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飛
(河南省周口東新區人民醫院疼痛科,河南 周口 466000)
慢性腰肌勞損是一種以持續腰痛為主要表現的常見疾病,目前治療主要以口服或局部使用鎮痛類藥物為主,但其臨床療效并不理想[1]。慢性腰肌勞損屬中醫“腰痛”范疇,主要與風寒濕邪入侵有關[2]。通元針法具有通督養神、引氣歸元、排泄寒邪之功,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有較好效果[3]。本研究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90例,均為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就診患者,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23~58歲,平均(40.11±5.26)歲;發作時間2~7d,平均(3.85±1.12)d;疼痛程度為輕度14例,中度20例,重度11例。觀察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21~60歲,平均(40.24±5.14)歲;發作時間1~7d,平均(3.77±1.16)d;疼痛程度為輕度15例,中度21例,重度9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符合《最新腰腿痛診斷治療學》[4]相關標準,一側或兩側骶棘肌輕度壓痛、腰骶部酸痛,腰腿活動無明顯障礙,CT檢查未見腰椎異常,疼痛反復發作,休息后可緩解。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相關標準,且辨證為寒濕型,臨床癥狀為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靜臥不減,陰雨天加重。舌苔白膩,脈沉。
納入標準:①資料完整,治療依從性良好;②年齡≥18歲;③處于發作期;④無腰部手術史;⑤認知、理解能力良好;⑥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其他腰椎疾病導致的腰部疼痛;②注射部位存在皮膚損傷、感染;③惡性腫瘤;④精神障礙;⑤藥物過敏;⑥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⑦不符合中醫辨證;⑧免疫缺陷;⑨凝血功能障礙。
兩組均行基礎治療,尋找壓痛點,將2%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北京益民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322)2~5mL和曲安奈德(上海正大通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257)20~40mg混合后進行痛點注射。每周給藥1次,持續給藥4周。
觀察組加用通元針法治療。取人中、百會、腎俞(雙側)、肝俞(雙側)、次髎(雙側)、委中(雙側)、太溪(雙側)、后溪(雙側)、腰陽關。患者取舒適體位,消毒取穴處,根據取穴處肌肉厚度和刺入深度選擇合適規格的針灸針,以飛針法輕巧刺入,得氣后留針30min。每日1次,連續治療5d后休息2d,持續治療4周。
中醫證候積分[6]。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靜臥不減,陰雨天加重等癥依據無、輕、中、重分別計0分、2分、4分、6分,舌脈異常各計1分。
疼痛程度。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后1d、3d、7d、14d、28d時的疼痛程度,評分0~10分,VAS評分與疼痛程度成正比。
腰椎功能。使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10個條目,最高50分,ODI評分與腰椎功能成反比。
疼痛介質。使用酶聯免疫法檢測兩組治療前后多巴胺(DA)、前列腺素E2(PGE2)水平。
臨床控制:腰痛等癥消失,中醫證候積分下降≥90%。顯效:腰痛等癥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下降60%~89%。有效:腰痛等癥有所改善,積分減少30%~59%。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或病情加重。
用SPSS22.0統計軟件分析,定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定性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45 17.69±1.96 12.11±1.34 15.766 0.000觀察組 45 17.75±1.89 9.23±1.09 26.196 0.000 t 0.148 11.185 P 0.883 0.000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1d后 治療3d后 治療7d后 治療14d后 治療28d后對照組 45 6.58±0.65 6.03±0.61* 4.75±0.49* 4.18±0.43* 3.24±0.36* 2.01±0.23*觀察組 45 6.51±0.69 5.58±0.55* 4.26±0.43* 3.59±0.38* 2.51±0.27* 1.23±0.16*t 0.495 3.675 5.042 6.897 10.882 18.675 P 0.622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ODI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ODI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ODI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45 42.35±4.46 33.08±3.68 10.755 0.000觀察組 45 42.48±4.39 28.72±3.15 17.083 0.000 t 0.139 6.038 P 0.889 0.000
兩組治療前后DA、PGE2水平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介質水平比較 (ng/mL,±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介質水平比較 (ng/m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DA PGE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45 17.34±1.96 12.06±1.32*443.78±48.96 256.39±27.82*觀察組45 17.26±1.88 8.73±1.05*449.03±50.17 210.04±22.03*t 0.198 13.244 0.502 8.762 P 0.844 0.000 0.617 0.00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慢性腰肌勞損屬中醫“腰痛”“痹證”范疇。寒濕之邪內侵致使經絡痹阻、氣血不暢,不通則痛[7]。治療當以舒經活絡、活血化瘀為原則。通元針法以陰陽立論,通過任督二脈調節全身陰陽,具有養元固本、標本兼治的作用。取人中醒神開竅,百會醒腦升陽,腎俞固腎益氣,肝俞調暢氣機、舒筋通絡,次髎強壯腰腿,委中主治腰背痛、下肢痿痹。諸穴配合可有效改善腰肌勞損。太溪與次髎相配可活血鎮痛、補腎強腰。后溪可強化督脈陽氣,緩解腰背痛。腰陽關配腎俞、委中可治寒濕性腰痛。諸穴合用,以通為用、以補為養,共奏平衡陰陽、舒經通絡、行氣活血之功[8]。DA為外周疼痛介質,可直接刺激感覺神經末梢產生痛覺,而PGE2可通過激活神經末梢受體降低機體疼痛閾值,強化患者疼痛感受[9]。而通元針法可改善局部微循環,加快局部炎癥吸收,進而下調DA、PGE2水平,最終緩解疼痛。
曲安奈德及利多卡因痛點注射聯合通元針法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