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
(阿壩職業學院 四川阿壩州 623200)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時間的生產及生活中不斷積累起來的具有民族特色與時代寓意的一種身體活動方式。而受到季節性、地域性的影響,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較為緩慢,在現代社會高速發展下,部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甚至面臨著失傳的困境。民族傳統體育所承載的文化底蘊與傳承價值是不可忽視的,這也決定了其多元價值在新時代的發展中,必然會得到肯定與發揚,并在文化交流與傳承中發揮重要價值。在新時代背景下,積極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使其能夠在全球商業文化沖擊下得到弘揚發展,是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少數民族體育指的是在各少數民族中流傳,具備濃厚民族特征與色彩,且能夠娛樂身心、強健體魄的各種活動。其是基于特定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社會生產方式、宗教民俗及文化水平等因素共同影響下形成的。故而少數民族體育具有如下特點。其一,民族性。起源于生產、生活之中的體育,與本民族的經濟、文化、政治、信仰等始終息息相關,具有風格迥異的內容及形式,民族性鮮明,如黎族特有的“跳竹竿”;傣族特有的“堆沙”;納西族特有的“東巴跳”等。其二,地域性。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分布著56個民族,其中55個少數民族存在分布廣、人口少的特點,其多分布在高山、谷地,具有交通不便、生產水平低、地方封閉等特點,此種氛圍下孕育的體育文化,也必然帶有濃厚的地域性,如游牧民族善于騎射,并形成了以騎射為特點的體育項目。其三,集體性。少數民族具有很多具有特色的民族風俗,這些風俗便與傳統體育息息相關,互相滲透,故集體性也是少數民族體育的一大特征,其能夠起到吸引同一民族、同一地區人們的作用,能夠使人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向心力、認同感。其四,健身娛樂性。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多為封閉的社會及自然環境下發展形成的主要健身娛樂形式,其多在業余時間進行,如新婚祝賀、豐收歡慶、佳節歡聚之時,在娛樂中融入健身,也就造就了表演性強,不以成績為目標的體育項目,如投繡球、蕩秋千、達瓦孜等。其五,文體交融性。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文化不斷發展下,其互相促進、互相交融,逐步形成了藝術性與技巧性的高度統一,最終發展成為既可愉悅身心,又能強身健體的體育項目,如黎族特有的“跳竹竿”,其不僅需要參與者具備較高的體育素養,同時也需具備一定的舞蹈技巧與音樂素養。
1.2.1 歷史價值
體育運動之所以存在,主要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精神及物質需求。簡言之,體育是為了推動人的全面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在人類早期體育活動中,多與宗教、巫術等儀式、活動緊密相連,而在人們認知水平不斷提升下,這一具備濃厚神秘色彩的活動逐步發展成為經久不衰的民俗活動。可以說,體育項目承載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較體育樣式而言,更加深刻、深遠。以蹴鞠為例,該項目源于春秋戰國,到兩漢開始普及,在唐宋發展至巔峰,最終卻消亡于明清。這一體育項目的興盛及覆滅,不僅關乎運動本身,還與歷史變革及民族文化相關聯,承載著濃厚的歷史價值。
1.2.2 現實價值
目前,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已受到大眾廣泛關注與熟悉,如溜冰、賽龍舟、放風箏、舞龍、舞獅等。但這些體育項目不過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的冰山一角,很多大眾不熟知的少數民族體育項目正在面臨失傳的困境。以目前我國脫貧攻堅的社會形勢而言,將民族傳統體育發展與扶貧、扶智相結合,將是一個良好的民智開啟、強化文化自信的方案,其能夠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成為可供地方文化開發的寶貴資源,甚至結合經濟措施,煥發出民族傳統體育特有的生命力,促進區域經濟的長足發展。
1.2.3 傳承與發展價值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延伸傳統社會的運動形式,其盡管不同于現代體育形式,但人們能夠通過打破“新舊”對立的形式,適當修改傳統體育的規則,規范并包裝傳統體育競技場,從而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塑造框架,注入活力。可以說,這既是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也是對文化的根的保護;既是以活態的民族傳承塑造中華傳統文化軟環境的有力途徑,也是為子孫保留的巨大財富。
相關數據統計,目前我國發現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977 項之多,其中漢族為301 項,少數民族則達到了676項。數據表明,少數民族地區集中了大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其中更是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民族體育文化資源。而受到地域環境及文化空間等多種因素(如氣候特點、地域因素、語境差異等)的限制,往往導致當地傳統民族體育項目的傳播及傳承,也依靠當地民眾口傳心授、文獻記載,難以實現跨文化、跨區域的傳播與交流。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多為基于當地文化生態環境孕育形成,其受到少數民族節慶日、宗教文化信仰、運動習慣及生活方式的影響較大,均為民族體育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而人則是傳承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接受者。但受到民族地區,特別是經濟相對落后區域人口凈流出的影響,以及外來文化、新潮文化的沖擊,導致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乃至一些農村傳統文化出現了難以存續、難以為繼的困境。
