于海東
(內蒙古自治區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中心 呼和浩特 010050)
近年來,我國牛羊養殖水平參差不齊,呈現出規模化、標準化大型養殖場和散養戶并存的局面,牛羊疫病的發生與發展仍是阻礙牛羊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因素。獸藥、疫苗接種仍是預防和控制牛羊疾病發生的主要手段。由于飼養管理水平的不同,市場上獸藥種類繁多,造成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不科學、不規范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不僅影響了牛羊疾病的治愈情況,還有可能造成牛羊肉產品中出現獸藥殘留問題,對社會公共衛生安全造成潛在威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飲食結構也發生改變,牛羊肉產品的消費量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牛羊肉產品的獸藥殘留問題也成為人們主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優質、天然、無抗的牛羊肉產品在市場中備受青睞。基于此,分析牛羊肉產品獸藥殘留問題的危害并找出解決對策是當前農業部門和養殖從業者都要尤為注意和關注的。
①會對牛羊機體器官造成損傷,磺胺類藥物可對腎臟引起損傷,鏈霉素可對聽神經造成損傷,引發耳聾;②引起過敏反應,當人們經常食用一些含低劑量抗菌藥物(青霉素、四環素等)的肉產品時,會使易感個體出現休克、喉頭水腫、呼吸困難等過敏反應癥狀。臨床上,呋喃類藥物會引起胃腸道不適的過敏反應;磺胺類藥物會引起皮炎、白細胞減少、溶血性貧血的過敏反應;③引起變態反應,當大量青霉素蓄積時,就會引起接觸性皮炎、過敏性休克的變態反應。
正常情況下,牛羊腸道內的菌群與機體是相互適應的,處于一種菌群平衡調控的狀態。牛羊瘤胃內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纖毛蟲,有些微生物可以合成B 族維生素和VK,以維持牛羊正常生理活動。當體內的獸藥殘留蓄積過多,腸道菌群平衡關系就會被打破,牛羊就會出現腹瀉、消瘦的癥狀。
細菌耐藥性是當前社會各界尤為關注的問題,獸藥殘留是導致細菌耐藥性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對患有細菌性疾病或寄生蟲病的牛羊開展治療時,往往會長期使用某一種抗菌藥或寄生蟲藥開展治療,長期以往只是用一種藥物就會導致牛羊體內的敏感菌株或蟲株出現選擇性抑制狀態,致使細菌和寄生蟲產生耐藥性,耐藥菌株和蟲株大量繁殖。當人體經常食用含抗菌藥物殘留的牛羊肉產品時,牛羊體內的耐藥菌株可傳播給人,這些耐藥菌株的出現為疾病的治療帶來巨大的困難。相關研究表明,人類長期食用低劑量的抗生素能導致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菌株的出現,也能引起大腸桿菌耐藥菌株的產生。截至目前,具有耐藥性的病原株通過動物性食品轉移到人體內并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
藥物進入牛羊機體后,會以代謝產物形式隨糞、尿等排到外界環境。殘留的藥物在外界環境中的空氣、土壤、水或垃圾中仍具有活性,會對周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據報道,在用動物排泄物施肥的土壤中還可以檢測到金霉素的殘留。說明抗菌藥物的濫用對生態環境也會造成潛在的威脅。
相關研究表明,雌激素、硝基呋喃類、砷制劑等都已被證明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作用。雖然獸藥殘留量很低,但是由于能夠蓄積,所以對人們及環境的危害是慢性、遠期和積累性的,影響深遠。
在調研中發現,在養殖生產中對患病牛羊給藥時,某些技術員或養殖從業者不按照藥物說明書劑量合理給藥,往往是加大劑量給藥,認為大劑量給藥后可起到更快的治愈效果,隨意加大抗菌藥物和抗寄生蟲藥物的劑量,不但沒有提高治愈率還誘發牛羊引發腹瀉、神經等癥狀,既浪費人力、物力、財力,造成細菌、寄生蟲產生耐藥株,不利于日后的用藥治療。另外,就是某些養殖場戶長期使用某一種藥物開展治療,沒有做到輪換使用藥物或穿梭給藥,也造成病原產生嚴重的耐藥性,給獸醫臨床帶來嚴峻的挑戰。
在牛羊養殖生產中,常用獸藥的休藥期在《中國獸藥典》《獸藥使用指南》中有明確規定,對用藥牛羊在屠宰前嚴格執行休藥期,以保證牛羊肉產品獸藥殘留不超標。而在現實中,有許多養殖場戶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對患病牛羊進行給藥治療后,不嚴格遵循休藥期的有關規定就進行屠宰、售賣,對社會公共衛生健康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
