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照麟
(哈爾濱體育學院民族傳統體育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8)
摔是中國式摔跤的主要技術之一,與中國武術的踢、打、拿,稱為中國武術的四大主技,后與踢、打、拿分開進行了專門化發展,集武術多個門派徒手動作精華,自成一門,形成了具有獨特動作體系與文化內涵的運動。關于中國式摔跤記錄,最早的歷史始于《禮記·月令》,早在周朝就已將摔跤、射箭和馭車列為最重要的三項軍事訓練項目。據史書記載,在戰國時期就有“以為戲樂,用相胯示”,到秦漢時期稱為“角抵”,由于“獨尊儒術”等抑武思想的影響,一直到漢景帝時期出現了短暫的低潮。漢代調露子的《角力記》是中國第一部講摔跤的專著,在民間設有角抵社這一專門性的摔跤組織。晉代又將中國式摔跤稱相搏、手搏、相撲,而三國時期曹操則將摔跤引入兵營,成為練兵的科目,該制度一直沿襲到唐朝中后期。唐朝后期,中國式摔跤獲得了新的發展,呈現輕盈、敏捷特點,并具有一定的發展水平。宋代是中國式摔跤的繁榮期,將摔跤技藝推升到普及階段,還分化出女子摔跤,宋代的中國式摔跤的發展盛況在《水滸傳》中就有記載。南宋岳飛據守雁門關之際,中國式摔跤成為全軍強身健體的重要活動,至今遺有“雁門跤風”四字,至此摔跤競技已正式形成,成為獨立門派。清朝時期,摔跤為朝廷壟斷,通過系統挖掘、研究、整理、演練等系列手段,使摔技得到了錘煉,并收納高手組成“善撲營”,進行了職業化發展,至此摔跤技術正式定型并進入鼎盛時期。
中國式摔跤從清代開始進入到鼎盛時期,民國時期在燕召河北最為流行,目前我國各地的中國式摔跤技術均源自京、津、保,而河北成為公認的中國式摔跤的搖籃。京、津、保三地摔技以精湛著稱,又分為北平跤、保定跤、天津跤3個主要流派。
1.2.1 北平跤
北平跤繼承了清代“善撲營”遺風,形成了技術動作大、出場架勢小的特點,多用俗稱“黃瓜架”達到以力降十會的效果,整體上動作力道大,而輕盈迅捷。19世紀30 年代是北平摔跤最為風行的時期,聞名全國,當時北京天橋是摔跤場的發展重地,最強的摔跤高手有沈友三、寶善林和楊春恒。沈友三練的“散手跤”,結合武術動作,以快與巧著稱;寶善林擅長功力型,以功力壓快,剛中帶強,以力降十會;楊春恒與寶善林共同稱為“北京天橋雙杰”。
1.2.2 保定跤
保定跤也稱保定府快跤或散手跤,它重視快速技術,是大架式出場。保定跤上盤手法擅用撕、崩、捅、把位占先,下盤腿倒,上下配合達到以快打快、剛中帶柔的技巧特色。近代有平敬一、張風巖、白俊峰、滿老明、吳四等代表人物,名家大師有常東升四兄弟和閆益善、馬文奎等。保定跤動作瀟灑、飄逸,常將對手制于無形。曾在美國、法國、新加坡等國家建立“中國式摔跤館”?,F代摔跤名將則有王彥會、張建忠等名將,而保定跤的傳統在河北柔道隊中得到了較好的傳承與現代發展。
1.2.3 天津跤
天津跤是介于北平跤和保定跤的中間型跤術,由于發展策略等原因,名聲遜于京、保二地。動作粗野、剛猛、自然,但講求靈巧、速度和力量的配合。近代摔跤名師有李瑞東、卜恩富、張鴻玉、張連生、張魁元、張鶴年等。
新中國成立后,對中國式摔跤運動進行了傳承與發揚,20世紀50年代是中國式摔跤在新中國的輝煌發展期。1953年,該項目被列入國家體育運動競賽項目,并舉行了全國比賽,當時很受大家關注。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頒布了《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等級制》;1957年,頒布了《中國式摔跤規則》,對中國式摔跤的技戰術、比賽規則、比賽場地、禮儀、服飾等文化均進行了統一規定。
1959 年,中國式摔跤被納入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但到1993年我國實行“舉國體制”和“奧運爭光”計劃以來,中國式摔跤作為非奧項目,不僅離開了全運會,更失去了相關政策的支持和投入。在西式體育的大力發展下,遇到了發展阻礙與生存困難,特別是對格斗項目意義重大的2010年首屆世界武博會,并未邀請中國式摔跤,中國式摔跤一直處于民間自覺發展模式?,F階段,在多項民族傳統體育政策與全民健身運動的激勵下,中國式摔跤也形成了錦標賽、冠青賽、青少年錦標賽和俱樂部錦標賽等國家級常規賽,目前參賽較活躍的省市多達20多個。另外,還有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民間賽事也在相繼開展。