在國家大力倡導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各地區及部門也紛紛響應國家號召,推出了一定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傳承及保護措施。例如,廣西自1982 年開始舉辦的廣西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柳州的“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炫”活動等,均為政府支持下開展的民族體育文化宣揚舉措,并在推行中獲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要獲得真正的傳承、發展,就不能僅僅依賴于賽事、活動維系,更需建立完善的文化制度,要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從而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掘、整理、傳承及培養等多個階段進行保障。
一項活動是否能夠獲得后續發展,廣泛的群眾基礎是關鍵所在,而是否能夠獲得群眾的支持,則在于這一活動是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群眾的需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衰微主因,則正是參與活動群眾的減少所致,導致這一現狀的因素是多樣的,外來文化的沖擊、青壯年人口的凈流出、體育項目與時代發展的脫節等均為不可忽視的因素。而廣泛群眾基礎的建立盡管較為艱難,但也有跡可循。以柔力球為例,其比其他體育項目誕生時間較短,為山西晉中衛校教授創編。該項目是基于太極拳,結合羽毛球、網球等項目的技術動作形成的,適用于中老年練習的球類運動。在其推廣至今不過二十幾年,便獲得了較為可觀的群眾基礎。可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推陳出新,可作為幫助其獲得群眾喜愛的一大突破。
作為現今全球體育文化中的強勢文化,西方體育文化的沖擊正在不斷削弱弱勢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現階段,很多少數民族區域的傳統體育項目,已逐步被籃球、網球等現代體育項目取代。而西方現代體育中倡導的競爭、超越,本身便與我國少數民族體育強調身心愉悅性、娛樂性、審美性的理念背道相馳,因而在體育全球化的推進下,不僅會導致世界體育文化同質化,且對人們的體育價值觀也會產生影響,甚至在這一沖擊下,導致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逐步被消解、同化。同時,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來說,科技的進步則發揮了雙重作用,其既能推動少數民族體育逐步向著規范化、科學化方向發展,同時也在無聲地改變著體育文化的本質。以往的賽馬、姑娘追、叼羊等活動,已經逐步被汽車、摩托車等現代工具所取代,其對于草原體育文化的發展必然會產生巨大沖擊。
首先,經濟發展的帶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凝聚歷史力量傳承的一種特殊體育文化形態,其在中華人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而目前,人們多生活在城市中,心中渴望接觸原生態環境下的自然社會,故而多希望以旅游的形式達成心底深處的希望,體育旅游更是一個有效的途徑。這便是人們尋求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轉折。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而言,人類是至關重要的主體,更是主要承載者,而要在全球化發展的浪潮中獲得生存發展的空間,就需要積極將傳統體育項目與世界經濟文化發展相融合,從而不斷拓展自身在商業環境中的獨特藝術性,抓住機遇,積極發展,打造屬于自己的文化產業。其次,非遺保護的余蔭。作為我國當代體育的重要組成,民族傳統體育為全球體育文化的豐富作出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其中更有一部分傳統體育文化被納入了“非遺”,故在面臨全球化趨勢及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我國對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在這一現狀下,就需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非遺保護的強烈動機下,抓住機遇,不斷發展。
對于任何體育運動而言,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都需在體育競賽中尋求發展。有競爭存在,就會有支持者、參與者與弘揚者。故除了少數民族運動會、節慶日等民族體育活動外,還可考慮向競藝方向發展。競藝是一種基于美學角度及藝術角度看待體育活動的形式,具體可體現在體育器械以及參與人員的妝容、服裝、禮儀、動作等多方面。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在2018 年就主辦了一場中國大學武術競藝賽,其以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對各個流派的武術招式及技巧進行了充分展現。在這類競藝比賽場景下,則僅能夠促進各高校武術水平的提升,同時也能夠以藝術表現的形式將武術文化的內涵展現出來。對于其他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而言,均可借鑒這一競藝形式,充分發掘并整合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從而展現其深刻的精氣神及人文價值。
