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彬
(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奎山街道辦事處農業辦公室 山東日照 276800)
母豬繁殖障礙又被稱為母豬繁殖障礙性綜合征,造成該病發生的原因眾多。常見病因為飼養管理不當、傳染病、環境惡劣等。病豬臨床癥狀多樣,患病母豬表現為長時間發情不規律、無法正常發情或屢配不孕等現象。另外,母豬也表現出流產、產死胎或胎兒體弱無法正常生長等。母豬繁殖障礙是影響養豬業發展的重要難題,養殖場內母豬繁殖障礙發病率高達15%以上。因此做好母豬繁殖障礙疾病的防控工作,可有效促進我國養豬業發展,因此本文對母豬繁殖障礙病因、發病機理等進行分析,從而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以供養殖人員參考。
傳染性疾病可以引發母豬繁殖障礙,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因此導致母豬出現不同類型的繁殖障礙。病原體主要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毒引發的傳染病主要有豬瘟、偽狂犬、細小病毒病等。該類病原體可造成母豬出現流產、胎衣不下等繁殖障礙病。細菌引發的傳染病通常可導致母豬子宮出現炎癥,造成母豬出現流產、早產、產死胎等癥狀。常見的細菌包括布魯氏菌、衣原體、鏈球菌等。弓形蟲等寄生蟲可導致妊娠期母豬出現體溫升高、食欲下降、流產、產死胎、弱胎等癥狀,甚至還可造成母豬皮膚粗糙,引發母豬不發情或發情癥狀不明顯以及屢配不孕等現象。臨床上母豬繁殖障礙通常為多種病原體繼發感染或混合感染導致,這也造成母豬臨床癥狀嚴重,治療難度大。
產科疾病可直接導致母豬出現繁殖障礙。母豬難產時,人工助產不當導致產道受損,可引發繁殖障礙。人工助產過程中使用的器具未進行徹底的殺菌消毒,從而引發生殖系統炎癥,造成繁殖障礙。另外,母豬分娩后胎衣不下、惡露不盡,造成子宮內膜炎,影響后期正常發情。母豬生產管理不當,導致其感染多種病原體,從而引發卵巢、子宮等產科疾病。
母豬生長發育過程中若出現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及寄生蟲病,可造成母豬食欲下降、采食量降低、生長發育遲緩,從而引發生殖系統發育不良,例如卵巢發育不良、母豬體內雌激素分泌量不足、無法正常發情等。
除疾病外,母豬在飼養管理過程中若不慎攝入有毒物質,可造成機體中毒,例如玉米赤霉烯酮等。該類毒素會侵害母豬生殖系統導致母豬出現持續發情,但屢配不孕的現象。對于性成熟的母豬則會導致其出現發情不規律、假發情等癥狀。妊娠期母豬表現為流產、產死胎、產木乃伊胎等癥狀。
母豬飼養管理不當也可造成母豬繁殖障礙。①配種過早。母豬過早配種可導致母豬在妊娠期內營養供應不足。對于哺乳期內的母豬由于大量泌乳,因此導致生長發育受阻,自身生理負擔過重,從而造成母豬體重下降。過早配種還可導致母豬體成熟受影響,可造成后期發情遲緩或不發情;②營養供應不足也可導致母豬出現繁殖障礙。母豬妊娠期內對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的需求較高。日糧中營養供應過低可導致母豬出現不發情或不孕的現象,妊娠期母豬還會出現流產現象。營養供應過多可導致母豬機體體重增長過快,大量的脂肪沉積在母豬卵巢或輸卵管上,引發母豬卵集囊腫或組織萎縮硬化,造成母豬不發情或不孕現象;③飼養密度不合理。母豬日常飼養管理過程中,飼養密度過高可導致母豬采食量不均勻,從而導致母豬體況不一,出現過瘦或過肥現象,對于其性成熟及發情產生不利的影響。另外,飼養密度過高可導致母豬過度擁擠,造成踩踏、打架等現象頻繁出現,從而導致母豬出現機械性流產;④飼養環境惡劣。豬舍內光照、通風不足。通風不足可導致豬舍內有害氣體濃度過高,造成母豬機體出現應激反應,影響其正常生理機能,從而導致母豬發情遲緩或不發情。對于妊娠期母豬還可造成流產現象。豬舍內溫度過高或過低,尤其是熱應激可導致母豬發情不規律,妊娠期母豬可出現胚胎死亡、流產等癥狀。
母豬先天發育異常也可導致繁殖障礙。例如,生殖器官發育異常,輸卵管出現堵塞、子宮閉鎖、母豬沒有子宮角等均可導致母豬無法正常發情或排卵,從而造成母豬無法正常妊娠。對于該類母豬養殖人員應進行淘汰處理。另外,雌雄同體的豬體內既有雄性腺又有雌性腺,但豬無性欲,且無法形成卵泡。該類豬通常表現為生殖器官發育不良。
