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執渝
(杭州市競舟小學, 浙江 杭州 310000)
近年來, “陽剛之氣” 多次在各類場合被提及, 已逐漸演變為社會性問題。 “陽剛之氣” 指人的內在精神、 氣度及言行, 是一種剛強的意志品質。 最早出于 《南齊書·文學傳·卞彬》。 2020 年5 月, 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4404 號 (教育類410 號) 提出 《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 教育部給予答復: 加大體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 完善學校體育頂層制度設計、 深入開展學生健康教育與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 把體育作為培養學生“陽剛之氣” 的重要途徑。 剛性的反義詞為柔性, 中小學生的柔性化具體體現在體質與精神上。 體質上, 我國的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不容樂觀, 雖在最近一次全國體質健康監測中連續下滑的趨勢得到遏制, 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根據國家衛健委的調查, 青少年兒童的近視率居于世界第一。國家疾控中心調查數據顯示, 我國青少年近20%人屬于超重肥胖。 精神上, 我國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崇尚 “中性化”,青少年心理問題日益突出。 《人民日報》 發布專刊, 呼吁喚醒我國青少年的 “陽剛之氣”, 可見 “陽剛之氣” 的培養關乎到個人的身心健康發展, 關乎到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未來。 減少目前不良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 科學合理的通過學校體育教育, 培養學生的 “陽剛之氣” 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陽是指陰陽之陽, 剛是指剛正、 剛強。 “陽剛之氣”即是精神文化, 又是內在的修養。 從國家層面出發, 陽剛之氣是中華民族兒女的正直性格, 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中國脊梁” 精神。 從社會層面出發, 陽剛之氣是當社會需要時, 能夠及時挺身而出, 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從個人層面出發, 陽剛之氣是指氣概與體魄的剛強, 具體表現為: 身心健康、 正義頑強、 有責任感。 在以往的觀念中,會誤認為 “陽剛之氣” 為 “男性化”, 從本質上來說, “陽剛之氣” 沒有性別之分。 “陽剛之氣” 的表現可以說是積極向上且富有正能量, 反之不具備 “陽剛之氣” 的表現為:遇到困難易退縮, 畏懼挑戰, 沒有相應的責任與擔當。 男性學生呈現出女性化趨勢, 女性學生對不良 “潮流” 文化的追捧。
“小鮮肉” “娘炮” 等詞在主體媒體不斷涌現, 對學生的審美觀與身心健康也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其主要原因為以下兩點。 首先是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背景下新媒體技術與智能手機迅速普及, 信息傳播的速度與廣度得到大范圍提高, 學生接收信息的方式渠道多樣化。 互聯網信息良莠不齊, 青少年缺乏對信息的甄別能力, 導致一些不良的 “潮流” 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產生了消極的導向作用。其次是粉絲經濟的快速發展, 對娛樂明星的過度追捧, 為了流量效益, 媒體對其過度曝光, 受廣告效益的影響, 不良的文化進一步擴散。 歸根到底, 社會性別意識的逐漸淡化必然會導致青少年崇尚 “中性化”, 缺乏 “陽剛之氣”。
學校體育是增強學生體質, 傳遞體育文化的教育過程。培養中小學生的 “陽剛之氣” 與習總書記對學校體育提出的 “四位一體” 的目標有相同的共性。 近年來對學校體育的政策及改革屢見不鮮, 但現實情況仍然存在 “上層動,基層不動” 的問題。 季瀏在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 中提出: 改變原有的無運動量、 無戰術、 無比賽的體育課堂,倡導有運動量、 有技戰術、 有比賽的課堂。 從現實情況出發, 目前我國小學多數倡導游戲教學法與表揚為主的教育,學生在體育課中過多的游戲雖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 但是其運動強度與負荷很難達到要求, 一味地表揚與鼓勵學生會讓學生逐漸迷失自我。 相比較日本的小學體育教育, 在小學階段就進行體操類等有一定風險與難度的體育運動項目, 學生的體操技能遠優于我國同階段學生, 對抗挫折與逆境成長的能力也得到培養。 究其原因主要為學校與體育教師為了保證學生的安全, 避免安全事故, 因此具有一定對抗性與風險性的活動受到限制, 不利于對學生的 “陽剛之氣” 培養。 體育課作為必修課, 貫穿我國基礎教育、 初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整個階段, 在長達14 年的體育課學習中, 如何發揮體育的作用, 培養學生的精神氣質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從目前的家庭環境而言, 對子女的教育絕大多數由母親負責, 由于女性本身的性格特征, 長此以往, 對青少年的性格特質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我國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在20 世紀50 年代提出人口控制理論, 1982 年9 月, 計劃生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 并隨后寫入憲法中。 