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霞
(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政務服務中心 山東淄博 256100)
豬圓環病毒病是由圓環病毒二型感染引發的一種病毒性傳染性疾病,目前已知圓環病毒是感染動物群體當中最小的病毒,該種病毒不存在囊膜,屬于單股環狀的DNA 病毒。不同年齡的豬群感染圓環病毒之后,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存在一定差異性,目前已知圓環病毒可以造成斷奶仔豬出現多系統衰竭綜合癥,育成豬和青年豬會出現皮炎腎病綜合癥,斷奶仔豬還會表現出呼吸道綜合癥,新生仔豬表現為先天性震顫,并且該種病毒還會造成機體出現嚴重的免疫抑制,導致豬群存在嚴重的免疫空白期,很容易激發感染其他細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給生豬養殖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由于圓環病毒感染引發的豬群臨床癥狀多種多樣,很多獸醫人員在進行疾病診治過程中,經常將其和其他病毒性疾病以及細菌性疾病混淆,從而導致診斷缺乏科學性,錯誤診斷,不能夠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
豬圓環病毒病是目前已知最小的能夠在動物群體當中傳播流行的病毒,該種病毒外觀呈現球形,直徑在17nm 左右,不存在囊膜,能夠在豬源細胞當中繁殖生長。圓環病毒在自然條件下對各種理化因子的抵抗能力相當強,72℃高溫環境下能夠存活一段時間,56℃環境下不能夠完全將其滅活處理,即便是在pH 值3 的酸性環境下和氯仿環境下也能夠存活較長的時間。豬圓環病毒擁有兩種血清型,包括了圓環病毒一型和圓環病毒二型。圓環病毒一型不存在明顯的致病性,而圓環病毒二型會引發斷奶仔豬出現多系統衰竭綜合癥、皮炎腎病綜合癥,同時還會造成機體出現嚴重的免疫抑制。
從當前的研究情況來看,豬圓環病毒病只會對豬群造成嚴重的威脅,豬是該種病毒的自然宿主,任何年齡品種的豬群都可以受到病毒的感染,但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不盡相同。常見的多系統衰竭綜合癥主要發生在斷奶仔豬群體當中。養殖場的患病豬以及帶毒豬是最主要的傳染源,流產胎兒和流產物也是該種疾病的重要傳播源頭。患病豬排出的糞便、尿液、分泌物當中也會攜帶有大量的病毒。病毒經消化道、呼吸道侵染不同年齡的豬只,也可以通過交配實現垂直傳播。圓環病毒感染是造成圓環病毒病發生的必要因素,但其他因素,例如疾病混合感染,飼養管理不當,養殖密度相對較大,衛生環境不良,疫苗免疫接種不到位,均會使得病毒的致病性顯著增強,使得感染豬群出現典型的臨床癥狀。從當前集約化規模化生豬養殖產業的發展流行情況來看,在很多養殖場內部普遍存在圓環病毒感染的現象,陽性率一般在40%~50%,有些養殖場的陽性率能夠達到90%以上,并且豬群的感染率呈現逐年升高的態勢,普遍存在帶毒的現象,危害較為嚴重。
該類型的癥狀主要發生在5~8 周齡的仔豬群體當中,患病豬主要表現為嚴重的生長發育不良,甚至會停止生長,被毛雜亂,失去光澤,生長發育遲緩,身體逐漸消瘦,脊骨明顯突出于背部,呼吸急促,呼吸極度困難,精神狀態逐漸變差,嗜睡,體表皮膚蒼白,貧血比較明顯。有個別的斷奶仔豬還會出現腹瀉或者黃疸癥狀,早期階段觸摸腹股溝淋巴結,肩前淋巴結能夠感覺到顯著腫大。患病豬的眼瞼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水腫現象。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患病豬會因為機體衰竭或者激發感染其他細菌性疾病而死亡。該類疾病的發病進程相對較為緩慢,一旦在養殖場中爆發流行就會周期性的感染豬群,臨床上經常與豬藍耳病、圓環病毒病混合感染,使得臨床癥狀更為復雜。
豬皮炎腎病綜合癥主要發生在年齡在12~14 周齡的生長豬群當中,發病之后患病豬主要表現為采食量逐漸下降,不愿意走動,體溫升高到39℃,最高升高到41℃,體表皮膚會出現很多圓形或者不規則型的隆起病斑,周邊呈現紅色,紫紅色,中間呈現黑色。經常在后期和腹部出現癥狀,逐漸蔓延到胸部和耳后部。通過檢查能夠發現病斑一般在2cm 左右,個別病斑相互融合形成條狀的斑塊,用手觸摸不存在任何瘙癢的癥狀。年齡較大或者身體抵抗能力較強、發病較輕的患病豬能夠自行恢復健康。病情加重之后,患病豬表現為腿部關節發炎,跛行,不能正常行走,體溫升高到42℃以上,不斷的腹瀉,采食量逐漸下降,體重減輕,呼吸極度困難,體表皮膚蒼白,失去光澤,也會表現突然的死亡現象。
