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林
(陜西省寶雞市千陽縣草碧鎮畜牧獸醫站 陜西寶雞 721100)
近年來,隨著畜牧業經濟不斷發展,牛養殖業成為畜牧產業中的支柱性產業。養牛也成為貧困地區發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養牛業不斷呈高質量發展態勢。然而,在養牛過程中,牛群疫病的發生與發展仍是阻礙養牛業發展的重要性因素,牛胃腸疾病是規模化養牛中常見的一種疾病,胃腸疾病可直接導致牛的消化、吸收、分泌與排泄功能出現障礙,降低飼料利用率,導致產肉、產奶等生產性能下降。因此,掌握牛胃腸病的診斷與防治技術對于促進養牛業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獸醫臨床中,以往對于牛胃腸道疾病的診治往往采用西藥治療或手術療法,雖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西藥對牛的毒副作用影響大,臨床上給藥若不掌握科學的劑量和給藥方法更會加重病情的發展,手術療法會對病牛造成體內元氣的損傷,不利于病情恢復。中獸醫已有近千年的發展歷史,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對于牛胃腸道疾病的治療取得了豐富的治療經驗。中草藥來源天然,不存在藥物殘留和耐藥性問題,還能在消除病因、減輕癥狀的同時加強機體的免疫力,加快病情的恢復。大量臨床試驗表明,運用中獸醫藥并配合西藥治療牛胃腸道疾病相比只采用西藥療法會有更好的臨床效果,中獸醫藥的運用為今后獸醫臨床提供了新的診療思路。
牛胃腸疾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①飼養不當引起,飼喂過多不易消化的粗飼料,配合日糧營養搭配不當,飲水不足或水質不良,突然更換飼料,飼喂冰凍、劣質飼料等;②管理較為粗放引起,勞役與休息不均,受寒,圈舍陰暗潮濕,氣候驟變,風雨侵襲等;③主要由于牛感染力某些細菌、病毒、寄生蟲或發生中毒引起胃腸疾病發生。
1)病因分析①飼養不當。幾乎所有能改變瘤胃環境的食物性因素均可引起單純性消化不良,當給牛只飼喂過多的精飼料;長期食入過量不易消化的粗飼料,如稻草、麥糠、秕殼、豆秸等;飼喂變質、發霉的牧草、酒糟、豆渣、甘薯渣等飼料或冰凍飼料;或日糧配合不科學,礦物質和維生素缺乏,特別是鈣元素缺乏使神經-體液調節機能紊亂;這些都可引起牛單純性消化不良;②管理不當。自然生態環境改變,飼養管理不當,也可促進本病的發生。當放牧牛群迅速轉變為舍飼,圈舍潮濕、陰冷,經常給牛群更換圈舍、牛床,氣候驟變,恐懼、感染病原與中毒等因素均可促誘本病發生。此外,本病還可繼發于其他消化系統性疾病,如營養代謝病、中毒病或寄生蟲病等。
中獸醫認為發生本病的原因是飼養不當,草料劣質,或時飽時饑,損傷脾胃;導致脾陽不振,胃氣衰弱,運化、受納功能失常。
2)臨床癥狀病牛食欲、飲欲減退,反芻減少或停止,短促、無力,呼出的氣體帶有酸臭氣味;瘤胃蠕動音減弱、次數減少。前胃馳緩觸診內容物松軟,多呈團樣,有時呈輕微的臌氣癥狀。瓣胃蠕動音微弱,病初糞便變化不大,隨后糞便干硬、色暗,被覆黏液。病情惡化時,病牛精神極度沉郁,呻吟、磨牙,食欲反芻廢絕,糞便呈糊狀、棕褐色、惡臭;鼻鏡干燥,呼吸困難。
3)治療首先對病牛禁止喂食1~2d,只給予充足的飲水,禁食后飼喂少量易消化的牧草。可選用硫酸鈉200~500g、魚石脂15g、酒精30~50mL、溫水5~7L,一次內服;或用液體石蠟1~2.5L、苦味酊15~30mL,一次性內服,以促進胃腸內容物的運轉與排出。
中獸醫療法可選用黨參、白術、玉片、川樸各50g,茯苓、半夏、枳實各40g,木香、生姜各30g,萊菔子60g,山楂、神曲各100g。將上述藥物進行水煎制備,一次200mL,連用3d。
牛發生瘤胃積食主要是因為牛采食了過量的粗、硬飼料或易膨脹的飼料在瘤胃內堆積,降低了瘤胃的興奮性和收縮力,引起瘤胃容積增大,內容物停滯和阻塞。
1)病因牛采食了大量易于膨脹的青草、稻草、豆秸等含粗纖維多的飼料,加之又缺乏飲水,胃內容物難以消化,從而引起積食;當長期舍飼的牛運動不足,一旦換成可口的飼料,常常采食過多,或長期放牧的牛突然轉為舍飼,采食大量難消化的粗干草而發病。
中獸醫認為本病的病因為谷料過多,胃失腐熟,聚而生熱;熱傷生津,受納失職,損傷脾胃,引發本病。
2)臨床癥狀一般在飽食后數小時內發病,病情發展迅速,癥狀明顯。病牛出現腹痛,煩躁不安,目光呆滯,拱背站立,常有呻吟、流涎、噯氣和嘔吐,鼻鏡干燥,瘤胃蠕動音減弱或消失,觸診瘤胃,病牛不安,內容物堅實,瘤胃背囊上層有氣體。腹部聽診,腸音微弱,病牛便秘,糞便干硬,發生間歇性腹瀉,呼吸困難,心跳加快。
