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燕,劉春輝,梁 楓
(江蘇省啟東市中醫院腎內科,江蘇 啟東 226200)
糖尿病患者因神經功能異常而產生的機體病變反應,會對患者健康以及生活體驗感帶來負面影響,多見遠端對稱性多發神經病變,例如手腕、踝關節疼痛、感覺異常、灼熱感、針刺感等,也包括糖尿病足潰瘍[1]。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確切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普遍認為與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處于較高水平,代謝紊亂、氧化應激損傷等有關[2]。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治療包括3個方面,一是對機體代謝進行改善,修復神經,二是針對神經病變的發病機制治療,三是針對疾病癥狀進行對癥治療,以止痛為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程長,癥狀典型,持續加重,給患者正常的生活秩序帶來不良干擾[3]。身痛逐瘀散是一種活血化瘀類中藥方劑,通過中藥離子導入給藥方式,可以使藥物直達病灶,改善微循環,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并提高神經傳導速度,減輕神經周圍病變的癥狀。本研究用中藥離子導入身痛逐瘀散輔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與試驗組各30例。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62.39±2.08)歲,平均病程(8.09±0.31)年。試驗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62.45±2.15)歲,平均病程(8.09±0.3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為糖尿病確診者,與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條件相符,診斷依據為:①病癥反應:肢體神經出現明顯麻木感或者刺痛感、或灼熱感且肢體受涼,或有螞蟻行進感覺。②神經傳導速度:神經傳導速度減慢。③除外其他周圍神經病變。
排除標準:精神疾病,惡性腫瘤,全身感染,認知障礙。
兩組均予以西藥治療。選擇揚子江藥廠研發的依帕司他片藥物;國藥準字H20040012)每天3次,每次50mg,飯前口服。連續治療30d。
試驗組加用離子導入身痛逐瘀散治療。身痛逐瘀方研磨為粉,和勻,使用醋或者蜂蜜調和。將身痛逐瘀散均勻涂抹于中頻治療儀(上海縱仁電子儀器有限公司生產,型號ZET-100A)正負極棉墊上。對患者手部、足部、上下肢等各病變位置進行中藥離子導入。每天治療1次,連續治療30天。
神經傳導速度:使用單通道肌電誘發電位儀進行神經傳導速度測試,記錄治療前、后尺神經、脛神經、腓總神經傳導速度。
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自評量表(SF-36)[4]評價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涉及生理功能、情感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四個維度,各25分,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用SPSS25.0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肢體神經功能障礙產生的疼痛、麻木感等不良感覺消失,膝跳反射、神經傳導速度恢復正常為顯效。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有所改善、每秒傳導速度上升3~5m/s,疼痛、麻木感等不良感覺減輕為有效。未達“有效”標準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m/s,±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m/s,±s)
組別 例 時間 尺神經 脛神經 腓總神經試驗組 30治療前 40.64±2.12 34.33±1.15 32.08±1.61治療后 51.64±3.34 39.64±2.15 37.64±2.48對照組 30治療前 40.61±2.13 34.31±1.14 32.11±1.58治療后 46.64±2.09 37.06±2.09 35.34±2.31 t/P試驗組(治療前后) 15.230/0.000 11.928/0.000 10.300/0.000 t/P對照組(治療前后) 11.068/0.000 6.327/0.000 6.321/0.000 t/P組間值(治療前) 0.055/0.957 0.068/0.946 0.073/0.942 t/P組間值(治療后) 6.951/0.000 4.713/0.000 3.717/0.000
兩組治療前后SF-36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F-36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F-36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試驗組 30 51.45±6.15 87.46±2.45 29.794 0.000對照組 30 51.39±6.08 84.31±2.09 28.046 0.000 t 0.038 5.358 P 0.970 0.000
周圍神經障礙屬于糖尿病常見并發癥,多出現手、足、四肢不同程度疼痛感、麻木、功能障礙,生活影響大。目前,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首先需要嚴格控制日常飲食,改變生活質量,控制血糖[6]。其次,需要針對病情采取針對發病機制的治療,例如改善微循環、營養神經等。最后給予疼痛對癥治療[7]。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中醫“痹證”范疇。瘀血阻絡、肝腎虧虛為主要病機,循環障礙導致疼痛發生。治當用活血化瘀,止痛通絡治法[8]。中藥離子導入身痛逐瘀散聯合治療相比于常規西藥治療療效好,神經傳導速度明顯增加,生活質量提高。分析原因為,中藥離子導入身痛逐瘀散可以通過中頻電位治療儀將藥液導入皮膚表層,并通過毛細血管滲透進入血液循環[9]。皮膚組織在電流刺激下進行離子移動,改變皮膚細胞膜通透性,擴張毛細血管,改善局部營養代謝[10]。同時,在電流刺激下人體的陽氣被激發,氣血及臟腑功能得到調整,抗炎能力增強,并獲得鎮痛作用。川芎可以祛除風燥濕、行氣活血止痛,當歸養血活血止痛,地龍清熱息風、通經活絡利尿。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止痛通絡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紅花中含有黃色素,可提升人體對疼痛的耐受程度,并且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炎性反應。川芎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
綜上所述,中藥離子導入身痛逐瘀散輔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較好,可提高神經傳導速度,改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