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中立
(河南省鄭州牟州醫院中醫科,河南 鄭州 451450)
中風又名腦卒中,是臨床常見多發于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多由腦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其中失語癥是其常見并發癥,主要表現為語言溝通障礙,對患者工作、學習、生活造成巨大威脅[1-2]。臨床治療主要以用藥、語言康復訓練為主,但難以從根本上緩解失語癥狀[3]。目前,中醫被廣泛應用于中風后失語治療中,中醫認為中風后失語屬“風懿”“語澀”“暴瘖”“舌暗”范疇,氣血逆亂、血痰瘀阻腦絡、神失所主為其主要病理病機,故應以開喑啟閉、通絡醒腦為基本治則。化痰通絡方中川芎、郁金、菖蒲等具活血化瘀、祛風化痰之功。醒腦開喑法通過針刺風府、廉泉等穴位,可達開竅通絡、瀉熱疏風之功[4]。本研究用醒腦開喑法針刺聯合化痰通絡方治療中風后失語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6例,均為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我院就診的中風后失語患者,根據就診序號采用電腦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各43例。常規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47~73歲,平均(63.41±3.27)歲;合并疾病為高血壓24例,糖尿病17例,高血脂12例;病程2~5個月,平均(4.57±1.72)個月;疾病類型為腦梗死27例,腦出血12例,其它4例。研究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45~76歲,平均(64.81±3.83)歲;合并疾病為高血壓28例,糖尿病21例,高血脂7例;病程1~7個月,平均病程(5.04±2.13)個月;疾病類型為腦梗死21例,腦出血16例,其它6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檢查確診為腦中風;②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5]相關標準;③符合《失語癥》[6]相關診斷標準;④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依從性差;②合并其他腦血管病癥;③自身免疫性疾??;④其他原因引起的失語癥狀;⑤肝、腎、心功能不全;⑥難以接受針刺、中藥治療者。
兩組均用化痰通絡方治療。藥用白術10g,全蝎6g,黃芪15g,丹參15g,地龍10g,僵蠶6g,郁金15g,遠志10g,石菖蒲10g,天麻15g,川芎10g,茯苓15g。水煎煮取汁400mL,早晚各200mL溫服。
研究組加用醒腦開喑法針刺治療。直刺三陰交20~25mm,后直刺太沖15~20mm,得氣后提插捻轉1min,直刺合谷(15mm);快速穿過頭皮直抵帽狀腱膜,超前平刺百會15mm;舌根方向斜刺廉泉20mm,得氣后進行平補平瀉法;直刺內關穴15~20mm,鼻中隔方向斜刺水溝穴15~20mm;下頜方向緩慢刺入風府與啞門穴10~15mm。日1次,1周6次。
兩組均連續治療8周。
中醫證候積分,包括構音障礙、舌質僵硬、口角歪斜3部分,分值均為0~4分,分值越低表示癥狀越輕。以漢語失語成套測驗(ABC)評估兩組語言功能,包括理解、自發談話、命名、復述4項內容,其中理解滿分150分,自發談話滿分54分,命名滿分62分,復述滿分100分。得分與語言功能呈正相關。
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神經生長因子(NGF)、神經營養因子-3(NTF-3)、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水平。
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顯效:失語癥狀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70%。有效:失語癥狀有所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20%~70%。無效:失語癥狀未有明顯變化,中醫證候積分減少小于20%。