在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下,產業化將是推動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傳承及發展的重要手段與途徑。對此,應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進行科學利用與發掘,如可以將注重長遠價值考慮的旅游文化觀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事業的發展相融合,進而形成一條融合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其他產業一起發展的產業鏈,在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帶動經濟的發展。同時,還可讓產業化成為體育文化的宣傳及普及手段,進一步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與經濟的雙重發展。
學校是體育文化發展的搖籃,學校教育則是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走向普及、規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借助學校教育,能夠有效地打破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播的地域限制及語境限制,進而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為少數民族體育的發展培養新一代愛好者和受眾。在學校教學及引導下,學生則能夠在學習后自動變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支持者與傳播者,不僅實現了鍛煉身心的教學目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下使其自動接受了這些寄寓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的傳統文化。而對于學校而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引入,能夠有助于更好地塑造有特色的體育教學課程,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因此,各級院校均可積極選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相關教材,合理篩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知識,向學生進行普及傳授。另外,也需注重培養專門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師,并選擇具有趣味性、操作性及教學性的體育項目,促進學生民族自尊心及文化認同感的培養,為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增加載體,擴大受眾面。
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國家民委在2018 年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下文簡稱《指導意見》),要求各地順應新時代發展趨勢,強化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統籌規劃,進而推進體育強國建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指導意見》在國家層面上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推進搭建了平臺,需要各省區、縣市結合自身情況,做出相應的保障措施。一方面,要建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信息庫,充分開發體育文化資源,整理并推動相關體育文化。同時,構建信息庫也是實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障的根本,是日后傳承及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屏障。另一方面,則要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宣傳教育工作。當今社會各領域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要想獲得傳承及發展就必然要跟上現代文化發展步伐。需要政府機關、媒體及學校大力宣傳、弘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并做出適度延伸,以推動民族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經濟價值的發掘有多重角度與方式。首先,可開發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體育器材,進而在市場中投放,以達到刺激區域經濟發展,強化人們對體育文化了解的作用。其次,可將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融入創意產業中,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比賽虛擬視頻或動漫作品的制作、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技手游、周邊產品的開發等。最后,可積極開發基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旅游項目,諸如香格里拉民族傳統賽馬節、貴州侗族牯藏節、傣族潑水節等,從而在帶動當地旅游經濟的同時,實現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的宏偉目標。
在邁進新時代以來,隨著世界文化的不斷交融,傳統民族文化的發展,不僅面對著一系列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對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要想獲得傳承與發展,必然要抓住機遇,勇于打破局限,在制度建設、教育教學、產業發展、文化融合等多方面探索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從而解決困難,更好地承擔時代賦予的責任,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