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夢飛
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這說明了自然教育對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幼兒園工作規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等國家政策法規的頒布與實施,促進了我國幼兒園自然教育的發展,也為幼兒園開展自然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健康、藝術、科學三個領域中為幼兒制定的教學目標也與自然教育有著密切聯系。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幼兒要依托事物的表象,在“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中學習,而環境作為幼兒園的文化軟實力,對幼兒的知識學習、思維認知都有著一定影響,將自然教育理念融入幼兒園戶外環境創設,對提升幼兒園文化軟實力,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為了探究自然教育理念下創設戶外環境的有效措施,本文從自然教育理念內涵、自然教育融入幼兒園戶外環境創設的意義出發,提出了優化綠地設計,創設多樣活動空間;滲透環保理念,形成和諧共生觀念;善用自然元素,促使幼兒主動學習;融合教育資源,發展人際交往能力等幼兒園戶外活動環境創設的方法。
盧梭推崇“自然人”教育思想,認為人的教育活動應以自然的教育為中心。蒙臺梭利也曾指出,人需要在自然中獲得身心發展的原動力,特別是對于幼兒。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更是與自然教育觀念息息相關,主張讓幼兒在解放手、腦、眼、嘴、時間、空間的過程中實現回歸自然。本文中的自然教育理念指的是幼兒體驗有關于自然的現象、事物及發展過程,在與自然元素的互動中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并形成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戶外活動環境是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的主要構成部分,也是自然元素蘊含量最為豐富的幼兒活動區域,將自然教育理念融入幼兒園戶外環境創設,對幼兒的成長發展具有以下三方面價值。其一,能加強幼兒與自然事物之間的聯結。大自然是教育活動開展的重要素材來源,教師加強對自然的認知,從自然中挖掘教育資源,并對其進行改造,再作為教育元素融入幼兒教育活動,可以在幼兒與自然之間建立起緊密的聯結,讓幼兒在探究自然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魅力,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興趣。其二,樹立科學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念。人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自然,人們從自然中獲得生存發展的必需品,幼兒只有認識到自然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性,明白自然與人類之間的聯系,找到自然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自然產生敬畏與熱愛之情,樹立正確的人與自然觀念,增強環保意識。其三,凸顯幼兒園教育的本真原則。幼兒園教育是以幼兒為中心,遵循兒童本位原則開展的全方位、綜合性教育活動,教師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為幼兒創設自由、自主的活動環境,讓幼兒在自主游戲活動中獲得個性化發展。同時,教師要將自然教育理念與戶外環境創設相結合,為幼兒營造一個能盡情釋放天性的活動平臺,彰顯幼兒園教育的本真屬性。
綠地是幼兒園戶外活動區域中的主要構成元素,也是展現自然規律的主要場地,更是幼兒開展游戲活動的開放性空間。因此,在設計戶外活動環境時,教師要注重采用開放式綠地設計,劃分多個活動探究區域,豐富植物的種類,讓幼兒在多樣化的自然環境中開展活動。
在“自然之美——多樣的植物”主題體驗活動中,教師要利用幼兒園戶外活動區域中的樹林與灌木叢,通過創設親自然化的活動情境,引導幼兒利用已有的游戲活動資源創造性地開展游戲活動。例如,在開展“認知植物”教學活動時,教師要依據幼兒園所在地區的氣候適宜性和季節的變化,選擇合適的植物進行種植,帶領幼兒認識萬壽菊、雞冠花、迎春花,讓幼兒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帶領幼兒認識茉莉花、夜來香、杜鵑花,讓幼兒感受夏季的百花齊放;帶領幼兒認識風信子、藍風鈴、三色堇,讓幼兒感受秋季的逆風生長;帶領幼兒認識龍骨、竹子、仙人掌,讓幼兒感受冬季的野蠻生長。教師借助不同植物的生長季節、生長習性、生長過程,在戶外活動中融入生命教育,以迎春花的生長與凋謝為例,教師利用壓條繁殖的方式對迎春花進行培育,讓幼兒在每天的戶外活動中觀察并記錄迎春花的生長過程,讓幼兒感受生命的價值,學會尊重生命。
