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娟娟,魏 霞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醫院腦三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肩手綜合征是指患者驟然出現患手浮腫疼痛、肩關節疼痛和手功能受限,是腦卒中后常見的上肢并發癥[1-2]。肩手綜合征按病情進展程度可分為Ⅰ期、Ⅱ期和Ⅲ期,Ⅰ期為病情早期,及時進行合理、有效的治療可阻止病情發展,改善預后[3]。目前,西醫治療肩手綜合征的常規方法是康復訓練,通過鍛煉患肢關節,減輕肌肉痙攣,改善臨床癥狀[4]。研究證實,中藥內服聯合針灸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顯著[5]。本研究用綜合療法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Ⅰ期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我院診治的100例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Ⅰ期患者,采用簡單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41~79歲,平均(63.77±6.94)歲;病程22~55d,平均(34.56±5.73)d。觀察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40~78歲,平均(63.68±6.91)歲;病程21~54d,平均(34.51±5.69)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的相關要求。
診斷標準:①西醫診斷參照《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6]中腦卒中的診斷標準,《神經康復學》[7]中肩手綜合征Ⅰ期的診斷標準;②中醫診斷參照《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8]。
納入標準:①首次發病;②患者意識清晰,生命體征平穩;③病程小于8周;④中醫辨證分型為氣虛血瘀[9];⑤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由心肌梗死等其他原因造成的肩手綜合征;②合并惡性腫瘤;③合并腦卒中前存在手功能障礙性疾病;④合并精神系統疾病。
兩組均給予常規腦卒中單元療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訓練治療,主要包括正確的肢體擺放、精細操作訓練以及肩、肘、腕、指間關節的被動活動和主動活動等,每次訓練40min,日1次。
觀察組給予綜合療法治療。肩寧湯藥用黃芪45g,赤芍、白芍、桑枝、延胡索、雞血藤、石菖蒲、葛根各30g,生姜20g,桂枝、大棗、甘草各15g,麻黃10g。每日1劑,加水煎煮后取汁300mL,早晚2次溫服。針灸選穴肩三針(患側肩髃穴及與肩髃穴同一水平向前2寸和向后2寸)、肩貞、小海、天宗、后溪、腕谷、陽溪。患者取平臥位,取穴部位皮膚消毒,使用規格為0.25mm×40mm的一次性針灸針,用押手的中、食兩指的指端沿肩峰端向下觸及凹陷處,在針刺時針尖方向應刺向肩關節,以得氣為度,得氣后均采取平補平瀉手法,10min行針1次,留針30min。
兩組均2周為一療程,2個療程間隔2d,均治療2個療程。
用肩手綜合征評估量表(SHSS)評估病情嚴重程度,評分范圍為0~14分,評分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
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肢的疼痛程度,評分范圍為0~10分,評分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
用免疫放射法檢測血漿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緩激肽(BK)、P物質(SP)水平。
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顯效:患肢的疼痛和腫脹情況消失,皮膚顏色和溫度恢復正常,患肢活動能力較治療前顯著改善。有效:患肢的疼痛和腫脹情況顯著減輕,皮膚顏色和溫度顯著改善,患肢活動能力較治療前有所改善。無效:以上內容均無明顯變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SHSS評分和V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HSS評分和VA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HSS評分和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SHSS評分 VA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9.06±1.13 3.45±1.49*5.75±1.08 2.19±0.52*對照組 50 9.02±1.11 4.96±1.37*5.77±1.09 3.32±0.78*t 0.179 5.275 0.092 8.524 P 0.859 <0.001 0.927 <0.001
兩組治療前后CGRP、BK、SP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GRP、BK、SP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GRP、BK、SP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CGRP(ng/L) BK(μg/L) SP(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23.45±3.37 35.26±5.19* 8.11±1.54 4.01±0.89* 41.39±5.55 24.23±2.71*對照組 50 23.41±3.34 29.83±4.52* 8.08±1.52 5.94±1.08* 41.45±5.57 36.77±3.84*t 0.060 5.579 0.098 9.752 0.054 18.866 P 0.953 <0.001 0.922 <0.001 0.957 <0.001
中醫認為肩手綜合征為本虛標實之證,臨床以氣虛血瘀證型較為常見,達到標本兼治的關鍵是采取補氣活血、化瘀通絡的施治原則[11]。本研究采用的自擬肩寧湯方中黃芪補氣固表,赤芍活血祛瘀,白芍益氣養血,桑枝祛風通絡,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雞血藤活血補血、舒筋活絡,菖蒲理氣活血,葛根通經活絡,生姜解表散寒,桂枝溫通經脈,大棗補中益氣,麻黃散寒消腫,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祛風散寒、益氣活血、化瘀止痛之功。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雞血藤具有調節血液循環系統、抗炎、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等作用[12];葛根具有神經保護作用,可消除關節腫脹程度,能改善心腦血管疾病[13]。針灸可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發揮通經活絡、調整經絡氣血的作用。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綜合療法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Ⅰ期的臨床療效優于常規康復訓練。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SHSS評分、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綜合療法可顯著改善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Ⅰ期患者的病情,減輕患肢疼痛程度。肩手綜合征患者的肌肉痙攣、腫脹、疼痛等癥狀均與CGRP的代謝異常密切相關,同時疼痛程度與BK、SP水平呈正相關[14-15]。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CGRP水平高于對照組,BK、S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綜合療法可能是通過調節CGRP、BK、SP水平來發揮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綜合療法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Ⅰ期的療效較好,可緩解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