中國式摔跤的國際賽事,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升得到了長足發展,中國式摔跤國際邀請賽也成為我國對外賽事的一個重要窗口,國際影響力一直在穩步上升。除了積極拓展專業競技比賽之外,中國式摔跤也在開拓校園發展之路,擴大影響并培養青少年競技人才。2005年和2006年舉辦的第一屆、第二屆大學生中國式摔跤錦標賽年分別在山東體育學院和內蒙古師范大學舉辦。此后,雖然被中斷,但大學生專業賽事的舉辦為中國式摔跤的長足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
由于我國競技體育表演與組織管理專業人才和體育商業發展的滯后,大多數競技體育項目均依賴國家專項政策的支持。中國式摔跤在我國體育發展史上一直占據一定的位置,但1993年可以看作是中國式摔跤現代發展之路的“滑鐵盧”。
隨著競技體育發展和“舉國體制”的戰略需要,從1994 年開始,中國式摔跤作為非奧項目正式離開了全運會,國家體委不再管理此項目并撤掉經費支持,從那時開始,中國式摔跤更失去了國家專項發展政策的支持與投入,在高投入、高專項支持的現代競技發展之路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有學者對二青會27 個省共計967名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的籍貫、參賽情況等進行了調查統計,發現中國式摔跤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實行單一的“體?!荣悎F隊”二級制,在二級制人才培養模式下,中國式摔跤的人才培養經費主要靠省隊自籌、學員自費的形式。由于缺乏國家體委的經費支持,中國式摔跤的對外展演、組織高規格比賽的機會大大降低,社會關注度一路下滑,逐漸縮小為地域發展和民間自覺組織的趨勢,呈現南北、東西區域性賽事和交流走不出發源地,特別出現了對外交流和提升影響半徑的機會過少等發展性問題,制約著中國式摔跤項目的現代發展。
三級訓練網的概念分為2個層面。一種是定位更集中的方式,是以“思想一盤棋,組織一條龍,訓練一貫制”為指導方針,其中包括以體育傳統學校和中小學運動隊為代表的初級訓練形式,以體育運動學校和業余運動體校為代表的中級訓練形式,以國家集訓隊和各省專業隊為代表的高級訓練形式,建立一種層層銜接的運動員培養體制。另一種是“三級訓練網”,其定位范圍更廣,基本等同于我國的訓練體系,不僅包括以體校為中心的傳統三級訓練網,還包括現在出現的各種訓練形式,如學校辦的高水平隊和俱樂部辦的各種訓練梯隊。
隨著體育產業的縱深發展,競技體育項目的表演水平、競技水平和社會參與是現代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因素。參照競技籃球在我國這些年的發展路徑,不難看出中國式摔跤之所以走向衰微,就在于當前中國式摔跤項目只實行二級訓練網。雖然當前在中國式摔跤協會的努力拓展下已有一定的改觀,但其訓練、競技影響均停留在專業隊伍層面,難以走出地域、專業團隊,難以真正走向人民大眾,導致社會關注度較差,這樣一來,更難引起廣大群眾,特別是高文化與認知水平的人群,難以關注或參與到該項目的習練中,因此,高校推廣缺乏體系化清晰發展規劃。
錦標賽、冠青賽、青少年錦標賽和俱樂部錦標賽4個國家級常規賽是中國式摔跤目前最重要的賽事。從上述4大賽事的參賽人數、金牌數量、運動員籍貫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金牌數量較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河北、山西、山東、內蒙古等北方省份,且參賽隊員多,基層訓練組織與人群基數大,但湖北、江蘇等南方參賽省市則競技成績低,參與人群少和群眾基數小,呈現出“北強南弱”的格局。上述足以看出,廣大南方地域缺乏專業指導員培養途徑的深層發展問題,很難使中國式摔跤的影響半徑得到擴大,影響了賽事的發展。
探究與武術同源的中國式摔跤項目的發展史,不難看出,其文化脈絡非常清晰,存在歷史很悠久,歷史積淀也足夠深厚,具有較高的現代發展能力與基礎。但二者差距越來越大,中國式摔跤甚至退縮到地域發展的尷尬境地,就在于該項目的現代發展從思想上缺乏深厚的文化自信和多元化發展思路。發展定位不清晰,是導致該項目發展能力不足的根本。
