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洪英
(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政務服務中心 山東日照 276800)
豬衣原體病(又被稱為鸚鵡熱)是由豬衣原體感染引發的,其發病率較低,但致死率卻極高,該病的傳播速度非常快,豬場內一旦有一頭生豬發生感染,則會快速地在豬群中傳播,給豬群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最終導致大批量的豬只感染死亡。各個年齡段的生豬均可感染本病,但對仔豬以及妊娠母豬的危害性最大,會導致妊娠母豬流產、死胎等情況,仔豬感染后會對其健康發育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同時該病非常容易被誤診,延誤治療時機而導致豬群大量死亡。因此,飼養人員在養殖過程中應深入了解該病的致病原、發生原因、臨床表現、防治措施以及凈化方案等,以減少該病在生豬養殖中的發生率。
該病是由豬衣原體感染引起的,衣原體是介于病毒和細菌之間的一種微生物,革蘭氏染色后顯陰性,其生長周期分為原體和網狀體兩個發育階段,當易感細胞接觸原體后即可被感染,然后就會變成網狀體以二分裂的增殖方式在細胞中繁殖,經過2~3d 增殖后,網狀體又會變為衣原體,并且通過胞外分泌完成其感染過程或者被機體溶解后排出。衣原體對外界環境的抗性較弱,一般在自然光照的環境中可存活7d;在自然的水域當中能夠存活15d,在干燥的環境中則可存活30d 以上。但衣原體在低溫環境中可以存活較長的時間,在4℃的環境中可以存活一周左右,在0℃環境中可以存活幾周時間。對常用消毒制劑較為敏感,如使用濃度為0.5%的石炭酸或者濃度0.1%的甲醛溶液處理24h,可令其失活,而使用濃度為70%的酒精處理后,幾分鐘就可以將其殺滅;而使用濃度為3%的過氧化氫處理片刻即可將其殺滅。
研究發現有幾十種哺乳動物以及100 種以上的鳥類可以感染衣原體病,并進行攜帶和傳播。通常情況下,任何年齡段、任何品種的生豬均對本病易感,尤其是妊娠母豬和仔豬更易感染。感染該病原體的患豬可經唾液、糞尿、乳汁或者其他分泌物向外界排出致病原,妊娠母豬流產后的羊水、產出的死胎或者胎衣中均會含有病原體,特別是被治愈后的患豬仍可以長期向外排毒,成為重要的傳染源。此外,野鳥、禽類或者鼠類也可攜帶該病原體,對豬場內的豬群造成威脅。當前,我國規模化的生豬養殖場中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衣原體感染情況,該病通常呈現慢性發病過程,因此非常容易被養殖人員忽視,但隨著衣原體的不斷傳代,致使其毒力不斷加強,一旦遇到合適的條件即可發生大范圍的急性暴發流行。
健康豬只在感染本病后約有7d 左右的潛伏期,并且不同年齡段的生豬感染本病后的臨床表現也不同。
斷奶前后的仔豬對豬衣原體病易感,患豬主要表現為發熱,體溫可高達41~41.5℃,精神沉郁,身體震顫,呼吸困難,咳嗽次數較多,并且鼻腔會有黏液性的分泌物流出,聽診可見肺部有啰音。病豬的食欲下降,生長發育遲緩,患病初期會有稀薄的糞便排出,嚴重者會出現脫水,隨著病程的發展會有混雜著黏液或者血液的黑色糞便排出。約有25%的患豬會出現眼結膜發炎和充血、眼瞼水腫、流淚以及無法睜開眼等情況。到了發病后期還有的患豬會出現興奮過度、尖叫、四肢劃動以及突然倒地等神經癥狀。若仔豬的關節處發生病原體感染,則會出現關節腫脹、疼痛以及跛行的現象。
母豬感染該病后,通常體溫會升高到39~41.5℃左右,患豬精神沉郁,食欲下降,便秘,呼吸困難,有明顯的喘氣,患豬不喜走動,拒絕站立,有的患豬還伴有咳嗽,膿性鼻液,眼結膜潮紅以及黏性分泌物增多的情況。當妊娠母豬流產后其體溫則會降到38℃左右,但第2 天體溫會再次升高,經過3~4d 的病程,患豬會發生體表出血的情況,在其雙耳、腹部以及腹股溝等部位可見淡紅色的充血區,隨后充血區的顏色會逐漸加深,最后形成出血斑,患豬的雙耳變紫,食欲下降甚至廢絕,肛門處會有糞便污染,有少數的患豬還會出現膿性血痢。妊娠母豬的病程較長,并且會有混合著黏液或血液的黑褐色的糞便排出,關節處發生腫脹,行動不穩,跛行。母豬流產后有膿性液體從陰道后流出,產出的胎兒呈現暗灰色,胎衣呈現暗紅色,表面還黏附著一層水樣的物質,并且散發著惡臭味。初產母豬約有10%的發病率,治愈后的患豬則不會再有流產等情況,但若流產的患豬未及時排出胎衣,則非常容易繼發細菌性感染,導致母豬發生子宮炎癥。
