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華
(韓國大真大學,韓國京畿道 11159)
規定情境是戲劇概念的基本要素,它也成為演員在戲劇人物創作及建立時的重要前提條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員的自我修養》一書中將規定情境進行了分類:1.外部情境:可以理解為是劇情展開的客觀背景,這一客觀的背景為戲劇情節的推進,人物的展現提供了一定保障和基礎。2.內部情境:可以理解為是角色內在情感,是一個角色對于一個目標的欲望所在,抑或者是一個人物的情感狀態,這種情感是主觀化的,有時候演員可以直接從作品的文字中解讀,或者是演員需要通過一些劇本中的已知客觀條件來推導屬于角色內在情感的各種元素。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指出的概念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戲劇中,外部情境是客觀的并且是具體的,而內部情境因演員的情感積累及知識儲備的不同存在著各種差異。內部情境與外部情境兩者緊密相連,通過對于客觀的外部情境的解讀能夠更加快速的把握內部情境,而內部情境可通過演員的呈現有機的體現外部情境。
譚霈生先生曾提出:“從情境入手,很多問題迎刃而解?!笨梢娨幎ㄇ榫硨τ趹騽撟鞯闹匾约昂诵牡匚?,也成為演員在戲劇人物創作及建立時的重要前提條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員的自我修養》一書中將規定情境進行了分類:1.外部情境:“外部的情境就是劇本的事實、事件,也就是劇本的情節、風格,劇本生活的外部結構與基礎”。2.內部情境:“內部的情境是指內在的人的精神生活情境,它包括人的生活目標、意向、欲望、資質、思想、情緒、情感特質、動機以及對待事物的態度等等,它包含了角色精神生活與心理狀態的所有內容。”從斯坦尼所提出的概念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戲劇中,外部情境是客觀的并且是具體的,而內部情境因演員的情感積累及知識儲備的不同存在著各種差異。內部情境與外部情境兩者緊密相連,通過對于客觀的外部情境的解讀能夠更加快速的把握內部情境,而內部情境可通過演員的呈現有機的體現外部情境。
在戲劇人物的創作中,演員對于“內部情境”的挖掘和豐富并不是毫無根據,也不是無章可循的,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將人物的內部情境的探究過程分為以下四個過程,這也是斯氏創造角色的基礎時期:
1.同角色的初次見面;
2.分析角色;
3.外部情境的創造和生動化;
4.內部情境的創造和生動化。
斯坦尼對于演員探究角色的視角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內部情境由多個角度進入,但是內容相對抽象,因此喻榮軍編劇的《謊言背后》進行細化說明。相比中國傳統經典話劇,如《雷雨》《上海屋檐下》等,現當代中國話?。ɡ纭吨e言背后》)的劇本中并沒有給演員供細致具體的規定情境,這導致了很多演員在進行舞臺創作時,因無法梳理出核心的內部情境而難以形成準確的舞臺行動,人物形象模糊甚至自相矛盾,可見內部情境對于演員戲劇創作的重要性。在進行結合《謊言背后》說明之前,先了解劇情梗概,以便以下內容的理解,心理醫生妻子在和心理醫生在一次圓房時突發心臟病,此后心理醫生就患上了心理性的性障礙疾病,因此心理醫生允許妻子在外找尋情人,但是心理醫生在家中安放了錄音筆,用此來記錄妻子與其情人的一切。有一天,心理醫生的妻子在與情人偷情時險些被心理醫生發現,情人逃走,但心理醫生妻子心臟病已經復發,當心理醫生看見赤身裸體的妻子時,出于嫉妒心掐死了正在犯心臟病的妻子。劇本所寫的故事的開始就在這里,心理醫生被警方的一名警察懷疑為第一嫌疑人,并在陰暗的審訊室里進行審訊,在幾次的對話中兩人的外表被層層剝離,只剩下最真實的脆弱人性,上演了一場懂人心懸的心理戰。當警察的內心防線最后一次被擊垮后,他說出了最后的真相,警察就是心理醫生所殺害妻子的情人,這謊言背后最后的操控者就是心理醫生,并且心理醫生利用錄音筆記錄的聲音信息欲將警察送入監獄。最終,心理醫生讓警察含冤入獄,但卻讓警察的內心得到了釋放,心理醫生卻永遠在自由的世界里被“判處”了永生的“監禁”。演劇創作過程之內部情境的豐富過程具體豐富過程如下:
