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沙
(湖北夏小中醫院中醫外科,湖北 武漢 430023)
骨與關節感染是以病原菌感染為主要病因的慢性感染性疾病[1],若未及時治療,病灶向周圍發展,易形成死骨和骨性竇道。但因人體骨骼、骨關節生理結構及位置的特殊性,內服藥物不能靶向作用于病灶而難以達到預期治療效果,目前多采用手術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清除病灶,但術后病殘率較高[2]。我院自1994年至今,用夏氏丹藥輔治骨與關節感染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共48例,均為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患者,隨機分為丹藥組與對照組各24例。丹藥組男17例,女7例;年齡8~69歲,平均(42.21±14.83)歲;病程5~12個月,平均(7.69±2.16)個月;急性骨髓炎8例;急性化膿性關節炎9例;慢性骨髓炎7例。對照組男16例,女8例;年齡10~68歲,平均(43.37±14.33)歲;病程4~12個月,平均(8.10±2.23)個月;急性骨髓炎8例,急性化膿性關節炎10例;慢性骨髓炎6例。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診斷標準[3];②符合中醫“附骨疽”診斷標準[4];③以下肢為主要患病部位;④神志清醒,有完全語言表達能力。
排除標準:①病情早期,膿腫未成;②骨結核;③合并糖尿病等對創口愈合影響較大的疾病;④合并高血壓、心臟病或惡性腫瘤。
兩組均予常規止痛、清創、抗感染治療。①止痛:醋酸潑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207)10mg,口服,疼痛難忍即服,但每日服用量不宜超過60mg,連續服用1個月后逐漸減量直至停用。②清創、抗感染:術前予營養支持,補充適量蛋白質和維生素,靜脈給予廣譜抗生素;術中,抬高患肢,對感染創口進行評估,通過觀察組織顏色和創面特性判斷清創范圍,徹底清除大量炎性肉芽組織、膿液及干酪樣壞死物質等,以病灶局部出現血液運行為宜;灌洗、引流,清創過程中應用雙氧水沖洗病變部位,清創結束后常規放置引流帶;術后靜脈輸注敏感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連續2周;術后每3天進行1次創口灌洗,直至患者體溫、白細胞計數基本恢復正常,創口表面感染癥狀基本消失,引流液相對清澈即可停止灌洗,且在停止灌洗后1~2天取出引流帶。
丹藥組加用我院自制白降丹。①用藥前:清創結束后,用溫熱生理鹽水清洗創口及創口附近皮膚,并使用醫用脫脂棉輕擦此處皮膚,直至皮膚表面干燥、發紅;②貼膏:將以白降丹為主藥的膏藥用大面積文火加熱、烘軟后揭開,趁熱貼于患處,以超過炎癥部位2/3為宜;③包扎:用繃帶包扎患處,使膏藥中有效白降丹成分緊貼皮膚;④換藥:治療初期,膏藥留置時間以24h為宜,于治療1個月后延長膏藥留置時間至48h,直至疼痛基本消失,再繼續鞏固治療3個月。
隨訪:以連續治療用藥6個月為基準,分別對出院患者進行隨訪,囑其嚴格遵醫囑用藥,保證均衡、營養的飲食結構,并記錄治療過程的主要癥狀及功能恢復情況。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全身或局部腫脹、疼痛癥狀消失,創口愈合,X線片提示無死骨存在。好轉:全身或局部腫脹、疼痛明顯減輕,創口得到明顯改善,但未完全愈合,X線片提示仍存在少量死骨和死腔。未愈:全身或局部癥狀未得到明顯控制,創口未見明顯變化或創口面積擴大。
中醫主要癥狀積分(紅腫、跛行、功能障礙),疼痛評分(VRS)及治療6個月后的治療有效率。
中醫癥狀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骨科系統疾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骨與關節感染相關的如紅腫、跛行和功能障礙3類中醫癥狀,以0~3分量級進行評分,分數越高提示癥狀程度越嚴重,0分提示無癥狀。
主訴疼痛分級法(VRS):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VRS法[6],將疼痛評價為0~3分,0分為無疼痛;1分為輕度疼痛,即疼痛可以忍受,且對生活無明顯影響;2分為中度疼痛,即有明顯疼痛,需要服用鎮痛藥物來緩解疼痛,且會影響睡眠質量;3分為重度疼痛,即疼痛劇烈,需要服用鎮痛藥物,甚至表現為被動體位。
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中醫癥狀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紅腫 跛行 功能障礙丹藥組 24 治療前 2.58±0.80 2.23±0.71 2.43±0.69治療6個月后1.56±0.47*△ 1.25±0.38*△ 1.76±0.45*△對照組 24 治療前 2.47±0.79 2.28±0.73 2.55±0.71治療6個月后1.92±0.51*1.64±0.40*2.06±0.48*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R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RS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丹藥組(24例)對照組(24例) t P治療前 2.72±0.85 2.68±0.86 0.162 0.872治療6個月后 1.14±0.38 1.49±0.45 3.160 0.006 t 8.313 6.006 P<0.001 <0.00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骨與關節感染屬中醫“附骨疽”范疇。早在《景岳全書·外科鈐》中即有論述[7]。認為正氣虛弱為主,再受外邪、勞骨、五志所傷,導致發病。張景岳還總結《內經》及前人經驗,認為“附骨疽,氣毒流注,及有經久不消,肉潰不痛者,宜針開之”“……熟膿已成也。速宜針之,無使久留,以防深蝕之患”[8],此述與現代醫學上的手術清創、引流、排膿手法手術相一致。中醫治療從整體觀念出發,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白降丹相關記載出現在《醫宗金鑒》,具有解毒、祛腐之功,多外用于瘡瘍膿成或潰瘍膿堅等證[9]。而骨與關節感染臨床表現與癰疽相似,故用白降丹療效較好。白降丹以二氯化汞和氯化亞汞的混合結晶為主要有效成分,在與皮膚接觸時不斷向開放創面釋放微量汞離子,進而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發生反應[10],達到消除創口各種炎性介質的目的,促進創面的快速愈合、疼痛消除。
骨與關節感染久治不愈、復發與局部壞死骨或壞死組織未得到完全清除,形成新的病灶再次感染周圍健康組織有關[11],故在治療中往往以大面積清創,甚至截肢為最終治療手段。雖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患者健康組織,但遺留的大面積創口、截肢等成為臨床上面臨的新問題。而中醫認為,“腐去則肌生”,“肌生則腐自去”,祛腐和生肌是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治療時應以祛邪托毒,祛腐生肌為治療原則。治療后期,機體正氣遠遠強于邪氣,正氣托余毒外出,即“肌生腐自去”,大量新鮮肉芽組織生成,局部血供逐漸恢復,殘留壞死組織液化成膿,隨引流帶排出體外,有助于骨與關節感染的進一步好轉,避免病情反復發作。白降丹是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夏氏丹藥制作工藝”煉制而成,具有消癰、潰膿、蝕腐、殺蟲之效。在外用膏貼的保護下與皮膚緊密貼合,既可使藥力更好的滲入筋骨,發揮藥物最佳療效,還能防止風邪內侵而反復感染。
夏氏丹藥輔治骨與關節感染可有效減輕疼痛、紅腫、跛行及功能障礙等多種癥狀,達到更好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