仔豬間質性肺炎主要發生在6~14 周齡的豬群當中,養殖場當中多表現為圓環病毒和藍耳病病毒、細小病毒以及繁殖障礙與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圓環病毒會造成豬群的身體抵抗能力逐漸下降,免疫功能受到較大的抑制。高免疫抑制狀態之下,豬群的抵抗能力顯著下降,各種病原就會趁機入侵,出現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的現象,特別是表現為多種細菌混合感染。通過對該類型的發病情況進行調查,能夠發現發病率在2%~30%,死亡率在4%~10%左右,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咳嗽呼吸極度困難,有個別患病豬的全身體表皮膚潮紅,并出現不同程度的敗血癥癥狀,因為機體的微循環出現障礙,造成耳尖、尾端以及前肢皮下會出現淤血和出血斑塊。
新生仔豬先天性震顫主要發生在剛出生的仔豬群體當中,發病之后患病仔豬主要表現為全身肌肉震顫,不能正常站立,當臥地或者睡覺時全身的震顫癥狀逐漸減輕或者停止,再一次站立時震顫的癥狀就會再次出現。外界應激因素增多,會促使或加重該種疾病的發生。有個別患病豬僅僅表現為頭頸或者后驅震顫不能正常站立,能夠正常的吃乳,預后良好。臨床癥狀較輕的患病豬能夠正常運動,正常采食,體溫、脈搏、呼吸不會出現明顯的變化,一般幾小時或者幾天就會逐漸恢復健康癥狀,較為嚴重的患病豬,因為長時間不能正常吃乳而被餓死。該種類型的豬群主要是從母豬垂直感染了圓環病毒。
通過對病死病例進行認真細致的解剖,能夠發現全身淋巴結都會出現異常腫脹的現象,特別是體表淋巴結、肺門淋巴結、腸系膜淋巴結都會出現腫大,腫大為原來的3~5 倍,將腫大的淋巴結切開之后,切面呈現灰白色,失去血色。肺臟病變最為嚴重,肺臟表面會分布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灰褐色的實質病變區域,肺間質顯著增寬,質地堅硬,好像橡皮。肝臟顏色發暗,呈現淡黃色或者深黃色,有時呈現橘黃色,逐漸萎縮肝小葉間結締組織顯著增生。食管部位的黏膜會出現水腫的現象,并會出現非出血性的潰瘍病灶,回腸結腸嚴重變薄,失去彈性,盲腸、結腸黏膜會出現充血出血的現象。
目前圓環病毒感染引發的多類型的病毒性傳染性疾病沒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在開展臨床診治之前,首先應該將患病豬單獨隔離,對于治療沒有價值,臨床癥狀較為嚴重的豬群,應該及時撲殺無害化處理,并做好污染環境的徹底清理和衛生消毒工作。疫苗免疫接種是關鍵。抗生素合理應用和良好的飼養管理有助于緩解并發感染的問題,降低患病豬的臨床癥狀。結合養殖場的患病病例,應該采用預防性的投藥治療。仔豬斷奶前一周可以注射長效土霉素,每頭豬使用0.5mL,斷奶時注射頭孢噻呋,每頭豬使用0.2mL,斷奶前一星期到斷奶后一個月,每噸飼料當中添加泰妙菌素50g,金霉素或鹽酸多西環素150g。母豬在產前產后一周以內,每噸飼料當中可以添加泰妙菌素100g 或者金霉素300g。患病豬肌內注射柴胡注射液,每頭豬使用10mL,注射頭孢噻呋鈉注射液使用劑量為3mg/kg·bw,同時選擇使用豬專用的干擾素對豬群進行免疫接種,抑制病毒的繁殖和復制,每頭豬使用2mL。一般按照上述措施進行有效的防控,病情能夠得到很好的控制。
防控圓環病毒病的發生流行,應該注重加強養殖管理,控制養殖場的養殖密度,實行全進全出的養殖管理制度,避免不同來源的豬群混合養殖,減少養殖場的應激因素,控制并發感染,保著整個豬群結構的穩定。加強對養殖場內部和外部的生物安全防范,購買生豬時應該保障來自于健康的養殖場,避免從外地引進病毒降低養殖場的經濟損失。做好疫苗免疫接種是防范圓環病毒病發生流行的有效措施。推廣使用圓環病毒病疫苗,10~15 日齡進行首次免疫接種,30~35 日齡進行第2 次免疫接種,在免疫接種期間一定要做好首次免疫接種的抗體水平監測,避免受到母源抗體的干擾。另外還需要做好其他疾病的免疫接種,重點做好豬細小病毒病、偽狂犬病、豬瘟、豬氣喘病、藍耳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種,根據不同的病原選擇不同的疫苗,保證免疫接種合理誘導豬群產生相應的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