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構音障礙 舌質僵硬 口角歪斜 總分治療前研究組 43 2.43±0.35 2.35±0.32 2.46±0.38 7.24±2.57常規組 43 2.52±0.41 2.41±0.34 2.37±0.36 7.30±2.63 t 1.095 0.843 1.128 0.107 P 0.277 0.402 0.263 0.915治療后研究組 43 0.47±0.21*0.61±0.23*0.52±0.22*1.60±0.42*常規組 43 0.94±0.25*0.97±0.28*0.85±0.26*2.76±0.87*t 9.440 6.515 6.354 7.874 P <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語言功能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語言功能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語言功能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時間 組別 例 理解 自發談話 命名 復述 總分治療前 研究組 43 107.68±10.46 17.65±3.79 25.71±4.59 35.93±6.83 186.97±10.67常規組 43 105.47± 9.35 18.27±3.53 26.29±4.35 34.29±6.45 184.32± 9.63 t 1.033 0.785 0.601 1.145 1.209 P 0.305 0.435 0.550 0.256 0.230治療后 研究組 43 129.37±8.63a 37.29±6.47a 41.35±6.81a 63.82±9.92a 271.83±17.26a常規組 43 114.53±7.36a 26.57±5.83a 35.28±5.43a 51.57±7.76a 227.95±12.57a t 8.580 8.072 4.570 6.378 13.476 P<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血清學指標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比較 (ng/L,±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比較 (ng/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時間 組別 例 NGF NTF-3 BDNF治療前研究組 43 53.47±6.34 43.62±6.35 98.25±11.37常規組 43 52.69±6.23 44.59±6.73 99.59±11.83 t 0.575 0.687 0.536 P 0.567 0.494 0.594治療后研究組 43 98.67±10.93a 83.69±8.64a 167.32±15.37a常規組 43 87.37±8.61a 76.31±7.39a 149.37±13.35a t 5.326 4.257 5.782 P<0.001 <0.001 <0.001
中風具有發病、致殘、致死率高等特點,且易造成神經損傷,損害大腦語言區域,造成失語現象,影響患者正常生活[7]。
《黃帝內經》言“腦卒中不語,痰迷心竅,舌不能言,腦卒中喑啞不能言”,可見中風后失語病機為痰、瘀閉阻心、腎經絡,致使神機不能下達,舌語不強。治應以化痰通絡、醒腦開喑為主?;低ńj方中黃芪、天麻、石菖蒲為君藥,具利竅、通血脈、升陽益氣之功;地龍、僵蠶、遠志、全蝎、丹參為臣藥,有散結化痰、止痛通絡、鎮痙息風之效;郁金、川芎協調君藥、臣藥,可活血、益腎、行氣;茯苓、白術能益氣健脾、利水燥濕[8-10]。諸藥合用,共奏通脈益氣、通絡化痰、行瘀活血之效[11]。醒腦開喑法中針刺三陰交能增加心腦供血,刺激腦組織保護體系,從而促進神經功能改善;針刺內關能增強心肌功能,促心排血量增加,為血氧供應恢復正常創造條件;針刺合谷、太沖能激活大腦皮層,增加腦部血液灌流,改善機體生理功能;針刺廉泉穴,可促進舌體血液循環,刺激舌肌運動,促進舌體功能恢復,加速機體正常發聲。針刺水溝,能促進腦血管循環,改善腦組織代謝,從而有利于腦部功能恢復;針刺風府、百會、啞門可改善全身氣血、促進血液循環[12-14]。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與常規組比較,研究組療效較佳、語言功能改善較為明顯,臨床癥狀恢復較優,提示聯合治療效果確切,可有效促進臨床癥狀緩解,改善語言功能。針刺合谷、內關、太沖、三陰交等穴位,可有效改善心肌供血,刺激大腦皮層興奮,促進腦組織修復,從而有效修復語言中樞,改善臨床癥狀,促進病情恢復。
NGF、NTF-3、BDNF與中風后失語密切相關。其中NGF可促進大腦外周、中樞神經元發育成熟,而在中風后失語體內其水平較低;NTF-3、BDNF可促進神經元生長、發育、存活及損傷后修復,其水平過低,會導致神經功能受損,病情加重[15]。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與常規組比較,研究組NGF、NTF-3、BDNF水平較高,提示聯合治療可有效改善機體神經功能。醒腦開喑法選取三陰交、啞門、水溝、廉泉等功能穴位,采取不同方法進行針刺,可有效激活腦組織保護體系,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醒腦開喑法針刺聯合化痰通絡方治療中風后失語效果較好,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提升語言功能,加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