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陳埭鎮龍林中心小學 張燕燕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職業體驗為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四種主要活動方式之一。小學階段的職業體驗主要任務是職業啟蒙,即在模擬情境或實際工作崗位上體認職業角色,獲得對職業的真切理解,在社會、職業與自我之間建立初步的聯系。然而職業啟蒙教育的實施并不容樂觀,其主要原因有價值認識缺失、課程規劃缺位、實施條件缺乏等。
為尋求破解之道,我充分挖掘地方資源,立足學生的生活與環境,基于“整體融通”“綜合滲透”“有機規劃”“站穩陣地”的思維,進行課程融合設計與推進,力求打通“訴求”與“供給”之間的連接,推進職業啟蒙教育的實施。
職業啟蒙教育需要有步驟、有計劃、有系統地培養學生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能力。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以《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為依據,我們明確了“注重興趣、實踐體驗、發現潛能、培育志向”十六字活動構建方針,力求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勞動觀和職業觀。
“注重興趣”指結合生活實際,通過對職業世界的了解和職業角色的扮演與體驗,在這一過程中促使學生主體“產生興趣”,從而引發對職業、自我人格、能力的探索,意識到興趣的重要性。
“實踐體驗”指通過考察、體驗、模擬等活動,在做中思、做中悟,從而獲得對職業生活的真切理解,促進對學習、生活、勞動、工作關系和意義的理解。
“發現潛能”指真實的實際體驗活動會讓學生經歷一些“高峰時刻”,充分展現自我能力,初步意識到自身能力,產生職業意向的雛形。
“培育志向”指開展主動探索并在廣泛的職業啟蒙活動中體會一些常見職業的責任感和價值,意識到“技能才爭高低,職業不分貴賤”的科學職業價值觀,助力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志向。
“情境選擇的合適性——即所創設的情境是否能促進學生對職業的初步感知?”
“情感引導的正面性——即在職業啟蒙教育課程中學生是否獲得正面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對自我學習、生活以及社會和職業有一個正向的認知?”
“教育效果的有效性——即所開展的活動是否能促成學生對職業認知、職業體驗、職業變遷的豐富認知?”
“素養提升的綜合性——即活動是否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職業啟蒙教育應將課程根植于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的知識經驗鏈接,滿足學生的探索欲望;應使課程深度融入本土氣息和時代發展印跡,打破學校圍墻,用敏銳的視角,大力挖掘和利用生活資源,以小見大,按“職業考察——職業體驗——職業變遷”的維度由淺入深規劃課程版塊內容,進行靈活設計與開發。
在課程設計時,以主題化、項目式學習形式,采用“階梯式”“縱深式”“橫向式”三種方式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設計,讓課程內容更加規范化、體系化。
1.基于校外地方資源,設計主題活動
學校處于中國鞋都,我們圍繞鞋材采購員這一崗位角色而設計了低、中、高三個層次的活動主題。三年級是《認識鞋材采購員》主題,邀請在鞋廠里擔任鞋材采購的家長來啟蒙講堂進行宣講,側重于職業認知;四年級《走近鞋材采購員》,通過采訪、考察、跟崗拍攝等方式了解鞋材采購員的一天,了解其工作職責、所需技能和工作精神,并用職業漫畫、采購員的一天等形式來呈現考察結果;五年級《我是小小鞋材采購員》主題,則在家長與鞋材店的支持下,分小組帶領學生親自參與鞋材采購體驗活動,并組織交流引導學生寫下真實的體驗感受和對這一職業崗位新的認知。把不同維度的內容進行階梯式設計,引領學生不斷深入地了解一個職業崗位。
2.基于學校傳統活動,設計主題活動