3)治療對患病牛禁食1~2d,每天對瘤胃進行按摩,每次5~10min,3 次/d。清腸消導可用硫酸鎂300~500g、液體石蠟0.5~1L、魚石脂15~20g、酒精50~80mL、水5~8L,一次內服,以改善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功能,增強心臟活動,促進胃腸蠕動和反芻。
中獸醫療法選用大黃60g,芒硝180g,厚樸、枳實、牽牛子各30g,木香25g,檳榔20g,上述藥物進行水煎劑制備,200~300mL/次,1 次/d,連用3d。
1)病因原發性皺胃阻塞主要是由于長期采食大量粗硬難以消化的飼草或吞食異物而引起。冬、春季節缺乏青綠飼料,用谷草、麥秸、玉米秸稈、高粱秸稈喂牛;在夏、秋季節,飼喂麥糠、豆秸、甘薯蔓、花生蔓等秸稈為主,加上飲水不足、勞役過度、精神緊張和氣候驟變等,都可引發疾病的發生。本病也可繼發于迷走神經損傷、前胃弛緩、創傷性微微腹膜炎、皺胃潰瘍、皺胃炎等疾病。
中獸醫認為本病的病因為長期飼喂過多精料,或突然采食過多,或饑餓后飼喂難消化的飼料,致使草料停滯不化,損傷脾胃而發病。
2)臨床癥狀發病初期食欲減退,反芻減少,病牛飲水量增加,瘤胃蠕動音減弱,瓣胃音低沉,腹圍無明顯異常變化,尿量少,糞便干燥。隨著病情進一步發展,病牛精神沉郁,被毛逆立,瓣胃和瘤胃蠕動音消失,腸音微弱,常常呈排糞姿勢,氣味惡臭,有時帶有血液,尿量少且黏稠。發病1~2 周后,病牛機體虛弱倒地,體溫正常,瘤胃多空虛或積氣、積液,繼發瓣胃阻塞。
3)治療清除皺胃阻塞物可用硫酸鈉300~400g、液體石蠟0.5~1L、魚石脂20g、酒精50mL、水6~10L,一次性投服。中后期病癥的牛,可用瘤胃切開和瓣胃皺胃沖洗排空術,即可切開瘤胃,取出內容物。為了糾正脫水和緩解自體中毒,尤其對病情較重的病牛進行急救時,可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5~10L,10%氯化鉀溶液20~50mL,20%安鈉咖注射液10~20mL,靜脈注射,2 次/d。
中獸醫治療選用木香、檳榔、澤瀉各20g,枳實、神曲各45g,大黃60g,麥芽40g,黃連、黃芪各30g,甘草10g,將上述藥物研磨制粉,用開水沖服,2 次/d,連用3d。
1)病因當牛采食大量調質不當的粗硬飼料、發霉變質飼料,或長期飼喂粉渣、糟粕及飼養管理不當,勞役過度,時飽時饑,突然變更飼料,或犢牛消化機能不全時補充粗飼料過早等因素都可導致皺胃炎的發生。中獸醫認為本病的病因為時飽時餓,損傷脾胃,脾氣衰弱,脾胃不能運化,發生慢草與不食。
2)臨床癥狀病牛精神萎靡,皮溫不整,結膜潮紅、黃染,奶牛泌乳量減少或停止,有的牛表現為腹痛不安,體溫無明顯變化,食欲廢絕,反芻減少,瘤胃發生輕度鼓氣,收縮力減弱。觸診右腹部皺胃區時病牛疼痛不安;便秘,所排出糞便表面覆蓋有多量黏液,間或腹瀉。慢性病例的牛,長期消化不良,口腔散發臭味,黏膜蒼白或黃染,唾液黏稠。
3)治療發病初期的1~2d 內禁止病牛采食,給予適量清潔飲水,用植物油0.8~1L 或人工鹽300~500g,加水配制成6%的溶液進行內服,1 次/d,連用3~5d。
中獸醫治療本病可選用蒼術60g,厚樸、枳實各45g,陳皮、大棗、茯苓各50g,甘草、檳榔各30g,生姜40g,將上述藥物進行水煎劑制備,200mL/次,1 次/d,連用2~4d。
胃腸炎是胃腸壁表層和腸黏膜組織發生的一種炎性病變,腸炎和胃炎往往相伴發生,合稱為胃腸炎。病因主要是由于飼喂發霉變質飼料或不潔飲水,采食了蓖麻、麻豆等有毒植物,食入了尖銳的異物損傷了胃腸黏膜后被化膿菌感染,圈舍內陰暗潮濕,衛生條件差,氣候驟變等,或是濫用抗生素導致腸道內菌群失調。
病牛口腔干燥,口臭;鼻鏡干燥,噯氣、反芻減少或停止,排出呈粥樣或水樣腹瀉,糞便腥臭,有時帶有黏液、血液或脫落的上皮組織。病牛腸音初期增強,以后逐漸減弱甚至消失,病牛里急后重,肛門松弛,排糞失禁。隨著病情的惡化,病牛體溫降低,四肢厥冷,出冷汗,脈搏微弱甚,精神高度萎靡甚至昏睡。
選用慶大霉素、環丙沙星等抗菌藥物進行肌內注射。中獸醫認為本病治療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為主,可使用郁金、梔子各30g,大黃40g,訶子、黃連、白芍、黃柏各20g,黃芪、甘草各10g 進行配伍,制備成水煎劑,待溫后灌服。
綜上所述,牛胃腸道疾病是畜牧養殖業中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不僅損害牛機體健康,降低飼料利用率,還對養殖場戶造成一定的損失。牛胃腸道疾病的發生往往與飼養管理不當有關,對于這類疾病的治療根本在于去除病因,糾正異常和修復損害,提高飼養管理措施,準確地對發病牛做好診斷和治療,以減少本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