第一步:認識劇本這是戲劇創作過程中的基礎環節和必要環節。初次閱讀時,可自行閱讀,不需要帶入過多角色的情感進入文本,而應該讓更多的情感自然而然的流淌或生發。隨后需要與搭檔再次進行解讀,這一輪的解讀要帶有一定的人物的設定,并且需要帶有一定的問題。在《謊言背后》的初步研讀中就出現了很多難以合理的問題,例如:在第三幕中為什么警察與心理醫生的位置進行了互換,警察與犯人的互換意味著誰到底身處牢籠?在第五幕中,警察通過坐牢得到了心里的釋放,心理醫生的釋放到底是一種什么方式那?雖然在這個環節中出現了很多的疑惑或不解,但是這的確是一個認識的過程,需要演員通過后續的步驟將其解決及消化。
第二步:分析劇本認識往往是在理性和宏觀的角度去認知,但是分析就需要摻入個人的情感與對角色的理解。相同的問題也會有在不同的階段呈現不同的答案。例如上一階段的問題,為什么第三幕中警察和心理醫生互換了位置,我們在分析劇本時,認為這是劇作家喻榮軍所設定警察心中情負面情緒釋放的一場,但是觀眾依然還是會不清晰人物位置的突然轉換,因此在排演時使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段,將心理醫生與警察同處審訊室里,使觀眾更加明確,審訊室僅僅是警察內心狀態外化的手段,他現在是處于“心里的牢籠”。因此在分析劇本的階段,要開始理解人物,并且還需要將不明晰的問題明確化,將不晦澀之處明朗化,這對于我們的角色創作大有裨益。
第三步:把握“外部情境”,也就是通過作品的文字去洞悉文字中所提供給劇本的一切的已知條件,它是具體客觀的。這樣的因素可能大到一個時代,甚至小到人物手中的一把扇子,無時無刻地,密密麻麻地分散在整個劇作中。認識劇本及分析劇本是把握外部情境的最有效的方式,每一個具體的外部情境與人物的創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為演員的任何一個行動都脫離不了外部情境,任何一個行動都是在外部情境中完成的,并且外部情境的準確把握是豐富內部情境最有效的方法。在《謊言背后》中,外部情境供的客觀環境為一個布滿管道的陰暗的地下審訊室,這一外部情境確定了整個戲的基調與色彩;禁閉室巨大的變色玻璃,也成為人物關系的一種象征體現。外部情境體現在劇本中的字里行間,因此找尋外部情境,就需要我們仔細的完成分析與認識劇本的環節。
第四步:調動演員的情感經驗及知識儲備與“角色”對話,通過體驗引發情感共鳴。在把握外部情境的前條件下,“找尋演員本身所內含的同樣的材料”。換句話說就是找尋演員在生活中的情感積累和知識積累,從而找尋演員與角色的共同點,以此來塑造角色。這也是塑造“內部情境”的最難的步驟,因為它的確過于主觀。在《謊言背后》心理醫生的角色塑造中,試圖去用個人的理解去認識并體會這個人物的內心狀態,因為編劇喻榮軍所設定的人物為一個心理醫生,他的工作就是與各色各樣的心理存在疾病的人打心理戰;并且還需要合理地對待警察的態度,在警察三次問詢誰是真正的殺人兇手時,心理醫生對于警察的態度變化等等,過于復雜的情感和心理變化讓我無法找尋到人物的命脈所在,因此,本筆者參考了其他的相關類似的藝術作品去找尋情感的共鳴點,例如電影《看不見的客人》、電影《危情三日》等,通過更加直觀的畫面刺激情感點并且建立新的情感記憶。
總而言之,演員在這一階段需要真正的體驗角色,與劇作家所設定的人物產生情感共鳴通過以上四個步驟內部情境的形成基本完成,其實整個的體驗的過程就是一個思考與完善的過程,演員對于角色的認知更加清晰了,在塑造人物時內心的情感更加明朗了?!柏S富”是一個延續的狀態,“內部情境”又是以主觀的形式存在著,因此它可以根據演員的演出不斷延續,所以演員無論是再次進行劇本解讀或者是人物塑造時,都會對于內部情境有更加深刻的解讀,以此來塑造更加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
內部情境是演員所體驗到來自角色的意志、選擇或者是心理過程,相對比起外部情境而言,內部情境是內在的、難以體現的,所以這就要求演員進行二度創作,以戲劇動作為載體將內部情境體現出來。如果說內部情境的建立是演員的對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創作的認識階段、體驗階段,那么將其外化就是最為重要的體現階段。戲劇舞臺動作可細分為:外部形體動作、言語動作、停頓,在舞臺演出中這些舞臺動作都強烈的體現演員通過體驗而豐富的內在情境。