以學校每年的助殘日活動為契機,開發的《我是產品經理》活動主題,以“產品經理”為引線,通過“自主開發產品制作義賣產品”這一任務驅動來設計整個項目,圍繞“什么樣的產品會受大家的歡迎?”展開市場調研;基于對調研結果的分析來確定所要開發的產品類型,再進行設計與制作;作品制作出來為了讓產品的銷量更好,擬定營銷方案;最后學校提供場地與時間,真正開展義賣活動,孩子們自行布置攤位、自行宣傳、銷售等。整個主題活動以真實任務為驅動,引領著學生不斷深入推進,在這一過程中體驗產品開發過程中不同崗位角色的工作,在活動中獲得真實的體驗與感悟。縱深式的設計有效促進了學生的深度學習,讓學習更有價值,也讓角色感悟更加富有生命力。
3.基于身邊常見職業,設計主題活動
以學生身邊最常見的交通警察為切入點,通過系列的考察活動,拓展到公安的不同警種、檢察院工作人員、司法工作人員的認識、考察、體驗與體悟。由點及面的橫向設計,有助于在社會與文化的背景下,了解職業的異同、發展與變遷,給學習者更多的思考,
對每個職業“不分貴賤,一樣重要”有真切的理解。
綜合實踐活動以培養能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職業世界和個人自主發展需要的能力和核心素養為根本目標,是實施職業啟蒙教育的主陣地,它為學生搭建起自我與社會有效溝通的橋梁,能增強學生對未來職業規劃的“幻想”。為促進職業體驗課程的有效實施,我們確立了“三階段有序指導”和“專題化有序輔助”的課程實施策略。
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指導應貫穿于活動實施的全過程。如《我是小老師》主題活動圍繞著學生最熟悉的、身邊親近的角色“老師”這一職業展開,把握職業體驗的基本要素,設計不同階段活動的呈現形式,讓學生真實體驗。
活動準備階段:首先教師精心設計活動任務單,引導學生聚焦教師這一職業展開調查,對教師職業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與了解;鏈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對調查任務單的交流,進一步感知教師職業的特點及內涵;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創設情境現場模擬體驗,發現不足理清方向;接著擬定體驗計劃,為真正的體驗做好準備。
活動實施階段:依據擬定好的體驗計劃,有序開展體驗活動,這時各學科教師紛紛把課堂講臺讓出來,充當起學生的實踐導師,指導著小老師們開展活動。中期反饋中,聚焦優點與不足,進行深入分析,從中提煉經驗、尋找策略,互相取長補短。有效的、及時的指導促進了崗位體驗的順利實施。
活動總結階段:組織學生利用PPT展示、心得分享、體驗微視頻分享等方式展示自己的體驗過程、感悟及收獲,產生對教師職業的新認識、對自我的新認識,把成果、情感、認知有機融合起來,更好地認識到教師這一職業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在活動總結階段同時注重反思評價,為后續活動積累更多的經驗。
以身邊職業為載體,在考察、體驗、體悟中,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更滲透了職業素養、職業價值、職業理想的教育,學生在學習與互動中,將社會交往、道德情感、逆境應對和合作發展融合貫通。
學校開設職業啟蒙講堂,定時邀請各行各業、有代表性的學生家長,如企業家、服務員、理發師、快遞員、社區工作者、菜農、超市營業員等,以“我的職業故事和工作日常”為話題,向同學們介紹與分享自己的職業體驗,豐富了學生對不同職業角色、職業形象的認知。啟蒙講堂創新了“大手拉小手”的形式,很好地吸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但從層次上豐富了小學生正確的職業認知,也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家校、社會合力,實現融合培育之功效。
當然,開展職業啟蒙教育的實施是多元的、靈活的,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牢記“引導學生發現自我的職業興趣,點燃他們順著這一方向成長的熱情”這一本質目標,甄選與創設更多讓學生參與、體驗、感知的機會。
挖掘各種資源,從學生角度出發,以“兒童在中間”的理念進行課程頂層設計及組織實施,能讓職業啟蒙教育課程富有生命的活力,成為有“根”之源,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