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加強,毛旭婷
(山西省臨猗縣人民醫院中醫科/綜合內科,山西 臨猗 044000)
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AG)是消化內科常見病,發病急,病后會引起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發熱等癥狀。AG的發生與飲食不節、細菌感染等因素有關,隨近年來飲食習慣的變化,其發病率不斷增長,對患者生活、工作造成極大影響[1-2]。目前西醫針對AG主要采用胃黏膜保護劑、解痙劑、抑酸劑等藥物治療,短期內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但停藥后復發率較高,且不良反應問題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臨床應用[3]。本研究用益胃活血湯輔治AG氣滯血瘀型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86例,均為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我院就診的AG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3例。對照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24~75歲,平均(48.06±5.23)歲;病程1~5d,平均(2.43±0.57)d;BMI 19~29kg/m2,平均(23.62±1.21)kg/m2;其中急性出血糜爛性胃炎23例,急性出血性胃炎20例;便潛血陽性25例。觀察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22~72歲,平均(47.86±5.18)歲;病程1~6d,平均(2.31±0.54)d;BMI 19~30kg/m2,平均(23.51±1.27)kg/m2;其中急性出血糜爛性胃炎25例,急性出血性胃炎18例;便潛血陽性2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AG診斷符合《中國急性胃黏膜病變急診專家共識》[4]:伴上腹劇痛、惡心、嘔吐等,胃鏡顯示淺表性炎癥,可見胃黏膜出血,胃黏膜有片狀細胞脫落或糜爛出血;②AG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辨證為氣滯血瘀,表現為上脘疼痛、痛有定處、食欲下降、嘔吐、面色晦暗、大便干燥、舌質紫暗、脈澀或弦滑;③語言、認知功能正常;④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②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③合并腸梗阻、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④精神疾病;⑤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
兩組均給予常規治療,給予對癥補液及營養支持治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同時用法莫替丁(天津金耀集團湖北天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998)治療,1次20mg,加用5%的葡萄糖250mL靜脈滴注,日2次。若失血較多復查血常規,必要時給予輸血。
觀察組加用益胃活血湯治療。藥用黃芪、生山藥、蒲公英各30g,白芍、生地黃、麥門冬、海螵蛸各15g,黨參12g,乳香、川芎各10g,砂仁、炙甘草各6g。溫水沖服,分早晚2次溫服,日1劑。
兩組均連續治療10d。
臨床療效:胃鏡顯示胃黏膜恢復正常,各癥狀消失,中醫證候積分下降大于等于90%為治愈。胃鏡顯示胃黏膜基本恢復正常,各癥狀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下降70%~89%為顯效。胃鏡顯示胃黏膜有所改善,各癥狀有所好轉,中醫證候積分下降50%~69%為有效。癥狀、胃鏡及中醫證候無明顯變化為無效。
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對上脘疼痛、食欲下降、惡心嘔吐、嘔血四項癥狀進行評估,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1、2、3分,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評估時間取治療前、治療10d。
胃腸功能:抽取患者3mL靜脈血,離心分離取血清,檢測胃動素和胃泌素水平,方法為放射免疫法,檢測時間取治療前、治療10d。
觀察24~48h癥狀緩解程度,72h內便潛血轉陰率。
不良反應:如胸悶、頭暈等。
用SPSS22.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上脘疼痛 食欲下降 惡心嘔吐 嘔血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3 2.06±0.41 1.37±0.24* 2.10±0.37 1.29±0.22* 1.98±0.37 1.22±0.27* 3.17±1.03 1.16±0.33觀察組 43 2.11±0.39 0.72±0.13* 2.07±0.35 0.68±0.12* 2.03±0.34 0.84±0.15* 3.21±1.05 0.76±0.15*t 0.579 15.616 0.386 15.962 0.653 8.068 0.178 7.236 P 0.564 0.000 0.700 0.000 0.516 0.000 0.859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功能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功能比較 (ng/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功能比較 (ng/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胃動素 胃泌素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3 218.72±39.85 263.45±40.23*31.62±7.22 43.21±5.09*觀察組 43 216.98±40.21 293.77±41.39*31.40±6.85 50.34±4.18*t 0.202 3.445 0.145 7.099 P 0.841 0.001 0.885 0.000
兩組48h內癥狀緩解和72h內便潛血轉陰情況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48h內癥狀緩解和72h內便潛血轉陰情況比較 例(%)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AG發病機制尚未十分明確,臨床多認為是飲食習慣不良,加上外界病菌入侵導致消化功能受損,胃黏膜病變所致。AG病情易反復,遷延難愈,若不及時治療,可誘發消化道大出血,甚至可引發癌變,危及生命安全[6-7]。法莫替丁是治療AG常用藥物,能夠抑制胃酸分泌,改善胃腸功能[8-9]。
AG屬中醫“胃脘痛”的范疇。多因飲食不節、病毒侵襲導致脾胃功能失常,而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常則氣血生化無源,導致瘀血阻滯,引發上脘疼痛[10-11]。AG辨證為氣滯血瘀,治療應以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為基本原則。胃動素可刺激胃蛋白酶分泌,促進胃腸蠕動,胃泌素由十二指腸黏膜G細胞和胃幽門產生,可調節胃腸功能,促進食物消化,是反映胃腸功能的重要指標[12]。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及胃動素、胃泌素水平較高,上脘疼痛、食欲下降、嘔吐積分較低,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表明在氣滯血瘀型AG中應用益胃活血湯治療效果較佳,在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胃腸功能方面效果突出,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益胃活血湯方中黃芪補中益氣,生山藥補益脾胃,蒲公英清熱解毒,白芍益氣養血、止痛,生地黃養陰生津、活血化瘀,麥門冬益胃生津,海螵蛸抑酸止痛、收斂止血,黨參養陰和胃,乳香、川芎行氣活血,砂仁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有補益脾胃、活血化瘀之效。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熟地黃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抗感染、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黨參具有抗氧化、改善微循環、促進組織修復的作用;生山藥可促進脾胃功能消化吸收,增強脾胃功能[13-14]。在西藥法莫替丁治療基礎上予以益胃活血湯治療,可發揮補益脾胃、活血化瘀之效,增強治療效果,加速康復,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綜上所述,AG氣滯血瘀型用益胃活血湯治療能夠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胃腸功能,且安全性高,利于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