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玲莉
(河南省焦作市婦幼保健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嬰幼兒發熱發疹性疾病。臨床表現為手足臀部及口腔黏膜皮疹皰疹和皰疹性咽峽炎,伴或不伴有發熱,多見于3歲以下的患兒。少數患兒因出現肺水腫、腦水腫和心力衰竭等并發癥導致死亡[1]。本病屬中醫“時疫”范疇,病機為熱毒內聚,化生濕熱[2]。本研究以中西藥合用治療HFMD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62例,均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療患兒,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1例,均為普通型病例。研究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1歲1個月~5歲9個月,平均(3.50±0.62)歲;病程2.4~6.6d,平均(3.91±0.42)d;體溫37.9℃~40.0℃,平均(38.64±0.51)℃。對照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1歲4個月~5歲2個月,平均(3.48±0.60)歲;病程2.5~6.7d,平均(3.93±0.41)d;體溫38.0℃~40.0℃,平均(38.67±0.50)℃。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西醫參照《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版)》[3]普通型診斷標準。急性起病,發熱,腋測法體溫37.3℃~40℃,手足臀部斑丘疹,皰疹,常伴有口腔皰疹,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無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或循環系統表現。②中醫參考《中醫兒科學》[4]“肺脾濕熱”診斷標準。主癥為發熱,手足臀部斑丘疹、皰疹。次癥為鼻塞流涕,咳嗽,惡心嘔吐,舌質紅苔黃膩。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小于等于6歲;③患兒家屬或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幼兒急疹、水痘、風疹、皰疹性蕁麻疹;②危重;③近2周使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球蛋白;④不屬肺脾濕熱證。
兩組均給予對癥治療,體溫大于等于38.5℃時用退熱藥,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給予干擾素ɑ-1b(北京三元基因藥業股份公司,國藥準字S20010008)肌內注射,<1歲6μg,1~12歲10μg,日1次,每天1次。
研究組加用甘露消毒丹加減。藥用茵陳9g,黃芩6g,滑石12g,白豆蔻6g,藿香9g,石菖蒲6g,通草6g,連翹6g,薄荷6g,川貝母5g,射干10g。大便干結加生大黃6g,高熱加柴胡12g、葛根12g,煩躁不安加淡豆豉6g、蓮子心6g,濕重加淡竹葉9g。日1劑,水煎取汁150mL,<3歲每次口服20mL,≥3歲每次口服50mL,早中晚3次溫服。
兩組均治療5天。
中醫證候積分。按照《中醫兒科學》[4]、《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對中醫證候進行評分,包括皮疹皰疹、精神狀態、發熱、肢體抖動。
癥狀消退時間,包括皮疹、精神狀態、體溫和肢體抖動。
用SPSS22.0軟件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按照《中醫藥治療手足口病的目標療效評價標準探討》[6]。痊愈:體溫1天內恢復正常,皮疹皰疹3天內消失,食欲6天內恢復正常。顯效:體溫2~3天內恢復正常,皮疹皰疹6天內消失,食欲6天內恢復正常。無效:體溫3天內未恢復正常,皮疹皰疹、食欲無好轉。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皮疹 發熱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1 2.16±0.51 0.40±0.06 1.98±0.45 0.40±0.05對照組 31 2.12±0.48 1.37±0.09 1.92±0.43 0.67±0.11 t 0.318 49.930 0.537 12.441 P 0.752 0.000 0.593 0.000

續表2
兩組癥狀消退時間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癥狀消退時間比較 (d,±s)

表3 兩組癥狀消退時間比較 (d,±s)
組別 例 皮疹 精神狀態 發熱 肢體抖動研究組 31 2.89±0.57 2.27±0.54 4.35±0.84 2.65±0.57對照組 31 3.68±0.84 3.06±0.69 5.26±1.13 3.14±0.68 t 4.333 5.020 4.661 3.075 P 0.000 0.000 0.000 0.003
HFMD為常見多發的病毒性感染疾病,濕熱環境下病毒感染引起手足口皰疹和口腔潰瘍。干擾素是內外源性微生物作用下產生抗病毒的水溶性蛋白質,阻止病毒感染細胞的復制,主要作用機制為激活細胞內2-5寡核苷酸合成酶,催化核苷酸合成;抑制病毒RNA信息傳遞,阻礙病毒復制;提高白細胞抗原分子的表達,調節白介素-1,促進T淋巴細胞增殖,促進巨噬細胞攻擊靶細胞,清除病毒[7]。
HFMD屬中醫“濕溫”范疇。小兒稚陰稚陽,易感濕熱毒疫,營衛失和,濕熱內生,肺氣失宣,濕熱內蘊肺脾,濕熱氣血相搏彌漫于肺;風熱浸淫筋膜,上熏口咽,注于肌表,發為皰疹;化熱化毒,蒙蔽清竅;濕多熱少,陽于三焦,蒙上流下[8]。治療宜以祛濕利水,解毒涼血為主。甘露消毒丹方中茵陳清熱利濕,滑石解毒清熱、利水滲濕,黃芩燥濕清熱、解毒瀉火。白豆蔻、藿香、石菖蒲悅脾和平、行氣化濕,通草清熱利濕導熱,連翹、薄荷、川貝母、射干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諸藥合用,清熱解毒,化濁利濕。藥理研究發現茵陳利膽護肝,抗菌抗病毒,誘導干擾素生成[9]。黃芩可抗氧化,調節免疫,抗炎。白豆蔻可鎮吐解毒。藿香可抗病毒抗真菌。石菖蒲可鎮靜安神,抗驚厥,保護腦組織,改善血小板粘附聚集[10]。通草可提高免疫功能,抑制過氧化反應。連翹可抗炎抗病毒,抗內毒素。薄荷可抗炎抗氧化,促進滲透。川貝母可降低血壓,抗菌抗炎。射干可抗炎,清除氧自由基,保護細胞。
甘露消毒丹加減聯合干擾素治療HFMD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