探索中國式摔跤的現代發展,首先要堅持體育和文化自信發展總則,構建以群眾健身為基礎,發展運動群眾為核心的格局,著眼群眾影響力和參與度的價值,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文化自信”理念,提振現代傳承與發展的信心,形成南北地域均衡發展和群眾運動蓬勃發展的格局。其次,構建三級訓練網絡和群眾運動為核心的格局,加強項目發展支持力度。參照中國網球的發展路徑,不難看出,“學?!獙I隊伍—國家隊”三級訓練網絡方法對運動員的選材、項目社會影響力的提升和競技運動水平的提升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提升中國式摔跤的現代影響需要從三級訓練網絡構建方面進行深化探索。
同樣作為格斗項目,日本的柔道和韓國的跆拳道,雖然發展歷史、文化基礎和歷史影響力不如中國式摔跤,但卻能在現代體育發展過程中實現彎道超車,在世界范圍內形成廣泛影響的同時,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上述兩個項目的現代發展思路、發展定位、路徑探索與商業價值的精準發掘,使其運動風格、開展形式、文化理念不僅高度契合當今青少年群體的運動健身需求,同時還借助體育賽事展演、文化宣傳等手段在群眾健身和專業競技兩大領域都有著相互獨立與相互聯系的清晰定位,借助商業俱樂部等民間力量,迅速擴大了運動群眾基礎的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商業發展價值,因此,在世界范圍內形成極強的影響力和發展能力。探索中國式摔跤的現代發展策略,應抓住民族傳統體育政策紅利和我國體育產業蓬勃發展的時機,加強專項政策研究,并積極與民間組織、集團進行合作發展,形成多層級與發展可能性的合力,特別要學習日韓民族項目路徑,打好“文化”與“交流”牌,擴大國內外營銷能力。央視專題片《中國式摔跤》播出后,在觀眾中引起一定的反響,說明影視作品的創作與闡述以及現代傳媒的宣傳都將是“文化自信”今后重點探索的重要手段。
根據文獻資料檢索結果,與中國式摔跤同源的武術,之所以能在現代社會獲得較好發展,除了武術的多元化發展路徑的探索外,主動進行校園發展路徑的探索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探索中國式摔跤的線下發展路徑,應著眼青少年群體的影響價值,探尋校園體育、體教結合等多級發展策略,通過學?;顒雍蛯W生群體擴展中國式摔跤影響力,并培養高素質后備人才是一個重要的出路。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探索與發展。第一,獲得教育部門專項政策支持,構建多年一貫制校園發展策略。中國式摔跤具有較高的強身健體價值,對學生的體質健康、反應能力和運動品質具有較高的鍛煉價值,應積極爭取教育部門的認可與支持,構建12年一貫制的人才聯合培養機制,著力發展健身人群和專項運動員相結合的共同培養制度,為學生群體提供長效的成長規劃,提高專業后備人才的成材率。第二,構建以運動體驗為基礎、文化認同為核心、技能提升為追求的發展定位,提升項目綜合影響力。中國式摔跤的校園發展,需要高度重視文化認同的現代構建,通過價值認同、民族文化認同,充分激發國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從而突破原有體育運動的健身一維認知局限,使體育運動項目與文化傳承和相結合,從而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第三,探尋產、學、研相結合的立體化資源開發路徑。學校體系擁有著數量最多的高素質體育教師和科研人員,充分發揮教、學、研相結合的優勢,依托學校體系完善中國式摔跤學科建設,加強專業從業人才培養水平,打造或設立具有品牌效應的中國式摔跤高規格、高體驗感的賽事,提升商業價值。
中國式摔跤作為我國起源較早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在傳播和發展進程中凝聚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有效增強了國民體質,成為一項重要的民間體育活動。但中國式摔跤的現代發展之路并不順暢,其影響力和發展能力并不能滿足該項目的深化發展需要,不僅失掉了政策支持,更被全運會等大型綜合化賽事剔除,可謂發展進入低谷。
結合近年來國家頒布的《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全民健身計劃》等一系列體育文件,可以看到中國式摔跤以民族健身運動的身份迎來了發展轉機。該文針對該項目當前發展主要障礙,從政策發展、目標定位、多元化發展路徑進行了探索,從文化自信、發展格局入手,促使中國式摔跤主動改進,融合現代發展機制,實現特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