種公豬感染本病后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郁,體溫升高,同時伴隨著患豬的精液質量明顯下降,有的患豬感染后并不會發病,但會不斷的向外排出致病原,導致其他健康豬只的感染。
由于該病的臨床癥狀與豬瘟和豬藍耳病等疾病較為相似,只通過臨床變化很難做出明確的診斷,還需要進行血清學監測以及病原分離等實驗室診斷確診該病。
無菌條件下采集病死豬只的肝、脾以及淋巴結等組織器官或者流產的胎兒進行涂片,再用吉姆薩染色,置于顯微鏡下鏡檢,如果能看到呈紫紅色顆粒狀的原生小體以及藍紫色的網狀體,則可確診為衣原體感染。
將涂片、染色鏡檢后疑似衣原體感染的病料,通過無菌采樣,研磨、稀釋、勻漿、離心后靜置30min,然后取上清液接種于7 日齡雞胚的卵黃囊中,72h 后取卵黃膜繼續傳代,經過7~10d 得到穩定致死的雞胚后可分離得到大量的衣原體。
通過設計衣原體的特異性引物,可以建立PCR 的診斷方法,這種診斷方法方便、快捷、靈敏度高,特異性強,是當前實驗室監測病原體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過補體結合實驗(CF)、間接血凝試驗(IH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以及免疫熒光(IF)試驗等,監測疑似患豬的血清樣品中是否含有衣原體的特異性抗體,就可判斷出患豬是否被病原體感染,這種方法在實際檢測中被廣泛的應用。
對于豬衣原體病臨床上常使用四環素、土霉素、紅霉素以及鹽酸多西環素等抗生素類藥物進行預防和治療。飼養人員可以將50%鹽酸土霉素可溶性粉按照300g/t 的劑量混入飲水中飼喂豬群,用于預防本病。對于發病的新生仔豬,可以按照1mg/kg·bw的劑量肌肉注射1%土霉素進行治療,連續用藥5~7d;對于妊娠母豬可以在其產前2~3 周左右注射四環素等藥物,以預防新生仔豬感染本病。對于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豬則可以按照150 萬IU 紅霉素+100~150mL 濃度為10%的葡萄糖溶液+5g VC 進行靜脈滴注,同時可配合20mL 的復合VB 肌肉注射治療,連續用藥3 次。此外,還可在飼料中按照3g/kg 的劑量添加15%金霉素預混劑用以控制場內疫情的暴發。
在養殖過程中加強飼養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豬群的免疫能力,提高其自身抗病能力。飼養人員應根據生豬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成分的需求差異,合理搭配飼糧,以保證生豬能夠攝入充足的均衡的營養物質,不可飼喂豬只發霉、變質的飼料。特別是幼齡豬只應該做好圈舍的清潔消毒和防寒保暖的工作,妊娠母豬最好能夠單獨飼養,以免發生疫病的傳播與感染,育肥豬則應確保日糧供應充足。同時還應注意圈舍內通風條件良好,溫濕度適宜,避免豬群受到各種刺激發生應激反應,增加疾病發生的風險。
在養殖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及時清除圈舍內的糞便、剩料殘渣等污物,并定期進行徹底的消毒,可使用2~3 種消毒制劑輪換使用,以保證良好的消毒效果,切斷傳播途徑,嚴控傳染源。
養殖場應做好清潔消毒工作,最好每天都對圈舍、運動場地等進行1 次消毒,禁止野生動物、鼠、鳥類等進出豬場,防止致病原的傳播。盡量堅持“自繁自養”原則,若需要引進豬種,則應提前做好疫病的各項檢查,確保無異常后方可引進,并且引進后仍需隔離飼養,待隔離結束沒有問題才可與其他豬只混養。母豬流產的胎兒或者病死的患豬,被病豬污染的飼料等應做好無害化處理和消毒工作。
豬場應對本病進行定期的血清抗體檢查,可以及時發現并淘汰隱性感染的豬只,防止造成更大范圍的傳播與蔓延,降低本病對養殖場造成的危害。
綜上,豬衣原體病對生豬養殖業的危害較為嚴重,尚未發現特效的治療藥物,在養殖中應以預防為主。飼養人員應根據該病的流行特點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控制病原的傳播,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群的免疫能力,減少該病的發生率,促進生豬養殖業的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