1.通過外部形體動作體現內部情境
第一,演員在舞臺上塑造角色是為了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角色的內心活動,從而讓觀眾“身臨其境”,所以演員在塑造角色的過程中需要通過有目的性的動作比如舞臺調度、習慣性動作等等直觀的外部行動來讓觀眾理解演員所創造的內心情境,就如同譚霈生先生在《論戲劇性》中所說的:“觀眾能夠可以通過可見的外部動作洞悉人物隱秘的內心活動。”第二,同一個劇本,同一個角色,演員對角色和劇本的理解不同,外化的舞臺呈現也會不一樣。第三,演員對劇本角色的理解和對劇本中心思想的解讀要通過塑造角色來完成。也就是說,演員對角色和劇本的理解程度需要通過塑造角色來完成。塑造角色最直觀的方式就是對角色外部行動的設計和表演。
2.通過言語動作體現內部情境
不同規定情境和不同劇本事件下,同一個角色對臺詞的處理是不同的,這也需要演員做出符合規定情境下的臺詞處理,“要從語言行動中入手,把握了準確的語言行動,觀眾才會聽得懂、聽得明白”,創造出來源于演員內部情境具有個性化、行動行的臺詞,讓角色更加生動真實,讓演員對角色的塑造更加完整。
3.通過停頓來體現內部情境
在劇本的舞臺示中會體現很多的舞臺示,比如沉默、不語等,其實這也正是演員內部情境的一種外化方式,但是卻以“無處勝有聲”的方式呈現在舞臺上。停頓雖然難以讓觀眾直接感受到人物的直接內心活動,但是“留白式”其實是在預示著人物情感、舞臺目的或人物關系都在發生著強烈的變化,這無疑不是在體現著演員所創造的內在情境。
一些戲劇從業者依然存在著很多創作的誤區,過度追求一種內在狀態和情感變化,矯枉過正,往往喪失了戲劇的戲劇性,因此在進行戲劇內部情境創作時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當代戲劇給予了戲劇創作者極大的戲劇創作空間,特別對于演員而言,給內心情境的豐富留有了足夠的余地,但是對于已經供給我們細致的規定情境的傳統話劇,作為演員我們依然要去豐富其規定情境,因為人物的塑造是一個過程,只有在不斷豐富中才能找尋到更加鮮明的人物形象。其次。解讀劇本是內部情境的有效方式,通過閱讀研讀劇本,抓住劇本中的外部情境,從而可以進入內部情境。劇本是整個戲劇創作的重要文本依托,因此在進行內部情境創作時,不可過度的主觀臆斷,而脫離文本中供的信息,這樣會導致人物的偏離,也無法表達出劇作家想要傳遞的核心思想。因此要求要抓住核心事件、每個階段的發展方向、人物的情感線等,以此來建立有依有據的內部情境。隨后,筆者認為越豐富的內部情境將會形成更加準確的舞臺行動,但是內部情境的把握及完善需要建立在真實的生活邏輯基礎之上,不能一味地追求行動而強加給人物不合理的內部情境,這樣的處理方式只會適得其反,并且,內部情境通過舞臺的動作來進行體現,這種體現不僅僅是在舞臺上“動”,而是要求演員著眼于人物的視角行動,所以對于節奏的把控是十分重要的。節奏是萬事萬物皆有的屬性,在戲劇創作中利用節奏的手段來進行表現時,要時刻把握戲劇美學對于節奏的把控作用。最后一點,內部情境多需要演員進行分析與體驗,所以對于演員的分析能力要求極高,這也同時要求演員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與能力,因此不斷的升自我是演員創作獨特性的核心所在。
演員在進行舞臺創作時,可以按照上文所述的內部情境的豐富及完善方法進行二度創作,并且也務必通過舞臺行動表現出來,讓觀眾能夠感受到鮮活的物、戲劇性的沖突等。內部情境不是恒定的,需要演員在創作過程中不停地豐富,因為只有在不停地探索中間才能真正地找尋來源于自己情感并且屬于人物的內部情境,甚至每一次演出之后都會有對人物的不同理解。舞臺內部情境的建立與每一個演員都息息相關,因為演員的職責就是塑造人物以獲得受眾的共鳴,正確建立并將其外化,才能使受眾感受到一個又一個的形象,并以此高受眾的觀賞體驗及戲劇審美。
①《譚霈生戲劇理論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總譚霈生先生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