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博永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的開幕視頻致辭中指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在此關頭,我們更需要增進思想溝通,促進交流合作,為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貢獻智慧和力量。
漢學研究是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特別是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方式。漢學家在幫助世界認識中國、讀懂中國,消弭隔閡、增進友誼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獨特貢獻。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以下簡稱“國創會”)是中國著名思想家、理論家、戰略家鄭必堅先生于2010年發起創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智庫。近年來,國創會在圍繞國際國內重大戰略問題開展課題研究、為中央建言獻策的同時,致力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讓世界“讀懂中國”。在“讀懂中國”這一宏大主題下,國創會開展了一系列重大項目。包括舉辦“讀懂中國”國際會議、編著“讀懂中國”系列叢書、拍攝《讀懂中國》大型政論紀錄片、錄制“讀懂中國”TED演講節目等,在推動國際社會全面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此外,國創會還多次邀請來自世界各國的政治家、戰略家、著名學者與我黨政軍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和專家學者對話交流,為宣介中國發展理念、解讀中國發展實踐,搭建起了中外交流合作、互學互鑒的平臺。
如何更好發揮漢學作用,推動中外文化雙向交流,促進世界更好讀懂中國?我想與大家分享幾點認識:
首先,漢學不僅要讀懂歷史的中國,更要讀懂今天的中國。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戰勝了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漢學家可以用本土化的視角、國際化的表達,觀察今天的中國、理解今天的中國,向世界展示出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當代中國。
其次,漢學是跨學科的,不僅包括文史哲,還包括政治、經濟、法律等多個方面。長期以來,世界各地的漢學家筆耕不輟,通過多元視角解讀中國文化。作為一門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大學問,漢學研究不僅可以在文化思想層面加強交流,更可以擴展到政治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各類學科,讓語言與學術的連接更緊密、交往更直接,以系統地展示海內外讀者關心的中國問題與中國方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全球性挑戰。
再次,漢學不僅是讀懂中國,還需要在讀懂中國的過程中實現文明交流互鑒。漢學發展的歷程,是一個波瀾壯闊的中外不同文化接觸、碰撞和交流的過程?!跋嘀獰o遠近,萬里尚為鄰”,在當今世界大發展大變化大調整的背景下,文化多樣性更加凸顯,國際文化交流繁榮發展,各國文明深度融入、相互依存。相信通過世界漢學家的努力,中國文明與世界文明能更好地“流動”起來,中國故事與國際語言能更好地結合起來,“讀懂中國”這篇大文章也將越發生動起來。
最后,要加強對漢學領域青年學者的培養。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是人類的未來。當代的青年文化,形式多樣內容多元,體現了不同文明的交匯融合。這也啟示我們,青年一代更具備世界眼光,對世界持有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當前,青年漢學家們普遍關注新中國取得的偉大發展,關心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并從自身的知識結構出發,對具體問題進行較為深入的討論。從他們的不同研究視角和研究成果,我們可以感受到青年漢學家們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認識和體會,對當代中國的理解和認同,也能夠窺測到漢學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青年漢學家們如同中國文化的大使,能夠給自己的祖國帶回文化的種子、理解的種子、友誼的種子。
可以說,漢學,正在伴隨中國的不斷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期待世界漢學家們充分運用語言與研究優勢,走進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寫下更多精彩的中國故事,在促進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鑒,推動各國人民的相識、相知方面作出更多更大貢獻,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