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芳,楊 翠
(湖北省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兒科,湖北 武漢 430024)
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E)介導的變態性疾病,臨床特征為噴嚏、大量清水樣分泌物、鼻塞等。西替利嗪常用于治療組胺介導的季節性AR,起效較快,作用時間長,短期癥狀較好。但是長期使用患兒易出現依賴性[1]。中醫將AR稱為“鼻鼽”,內因為肺脾腎虛損,外因為風邪入侵[2]。本研究用補肺湯加味聯合西替利嗪治療AR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20例,均為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治療的AR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各60例。對照組女24例,男36例;年齡3.5~14歲,平均(8.94±2.51)歲;病程3個月~7年,平均(3.27±1.82)年;輕度32例,中度28例。觀察組女28例,男32例;年齡3~14歲,平均(8.87±2.48)歲;病程2個月~6年,平均(3.29±1.81)年;輕度29例,中度31例。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參照《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的標準[3]:臨床表現為噴嚏、流涕、鼻塞、鼻癢等,癥狀持續大于等于1h。體征為鼻黏膜水腫。皮膚點刺試驗陽性。血清IgE含量檢測。中醫參考《中醫耳鼻咽喉科學》[4]診斷標準。鼻癢流涕,噴嚏頻作,鼻塞,咳嗽咽癢,口干頻熱,舌紅苔白黃,脈數。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病情輕、中度;③患兒監護人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伴有肺炎;②伴有鼻-鼻竇炎;③伴有鼻咽部結構異常或既往手術。
兩組均用鹽酸西替利嗪滴劑(Bright Future Pharmaceuticals Factory,國藥準字HC20181014),2~6歲每次5mg,>6歲每次10mg,睡前0.5h服用。1個療程為7d,共治療4個療程。
觀察組加用補肺湯加味治療。藥用丹參9g,黃芪12g,麥冬12g,人參12g,半夏9g,五味子6g,桑白皮12g,炙甘草6g,每日煎煮1劑,加清水500mL煎至200mL,早晚各服用100mL。7d為一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參照文獻[5]對噴嚏、流涕、鼻塞、鼻癢進行計分。噴嚏:1次連續3~5個為1分,6~10個為2分,≥11個為3分。流涕:每日擤鼻≤4次為1分,5~9次為2分,≥10次為3分。鼻塞:偶爾為1分,介于兩者之間為2分,全天張口呼吸為3分。鼻癢:簡斷為1分,蟻行感可忍受為2分,蟻行感不可忍受為3分。
用藥前后采集空腹血5mL,離心,保留血清;采集鼻分泌物,取3cm×1cm明膠海綿放入鼻道內,10min后取出擠出液體。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鼻部分泌物IgE、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IL-12含量。
隨訪治療后3~6個月復發情況。
用SPSS22.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文獻[5]評價療效。臨床治愈:鼻部癥狀總積分下降大于等于80%。顯效:鼻部癥狀總積分下降小于80%。有效:鼻部癥狀總積分下降小于66%。無效:鼻部癥狀總積分下降小于26%。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鼻部癥狀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鼻部癥狀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鼻部癥狀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噴嚏 流涕 鼻塞 鼻癢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2.56±0.43 0.87±0.28 2.50±0.76 0.78±0.29 2.48±0.73 0.75±0.22 2.57±0.81 0.76±0.22對照組 60 2.58±0.52 1.47±0.61 2.54±0.73 1.46±0.54 2.43±0.78 1.31±0.50 2.51±0.80 1.48±0.29 t 0.230 6.924 0.294 8.593 0.363 6.239 0.408 15.321 P 0.819 0.000 0.769 0.000 0.718 0.000 0.684 0.000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gE、IL-4、IL-12含量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IgE、IL-4、IL-12含量比較 (±s)

表3 兩組血清IgE、IL-4、IL-12含量比較 (±s)
組別 例 IgE(pg/mL) IL-4(ng/mL) IL-12(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525.13±186.27 267.62±73.60 28.65±5.13 14.20±2.78 53.12±10.85 94.26±12.87對照組 60 537.95±173.89 348.85±94.32 28.71±5.29 20.58±5.07 52.87±10.14 72.39±13.21 t 0.390 5.259 0.063 8.547 0.130 9.185 P 0.697 0.000 0.950 0.000 0.896 0.000
兩組治療前后鼻部分泌物IgE、IL-4、IL-12含量的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鼻部分泌物IgE、IL-4、IL-12含量的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鼻部分泌物IgE、IL-4、IL-12含量的比較 (±s)
組別 例 IgE(pg/mL) IL-4(ng/mL) IL-12(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52.16±15.57 10.72±3.78 16.72±6.50 3.57±1.62 12.16±2.57 24.87±6.41對照組 60 52.08±17.91 17.52±6.79 16.90±6.53 9.48±2.79 12.40±2.38 20.75±5.83 t 0.026 6.778 0.151 14.190 0.531 3.683 P 0.979 0.000 0.880 0.000 0.597 0.000
觀察組復發6例,復發率10.00%,對照組復發15例,復發率25.00%。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χ2=4.682,P=0.031)。
由于環境的改變,AR的發病率上升明顯。B淋巴細胞產生IgE與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表面受體結合,激活肥大細胞,促使其脫顆粒釋放炎癥遞質,作用于嗜酸性粒細胞,鼻黏膜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活化,釋放遞質,產生癥狀[6]。西替利嗪與組胺H1受體結合,抑制組胺的分泌;抑制體內的炎性因子,阻斷嗜酸性粒細胞活化,抑制皮膚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浸潤。西替利嗪有血管收縮、抗過敏、改善纖毛的血液循環,強化抵抗能力作用,但不良反應為鎮靜、嗜睡。
AR是抗原呈遞細胞將變應原傳遞給T淋巴細胞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淋巴細胞轉變為漿細胞,合成IgE抗體,當再次接觸變應原后,繼發IgE介導的病理免疫反應過程。IL-4是輔助性T淋巴細胞分泌的炎性因子,促進IgE分泌,增強體液免疫反應,促進AR的發生。IL-4含量增高說明變態反應增強[7]。IL-12是單核細胞、B淋巴細胞產生的白介素,促進T淋巴細胞分化為Th1細胞,進一步分泌IL-2,IL-2刺激干擾素-γ的產生,IgE合成減少,抑制AR的產生。IL-12含量增高說明變態反應減弱。
AR屬中醫“鼻鼽”范疇。患兒稟賦素虛,胃氣虛弱,衛表不固,風寒外邪侵肺,邪滯留于鼻竅導致發病。補肺湯加味方中丹參通絡活血,黃芪固表補肺,麥冬、人參補益氣陰,五味子生津斂肺,桑白皮瀉肺火,炙甘草增補益氣。現代研究表明丹參抗菌消炎。黃芪增強免疫,抗菌消炎,改善微循環。麥冬提高免疫。人參提高對有害刺激物的應對能力,增強免疫。五味子抗氧化,增強免疫,抗菌消炎。桑白皮對組胺引起的水腫具有抑制作用,抑制蛋白和白細胞游走抗炎[8]。炙甘草改善機體的功能,增強免疫[9]。補肺湯加味補益肺氣,宣通鼻竅,有清火通竅、益腎補肺功效。
綜上所述,補肺湯加味聯合西替利嗪治療AR療效較好,可改善鼻部癥狀,下調血清和鼻部分泌物IgE、IL-4的表達,增加IL-12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