不同品種、年齡、性別的牛羊對同一藥物的反應會有一定差異,這與肝藥物代謝酶系統有密切聯系。當牛羊患有嚴重肝、腎損傷障礙時,就可能會影響藥物的生物轉化和排泄,對藥物動力學產生顯著影響,嚴重可以引發牛羊的毒性反應。個體差異也是獸藥殘留發生的主要原因,這主要是牛羊機體對藥物吸收、分布、生物轉化和排泄的差異引起的。
1)科學診斷疾病。任何藥物合理應用的首要條件就是正確診斷。對牛羊疾病的診斷一般可通過流行病學、臨床癥狀觀察、病理解剖變化等作出初步診斷,必要時可借助實驗室法進行進一步診斷,隨著免疫學、分子生物學技術不斷創新與發展,利用PCR、ELISA 等技術診斷牛羊疾病更具有便捷、精準的特點,只有明確了病因,才能開展后續的治療工作。
2)開展藥敏試驗指導用藥。當牛羊確診為某些細菌性傳染病時,可采集相關病料分離病原,經培養后觀察細菌的生物學特性,再進行藥敏試驗。根據藥敏片抑菌環直徑大小判定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選擇高敏藥物開展給藥治療更具有針對性,即可節省了財力物力,也能提高治愈效果。
3)制定周密的用藥計劃。用藥計劃是養殖場(戶)養殖生產中的重要工作內容,包括給藥劑量、途徑、時間間隔和療程。給藥途徑的不同會影響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藥效出現的快慢。大多數藥物治療時必須重復給藥,而確定給藥時間間隔主要是根據藥物的半衰期和消除速率。研究表明,抗菌藥物需要有充足的療程才能保證穩定的療效,避免產生耐藥性。抗生素一般2~3d 為一個療程,磺胺類藥物3~5d 為一個療程。
4)開展合理的聯合用藥。患病牛羊確診后,盡可能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安全、高效、低毒的藥物對患病牛羊開展治療。一般情況下,為提高治愈效果,避免細菌耐藥性的產生,可以合理聯合用藥或穿梭用藥開展疾病治療。聯合用藥要注意藥物的配伍和劑量。在聯合用藥中,嚴禁同時使用多種(超過3 種)藥物進行給藥,因為多種藥物之間會彼此產生影響,甚至會出現配伍禁忌,給患病牛羊增加了危險系數。獸醫在臨床用藥中,要對治療過程做好詳細的用藥計劃,認真觀察用藥后牛羊治療效果和毒副作用,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用藥計劃。
5)嚴格執行休藥期的相關規定。患病牛羊用藥后,一定要按照相關明文規定,嚴格執行休藥期,以保證牛羊肉及其他產品獸藥殘留不超標。
6)選擇中獸藥開展臨床治療。中獸藥在中獸醫的思想指導下,千百年來被廣泛應用于牛羊疾病的治療。中草原來源于天然植物、礦物等,具有天然、高效、毒副作用小的優勢,正規合理的配伍使用,也不存在獸藥殘留的問題。如麻黃湯、麻杏石甘湯、理中湯、保和丸、大承氣湯、冰硼散等被廣泛用于牛羊疾病的治療,并取得甚好的治療效果。對于某些沒有特效西藥治療的疾病,采用中獸藥對因治療并配合西藥對癥治療,大大提高了牛羊疾病的治愈率。
1)強化監督檢查。獸醫主管部門要不斷完善獸藥殘留長期監測體系,加強省、市、縣三級檢測體系建設。制定全面的檢測內容,研發獸藥殘留試劑檢測技術,利用“走出去、請進來”機制培養高素質專業型人才。設立市、縣檢驗檢疫服務點,尤其是加強基層檢測站的設立,擴大及時檢測。農業執法人員要定期到養殖場區檢查養殖場生產中的各類記錄檔案、生產臺賬。在開展聯合執法和檢測中,各相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團結協作,執法部門用好法律的武器,檢測人員按照要求認真分析檢測,建立預警分析機制。相關部門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通過結果分析來確定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各種不利因素。對各類容易突發的緊急情況做好預案制定和報備。
2)加強宣傳教育活動。獸醫主管部門要通過網絡、融媒體、微信公眾號、報紙等技術手段加強對基層獸醫、獸藥經營者、養殖場(戶)進行積極宣傳與引導。讓生產者、消費者和相關部門具體的認識到獸藥殘留的危害性,在基層推廣綠色、生態養殖技術,既能減少獸藥殘留問題的發生,也能提高養殖場(戶)的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獸藥殘留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涉及獸藥、養殖、疾病防治、屠宰、加工、銷售、監管、檢測、執法等各個環節。只有每一個環節環環相扣,通力協作,才能從根源解決這一難題。與此同時,全社會上下只有真正認識到獸藥殘留的危害性并處理好獸藥與食品安全的關系,才能從根本上有效控制獸藥殘留問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