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華
(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區村里集畜牧獸醫站 山東煙臺 265612)
豬魏氏梭菌病由產氣莢膜梭菌感染所引起,該菌又稱魏氏梭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由于能形成抗逆性極強的芽孢體,使得該菌能在養殖環境中長期存在,通過常規消毒方法難以完全殺滅,很多發生本病的豬場即使停養數年,再次復養時仍會對新批次的豬造成感染,從而對養殖效益產生影響。為了能幫助大家更加科學地防控本病,筆者就此病的預防與治療為話題,從以下幾個方面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魏氏梭菌是一種革蘭氏染色呈陽性的大桿菌,惡劣環境下可產生芽孢,芽孢對環境的抵抗力非常強,耐干燥、耐酸、耐堿、耐紫外線、耐高溫,常規消毒方法難以徹底殺滅。染色后顯微觀察可見其為梭桿狀,橢圓形,芽孢位于菌體中央,寬度大于菌體,周身無鞭毛,不運動,在動物體內及含有血清的培養基中采集的菌體有莢膜,這也是該菌的特點之一。魏氏梭菌臨床血清型眾多,豬以A、C、D 三種血清型發病率最高。魏氏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野外土壤中很容易分離到,生活污水、動物糞便、屠宰場下腳料、湖泊河流等也是魏氏梭菌常存在的地方,可對多種動物產生感染,如雞、鴨、鵝、牛、羊、犬以及野生動物等。動物感染后前期以腸炎表現為主,后期隨著毒素被吸收和機體免疫力的下降,癥狀開始表現在全身,治療不及時很容易引發死亡。繁殖體的魏氏梭菌對環境不良因素的抵抗力比較弱,一旦形成芽孢后,其抵抗力可增加數十倍甚至百倍。
本病在流行病學上以散發為主,不會發生大規模的集中暴發,一般存欄量較大的豬場呈現出偶爾發現一頭豬或數頭豬感染的現象。急性病例前期癥狀并不明顯,發病后就突然倒地,繼而呼吸困難,呼吸頻率升高,機體極度缺氧,可視黏膜及體表松軟皮膚發紺發紫,尤以下腹部、耳根、鼻盤等處最為明顯。隨后四肢開始強烈抽搐,如劃水樣游動,全身肌肉也不自主打顫,受外界刺激時顫抖更加劇烈,如用手拍打其身體,豬的反應便更為強烈。由于發病較急,出現癥狀后的數小時內就開始角弓反張,鼻孔、口腔流出少量的帶泡沫的血樣物。死后腹部因魏氏梭菌的產氣而快速膨大。
慢性型病例主要出現在成年豬和育肥后期的豬,因大豬免疫力較強,腸道黏膜發育完整,對魏氏梭菌有一定抵抗力,故發病較為緩和,病程較長。發病期間豬首先表現出采食量下降,這是由于腸黏膜發生炎癥后對飼料的消化出現障礙,進而導致食欲不振。隨著疾病的發展,腸道中的魏氏梭菌不斷增殖,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會大量產氣,這些氣體如果無法被排出,短時間內很容易積累,使得腹腔膨大。對病豬診斷時,敲擊腹部有空鼓音,糞便減少,便秘或腹瀉,食欲廢絕,常單獨臥于角落,治療不及時的情況下最終可因急腹癥而死亡。
對病死豬進行剖檢,可見腹腔臌脹,腸道呈櫻桃紅色或暗紅色,氣體主要集中在腸腔中,尤其是空腸、回腸、結腸等處,腸內容物稀薄,味道惡臭,有些腸內容物為帶血的泡沫樣。腸黏膜和黏膜下層呈現出廣泛性彌漫性出血,嚴重的為壞死性變化。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切面緊張,有出血性病變。胃內部有大量食物充盈,胃黏膜脫落,質地變脆。腎臟表面有大量的出血點分布。肺水腫,小葉間質增寬,表面充血出血。氣管和支氣管內有白色或淡紅色的泡沫,氣管內壁有大量黏液附著,黏液中含有紅色血液。其他臟器也多為充血和出血樣的病變,腹膜腔中充滿淡紅色的滲出液。值得一提的是,本病死亡的豬大多為膘情良好的豬,死亡后尸僵完全,部分豬肛門有外翻的表現。
預防本病需加強對糞便的無害化處理,注重腸道微生態的調理,科學合理口服獸用抗生素。