在此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實施獨生子女的政策,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此背景下, 孩子成為了全家的 “中心”。 父母與雙方老人的照顧讓孩子從小就生活在優越的環境, 溺愛逐漸成為大部分家庭普遍存在的教養方式, “媽寶男” “花美男” 等詞隨之產生。 在此環境中生長的孩子衣食無憂, 缺乏在逆境中的鍛煉, 沒有憂患意識, 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性格特征。
2020 年教育部最新調查數據表明, 我國中小學男教師的比例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 男教師占比僅28.83%。在我國中小學階段, 男教師的占比極低, 多數男教師為體育教師, 在其他學科中的占比少之又少, 男女教師比例嚴重失調。 雖然目前并沒有足夠的理論支持女教師數量過多對男孩帶來什么必然影響, 但是從生理學角度與社會學角度出發, 男性與女性氣質有明顯的多態性, 且男女兩性在認知方面存在的客觀差異會導致教學方法與手段的不同。如女教師在教學中, 教學方式較為溫柔, 尤其在小學低段,“寶貝”、 “你真棒”、 “真喜歡你” 等詞是女教師常規性的口語, 女教師的溫柔會在無形中對學生的成長產生影響。 在從小的教育中“陽剛之氣” 的缺失必然會導致民族的未來也缺失 “陽剛之氣”。
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 體育教師多數只注重運動技能的教學, 而忽視對學生的思想意識的引導。 由于體育學科的特性, 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如觀看國家隊比賽時, 當我們國家獲勝時的民族自豪感;當我們國家足球失敗時的社會責任感, 能夠主動思考能為中國足球做什么貢獻, 并真實的投入其中。 中國近代體育教育家馬約翰曾說: 體育具有塑造學生性格的遷移價值。體育已經成為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 學校應當積極踐行“以體育人”, 把培養學生 “陽剛之氣” 作為培養學生的主要任務, 通過各類案例宣傳體育對青少年 “陽剛之氣” 培養的意義, 并逐步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 雖然在中小學階段注重對學生 “陽剛之氣” 的培養非常重要, 但在實踐過程中, 應當注重避免矯枉過正。 在對學生進行 “陽剛之氣”的培養同時, 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 警惕畸形 “陽剛之氣”, 如大男子主義、 校園霸凌等情況。
2016 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 《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 中提出: “中小學生要合理安排家庭體育作業, 逐步形成學校、 家庭、 社區聯動,共同指導學生體育鍛煉的機制” 的要求, 這不僅標志著體育學科地位的再次提升, 也指明了學校體育 “家校社共育”的目標導向。 2020 年10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 意見提出: 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 實現學校體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新文化運動時期, 以陳獨秀等人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倡導 “野獸主義”。 從本質上來說 “野獸主義” 是一種素質教育范疇, 不僅是身體上的提高, 更是對意志品質的提高。毛澤東同志在 《體育之研究》 一文中提出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同時對體育與國民 “陽剛之氣” 的關系進行了具體闡述。 體育的產生于發展均離不開人類野性的身影, 因此體育是實現青少年野性的重要途徑之一。 雖然學校是教學的主要場所, 但加強 “家校社” 協同是全面提高學生野性體育的重要手段。 “家校社” 聯動開始發展, 三者之間的關系為: 學校是主體, 家庭是基礎, 社會是輔助。通過 “家校社” 三點協同, 培養學生野性體育, 培養 “陽剛之氣” 的形成。
校內進行體育教育改革, 注重學生 “陽剛之氣” 的培養, 將思想氣質納入學生體育考核標準。 加大學生的運動量與運動強度, 適當增加一定難度與挑戰的內容。 抓住學生好勝的心理, 通過游戲競賽合理的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教師在游戲與競賽的過程中需要關注體能的培養, 一味地樂趣并不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 當達到一定運動強度后, 學生在游戲中揮灑汗水, 甚至達到一定的生理極限, 這樣的體育才能夠塑造學生的 “陽剛之氣”。