自然教育的范疇十分廣泛,從廣義上來講,能夠讓幼兒通過對自然的感知與體驗,形成與自然之間的有效聯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形成的所有幼兒園教育活動,都可以納入自然教育范疇,其中包含可持續發展和和諧共生兩個維度。因此,教師在創設戶外活動環境時,要滲透環保理念,讓幼兒感受到自然環境給其帶來的愉悅的情緒體驗,激發幼兒參與戶外活動的興趣,促使幼兒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形成愛護環境、敬畏自然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們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資源。因此,培養幼兒節約用水的意識是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例如,在開展“珍貴的水資源”主題探究活動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活動環節,利用戶外活動激發幼兒對水資源的探究興趣,讓幼兒對水資源產生系統、全面的認識。雨水是幼兒的天然玩具,教師應將環保教育理念融入幼兒自主游戲活動中。例如,在某次下雨后,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出教室,觀察雨后的戶外活動區角都發生了哪些變化。幼兒通過自主探究活動發現雨后植物區角的植物寶寶們獲得雨水的滋潤,變得更加水潤;無水區角雨水聚集,放在里面的仿真玩具,如小魚、烏龜等會漂浮起來;動物區角中的小動物們會在一旁玩水,小魚在水里游得更加歡快。通過觀察雨水資源對動植物生存的影響,幼兒對水資源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水資源也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將注意力從雨水資源擴大到水資源,讓幼兒通過回家詢問父母或者與父母利用互聯網查詢資料等形式,了解水資源與人類之間的關系,并了解如何節約水資源、保護水資源,樹立正確的環保理念。
幼兒的認知經驗主要由教師、家長講授的間接經驗和幼兒親身經歷的直接經驗兩部分構成,自然教育理念更加傾向于幼兒的直接經驗獲取,注重引導幼兒參與自然活動,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實現與自然的有效互動,進而實現個性化發展。大自然中蘊含的知識元素種類豐富、內容多樣,能為幼兒帶來教室中無法獲得的直觀體驗。在與自然事物的接觸中,幼兒能充分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獲得全方位的立體體驗,從而豐富自身對事物的認知經驗。戶外區域活動作為幼兒教育活動的主要區域之一,教師在開展戶外活動時,要有意識地為幼兒創設符合幼兒審美特點和身心發展水平的戶外活動環境,設置富有挑戰性、趣味性的活動內容,從而激發幼兒參與戶外活動的興趣。
角色扮演游戲是幼兒最為喜歡的游戲內容,特別是戶外角色游戲,能為幼兒帶來更真實的環境感受,讓幼兒在全身心的活動體驗中,感受游戲的魅力。因此,教師要通過在生活中觀察、分析幼兒的行為習慣和區域活動選擇偏好,發現班級幼兒的興趣點,并結合幼兒的實際發展情況,為幼兒投放游戲道具。
以大班戶外游戲環境的布置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幼兒開展模擬戰場游戲,為幼兒準備“空投包”、麻袋、布條、橡皮擋板、水槍等游戲材料,并向幼兒詳細介紹游戲活動的玩法。幼兒在分組結束后,需要一定數量的戰壕,來滿足靈活躲避“敵人”攻擊的需求。在此過程中,幼兒會自覺進行角色分工,利用戶外活動中沙石區的地形自發地在沙中開辟戰壕,并利用麻袋、小木板等物體搭建臨時指揮、躲避場所,在雙方搭建好防御工事后,對戰游戲正式開展。教師在幼兒利用自然環境和已有材料開展戰場游戲活動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如幼兒在建筑防御工事時,更加傾向于選擇何種材料;幼兒在游戲中的分工如何;不同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扮演的角色是怎樣的等,以便對幼兒的綜合能力發展情況形成一定的認知,為后續戶外環境的創設提供經驗、數據支持。
幼兒園教育的一大特色便是融合性教育,多領域內容的融合,讓幼兒園的戶外游戲內容變得更加豐富。自然教育理念在關注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上,還關注自我秩序與外部秩序的協調發展,如幼兒對環境的認知、幼兒對自我角色的定位、幼兒與同伴之間的交流等,旨在讓幼兒通過與自然的互動,感知自然中的生命,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在尊重與敬畏的前提下,通過與自然環境的互動和與同伴之間的協作交流,實現綜合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開展“美麗的秋”主題探究活動中,教師可以先利用繪本開展閱讀教學,在幼兒對秋天有一定的了解后,再帶領幼兒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讓幼兒自由觀察、探索秋天,讓幼兒在自主探究活動中感受秋天獨特的美感。教師還可以帶領幼兒一起觀察、欣賞利用落葉創作的藝術作品,豐富幼兒的相關創作、審美經驗,然后將班級幼兒分成若干小組,讓幼兒與同伴一起收集落葉進行創作,并將小組成員的作品串聯起來,講落葉故事。在此活動中,各小組幼兒要提前交流與溝通自己的想法,形成統一的主題,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行創作,這有助于增強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
總而言之,自然教育理念作為幼兒園教育的指導理念之一,符合幼兒發展需求。教師在運用自然教育思想指導幼兒園戶外環境創設的過程中,要根據幼兒園的地形等自然資源,優化綠地設計,善用自然元素,滲透環保理念,重視幼兒在教學過程的實施環節中的參與、體驗,引導幼兒展開多樣化的自主探究活動,豐富幼兒的感知體驗,讓幼兒在游戲中親近自然,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