繁殖障礙的母豬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發情不規律、不發情或發情遲緩等。母豬在到達繁殖年齡后表現為發情不正常。到達配種年齡后的母豬不發情或部分母豬表現為發情,但不孕或早期流產、產死胎、木乃伊胎等,從而導致仔豬數量下降。仔豬表現為機體活力下降、運動困難、腹瀉等癥狀。部分仔豬在出生2~3d 后快速死亡。
規模化養豬場內的養殖人員應提高自身對母豬繁殖障礙病的預防意識。養殖場建設前應對廠址進行合理選擇和布局。同時應做好養殖場內基礎防疫設施的完善工作,健全養殖場疫病預防機制,提高對豬繁殖障礙病的檢查、診斷和治療,從而有效預防母豬繁殖障礙,提高母豬繁殖性能。
做好引種工作。首先,養殖人員應從信譽良好且具有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種豬場內引進種豬。新引進的種豬應進行疫病檢測以及隔離飼養觀察。隔離觀察1~2 月后再次進行疫病的檢驗檢疫,確定無任何疫病后才可混群飼養。混群飼養前還應對新引入的種豬進行疫苗注射。
對于可實現自繁自養的養殖場,應采取全進全出制度,根據母豬的年齡性別品種等進行合理的分群飼養。在品種選育過程中,養殖人員應嚴格遵循淘汰制度,對于年齡大、繁殖性能低的母豬應進行適時淘汰,從而消除后代致畸基因的出現。
做好日常母豬飼養管理工作,可有效降低母豬繁殖障礙的發生。日糧飼喂時應保證日糧營養配比均衡、合理,避免母豬因營養供給不足或過量而導致發情遲緩或不發情。針對發情遲緩的母豬也可進行營養調控治療。根據母豬不同生長發育或妊娠階段對營養物質的需求不同,有針對性地提供營養,保證母豬正常生長發育以及良好的繁殖性能。母豬妊娠中后期可適當增加日糧中蛋白質水平。日常飼養過程中應注意母豬日糧中與繁殖相關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元素的供應。另外,還應保證飼料質量。禁止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其次,為了提高母豬繁殖性能,養殖人員可適量使用激素。但對激素種類和用量應嚴格控制,否則會嚴重影響母豬正常的繁殖性能。
飼養過程中應保證環境適宜,盡量避免因環境惡劣造成母豬機體應激。根據季節不斷調整豬舍內溫、濕度及通風情況。夏季做好防暑工作,冬季做好保溫工作,定期對豬舍進行通風換氣,保證舍內空氣質量良好。夏季可在母豬日糧中添加VC,從而預防熱應激。另外,養殖人員還應做好環境消毒工作。車輛在進入養殖場前應經過門口的消毒池消毒后方可進入,消毒池應定期更換消毒藥劑。工作人員在進入養殖場前應使用紫外線燈進行消毒,同時更換專業的工作服和膠靴。養殖場每周應定期對豬舍、用具等進行殺菌消毒,每周至少消毒1~2 次,疫病高發期間還應增加消毒次數。
母豬日常飼養管理過程中,應定期對母豬群進行疾病檢驗檢疫,對出現流產、產死胎的母豬應將胎兒進行化驗,根據化驗結果對母豬進行淘汰處理。另外,母豬生長至9~10 月齡時,若未出現發情則可能是由于遺傳或其他原因,應及時進行合理的淘汰。對于病原體感染導致的流產、死胎、木乃伊胎等應進行無公害化處理,并對豬舍進行徹底的殺菌消毒。對感染的母豬應采取適宜的治療措施進行治療。
做好養殖場內母豬群的免疫接種工作可有效預防病毒性、細菌性疾病的發生。對于病原菌感染導致的疾病,養殖人員可通過每年定期接種疫苗進行預防。另外,還可通過使用有效的藥物進行疾病的預防。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及時發現病豬進行隔離治療。通過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從而減少疾病高發。其次,對于妊娠期母豬,飼養人員可在日糧中添加適量的VE、VC、亞硒酸鈉等營養物質,從而提高母豬抵抗力,保證窩產仔數以及仔豬成活率。通常早晚各飼喂一次,直至母豬分娩。對于有呼吸問題的母豬還可在日糧中添加少量土霉素粉,直至癥狀消除。
綜上所述,母豬繁殖障礙對我國養豬業影響巨大,導致養殖場經濟損失嚴重,因此在日常飼養過程中,養殖人員應做好該病的預防工作。通過加強飼養管理水平、提高疾病預防意識等有效降低母豬繁殖障礙的發生,保證養豬場養殖結構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