2021 年4 月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強調要保障學生校內校外各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 且學校要加強對學生體育家庭作業的指導, 提供相應的幫助并及時反饋家長。 從該政策可以看出, 家庭體育越來越受到重視。 傳統的學校教學模式以學校為中心, 家庭與社會對體育的參與幾乎為零。隨著人們對體育的意識不斷增強, 近年來家庭體育也逐漸開展。 家庭體育中的父母并不只是簡單地對孩子的體育進行監督, 更重要的是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如與孩子一起參與到學生的體育作業之中, 通過親子體育游戲互動等方式,保障體育鍛煉的時間與強度。
社區則是學生進行校外體育鍛煉的輔助手段, 目前我國中小學生一般按照學區進行劃分, 同一個學校的學生對數來自一個社區。 中小學生是社區體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社區體育進一步達到身心健康發展的目標。 如社區在周末開展 “斯巴達勇士” 挑戰賽, 通過各種形式的關卡,讓學生在比賽中磨練自己的意志品質, 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改變傳統的體育教學內容, 注意運動損傷防護。 在體育課堂中增加一定運動負荷與運動強度也會面臨著一定的運動風險。 如在進行橄欖球運動時, 學生在比賽中的碰撞,爭搶等行為, 輕者可能出現挫傷與扭傷, 嚴重的可能還會出現骨折, 此時提高學生運動損傷防范意識顯得尤為重要。當客觀因素導致不可避免的傷害發生時, 學校應當積極協助體育教師解決問題, 而不是對體育教師進行問責。 學校可以通過建立學生運動保險機制與學校法律顧問等方式,為開展一定負荷與強度的體育活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男性教師獨特的身心特點能夠對學生產生特殊的影響,如在進行體育游戲中時, 相比女性教師, 男性教師往往會設計更有挑戰, 注重冒險與刺激。 同時在示范時會比女教師更有剛性, 能夠促進學生 “陽剛之氣” 的形成。 在潛移默化中, 改變學生的嬌氣。 中小學男教師數量占比較低的現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其主要原因是教師的收入待遇較低, 且男性從事教師職業的社會認可度不高, 因此提高教師的收入和社會地位是關鍵。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 全國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師的數量達59.5 萬人, “二胎”“三胎” 政策的開放, 使我國體育老師的數量遠遠不能夠滿足未來學校的需求。 通過多種渠道如專業退役運動員、 社會體育機構等方式, 引進優秀高水平體育教師, 提高學校體育教學的質量與水平, 如開展少兒體能訓練課程, 通過體能課程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塑造 “陽剛之氣”。 對學生 “陽剛之氣” 培養話題產生時, 伴隨其而來的是性別歧視問題。 部分人認為, “陽剛之氣” 只針對男生, 這個觀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陽剛之氣” 的培養沒有性別之分,從本質上來說, “陽剛之氣” 是一個正常人應該具備的意志品質。 因此能夠讓學生明辨是非, 切忌性別歧視是必須要重視的問題。
目前我國規定中小學階段的體育課一二年級為每周4節, 三年級至初中為每周3 節。 教育部辦公廳日前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要求保證學生每天校內、 校外各1 小時體育活動時間。 全方面保證體育大課間體育活動的落實, 全國各地中小學校每天必須安排不少于30 分鐘的體育大課間練習, 下課時間也需要開展學生走出教室活動, 破除靜坐少動帶來的危害。近年來體育教師的地位有所提高, 但是與語數學科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根據國務院教育督導部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 22%的中小學生反映體育與健康課程開設的課時不達標, 體育課被擠占的問題比較突出。 在學期中、 學期末等重要時間節點上, 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課成績, 體育課被主課老師擠占已成常態。 體育課作為培養中小學生 “陽剛之氣” 的重要手段, 已有許多相關的制度保障, 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會常出現如同虛設的情況, 因此, 應進一步落實體育課程相關制度, 從根本上保障體育的時間, 為學校體育培養學生 “陽剛之氣” 孕育良好的氛圍。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 對評價的重視程度較低, 優化體育教學評價能夠促進學生 “陽剛之氣” 的培養。 在教學實踐中, 可以通過以下三點進行優化。 首先是改進知識評價, 對體育課的考核不僅僅是運動技能的考核, 應當將體育知識與意志品質等引入考核體系。 其次是突出能力評價,即專項運動技能的評價與基本運動能力的評價。 最后是完善評價行為, 通過體育課的學習態度、 競賽時所表現出的意志品質、 主動參與體育的行為與習慣等內容對指標進行評價, 豐富評價的內容。 充分發揮 “以評促教、 以評促改”的作用, 逐漸引導學生養成主動參與體育的習慣, 并通過體育錘煉意志, 達到培養 “陽剛之氣” 的目的。
早在100 多年前, 毛澤東同志就提出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如今 “陽剛之氣” 又再次成為社會流行的口號, 培養學生 “陽剛之氣” 成為社會熱點話題。 學校體育應當肩負起培養學生 “陽剛之氣” 的重任, 以學校體育為出發點, 重塑我國青少年的 “陽剛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