正常豬的糞便中都能分離到魏氏梭菌,因數量較少,不會對健康產生重大影響,但糞便若長期不清理,就會利用糞便中的營養物質大量繁殖,數量增多后會對圈舍內的其他豬產生感染威脅。新鮮的糞便中魏氏梭菌大多以繁殖體存在,繁殖體抵抗力弱,易被殺滅,故及時清理糞便并進行無害化處理能顯著降低本病發生率。無害化處理的措施推薦以堆肥發酵方式為主,利用發酵過程產生的生物熱將病原殺滅,最終還能獲得有機肥而進行二次利用。有些豬場沒有空閑場地進行堆肥,可引入專門的固液分離機將糞便進行固液分離,之后糞渣通過快速發酵塔進行快速發酵也能達到無害化處理的目的。對于非正常的糞便,如干糞便或稀糞,表明豬腸道已經受到了感染,為了避免病原擴散,及時清理糞便的同時,污染的區域撒生石灰或噴灑2%氫氧化鈉溶液消毒,從而徹底殺滅病原微生物。
微生態即由腸道微生物組成的一個生態系統,該系統有益生菌,也存在有害菌,這些菌依靠相互促進和抑制達到了一種平衡狀態。正常健康的豬腸道中都存在一定數量的有害菌,這些有害菌就包括魏氏梭菌,如果腸道微生態平衡,魏氏梭菌就會受到抑制而不發病,但當受到應激的影響,或者因多種原因食入了較多量的魏氏梭菌時,就會打破微生態體系的平衡,魏氏梭菌乘機大量繁殖而成為優勢菌,造成豬發生本病。筆者建議長期在飼料中添加益生菌類產品,如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酵母菌、丁酸梭菌、植物乳桿菌、乳酸乳球菌、糞腸球菌、凝結芽孢桿菌等,這些菌在進入腸道后能不斷補充益生菌的數量,使益生菌群長期處于優勢地位,這樣原本存在的有害菌就能長期被抑制,進而對本病有個較好的預防效果。
抗生素是用于殺滅微生物的藥物,獸醫臨床常用的抗生素種類較多,如頭孢類、青霉素類、氨基糖苷類、氟喹諾酮類、林可胺類、氯霉素類、大環內酯類、磺胺類、四環素類、多肽類、截短側耳素類等。無論是哪種抗生素,進入市場的產品都是有國家標準的,臨床一定要按照規定的標準和使用方法進行使用,禁止為了提升療效或追求更高生產性能而隨意加大用量和延長用藥時間,尤其是口服類的抗生素。用藥的目的是為了殺滅有害菌,如果使用超標就會對有益菌產生傷害,有益菌數量減少后,整個腸道微生態失衡,反而會促進以魏氏梭菌為代表的有害菌的生長,進而導致該病的發生。尤其是對革蘭氏陽性菌敏感的抗生素,臨床使用時需更加注意,因腸道中的多種乳酸菌類微生物就是革蘭氏陽性菌,使用不慎就引發二重感染,如林可霉素、甲硝唑、利高霉素、復方阿莫西林、粘桿菌素、恩諾沙星等。抗生素口服使用一般周期為3~5d,期間如果效果不佳就表明可能存在耐藥性,需根據情況更換藥物品類,單一抗生素使用療程不宜過長。
對魏氏梭菌敏感的抗生素是治療本病的最佳藥物,如林可霉素、甲硝唑、磺胺嘧啶、鹽酸大觀霉素鹽酸林可霉素等。由于病原主要集中在腸腔中,故藥物盡量選擇口服給藥,采食量嚴重下降者可灌服給藥,以及時制止疾病繼續發展。本病治療一定要及時,急性型病豬發病較快,往往無治療時間,發生癥狀后的數小時內就死亡,治愈率低,建議放棄用藥并及時隔離。慢性型病豬最好在疾病早期用藥,并配合魚肝油、VC 和黃芪多糖進行輔助治療。魚肝油有促進腸黏膜修復的作用,可快速緩解癥狀,縮短療程。VC 可使血管變得更為致密,從而減少出血性病變,以提升病豬的生存率。黃芪多糖可提升機體的免疫力,有利于抵抗其他菌的混合感染。除了化藥外,中藥白頭翁口服液對本病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和化學藥物相比具有無藥殘的特點,更適用于臨出欄育肥豬的治療。
魏氏梭菌幾乎在每個豬場都有分布,雖然本病的直接病因為魏氏梭菌感染,但誘因在疾病發生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常見的誘因有應激因素、飼料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等。應激能導致豬機體免疫力出現暫時性的下降,從而為魏氏梭菌入侵和繁殖提供機會。飼料因素多和飼料本身質量以及飼料變更過快有關,飼料如果發生變質、過期,或者霉變比較嚴重,很容易引發腸黏膜受損,從而抵抗力下降。飼料變更過快時,腸道微生態調整時間過短,無法適應新飼料的營養組方,也會成為本病的誘發因素。環境方面,盡量將豬舍環境的溫度維持在15~25℃之間,相對濕度控制在40%~60%,舒適的環境利于提高豬對魏氏梭菌的抵抗水平。管理因素和養殖場的管理水平有關,飼養管理水平低的豬場環境衛生往往較差,本病發生率就高。臨床一定要結合豬場自身實際情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將該病發生率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