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芳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醫院針灸推拿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膝關節運動損傷指運動過程中接觸性或非接觸性損傷,包括軟組織、韌帶、半月板等部位損傷、斷裂,與運動、負重存在一定關系,對患者運動能力和生活質量均造成一定影響[1]。臨床治療多采取消炎鎮痛、活血化瘀等藥物,但口服藥物易出現惡心、嘔吐等毒副作用,治療效果不理想[2~3]。有研究指出,中醫治療歷史悠久,對提高膝關節功能具有獨特的療效,能彌補西藥治療的不足,進而達到治療效果[4]。中醫認為,該病多由外傷引起,由筋絡不通、氣血擁塞引起筋骨失調,導致關節運動不利。針灸、推拿是較為常見的治療方式,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較好等特點[5]。本研究用針灸及三步推拿治療膝關節運動損傷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90例,均為我院收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20例,女25例;年齡29~71歲,平均(50.17±1.42)歲;病程2個月~6年,平均(3.02±0.67)年;髕骨軟骨損傷11例、創傷性關節炎12例、半月板損傷17例,其他5例。觀察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33~75歲,平均(50.81±1.65)歲;病程5個月~6年,平均(3.35±0.71)年;髕骨軟骨損傷15例、創傷性關節炎11例、半月板損傷16例,其他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知曉研究內容;②無溝通障礙;③無神經功能損傷;④臨床資料齊全;⑤符合《膝關節損傷的診斷與治療》[6]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疾病;②病理性骨折;③嚴重臟器不全;④中途退出。
兩組均用針灸治療。患者平躺,以血海穴、犢鼻穴、三陰交、阿是穴、陰陵泉為主穴,消毒,三陰交、陰陵泉、血海穴、犢鼻穴用斜刺法,阿是穴用直刺法,進針后捻轉,行針力度以出現腰腿部放射性墜脹感為佳,每次留針30min,隔10min捻針1次,1日1次,10天為一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休息3~5天后進行下一療程。
觀察組加用三步推拿治療。患者取仰臥位,行按揉于髕骨,行拿捏于股四頭肌,定位內外側肌腱,行彈撥施力,以屈膝位點揉鶴頂穴與膝眼,單手食指施力于鶴頂穴,空閑手食指和拇指按壓兩膝眼,3指同時用力點按2~4min,后揉3~5min,重復6次左右。推拿膝關節,1日1次,10天為一療程。
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
疼痛程度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估,0~10分表示無痛~劇痛,得分與疼痛程度成正比。
膝關節功能用膝關節功能評分表(KSS)評定,疼痛共5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活動度共25分,每5°加1分;穩定性共25分,<5mm為15分、6~9mm為10分、10~14mm為5分、>15mm為0分;功能評分滿分50分,包括行走、上樓梯情況,功能缺陷為使用拐杖或手杖。優為95~100分,良為70~94分,可為60~69分,差為<60分。
膝關節炎嚴重程度用骨關節炎指數(WOMAC)評定關節疼痛、關節僵硬和關節功能,無疼痛0分,輕微1分,中等2分,嚴重3分,非常嚴重4分。
膝關節評分。用膝關節評分標準(HSS)對活動度、功能、肌力等方面評估,滿分100分,優>85分,良好74~84分,可60~73分,差≤59分。
中醫癥候積分。采用中醫癥候評分量表進行評估,主腫脹、疼痛2項癥候計分,無癥狀為0分,輕度癥狀為2分,中度癥狀為4分,重度癥狀為6分。
用SPSS20.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7]。顯效:腫脹、疼痛現象完全消失,可正常活動。有效:癥狀明顯緩解,功能輕度受限。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膝關節炎嚴重程度和功能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膝關節炎嚴重程度和功能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膝關節炎嚴重程度和功能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HS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45 53.26±2.47 84.25±3.03 53.179 0.000對照組 45 53.97±2.63 80.02±2.43 48.802 0.000 t 1.320 7.306 P 0.190 0.000

續表2

續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和疼痛程度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和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和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疼痛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45 3.02±0.34 1.03±0.29 29.872 0.000對照組 45 3.14±0.39 1.34±0.32 23.935 0.000 t 1.556 4.815 P 0.123 0.000

續表3

續表3
膝關節運動損傷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外傷,由于不當運動或運動前準備工作的不足引起,根據膝關節損傷情況,通常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等,若不及時治療,隨著病程遷移,會出現關節功能障礙[8-9]。臨床對于癥狀較輕者,采取合理休息和恰當治療,如冷敷或打石膏等,癥狀可自行緩解,對于存在結構性損傷者,需通過專科醫生檢查,通過物理治療、制動,進而修復膝關節[10-11]。治療多以降低神經根壓迫感、消除炎癥水腫,進而達到止痛的效果[12]。
針灸治療能改善神經根的牽張力,降低化學性神經根炎,從而改善或減輕疼痛。針灸相應的穴位,可改善神經系統,進一步鞏固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效果。血海穴屬足太陰脾經,有養血、活血、理血的作用;犢鼻穴屬足陽明胃經穴位,位于膝蓋下方,有通經,散寒,止痛的作用;三陰交在小腿內側,正坐屈膝成直角,有補血養顏,緊致肌肉之效;阿是穴通過經絡系統與臟腑組織相聯系,有溝通上下內外,將氣血營養輸布置全身的作用;陰陵泉穴準確位置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有清利濕熱,健脾益腎的功效。針灸刺激,對神經系統產生正向影響,進而能促進氣血通暢和機體平衡,利于膝關節功能恢復。三步推拿對患部穴位行按揉、按壓等,可提高血液循環。治療方法能顯著緩解臨床癥狀,降低疼痛程度,優化局部供血,加速血液循環,具有行氣化瘀,經絡通暢之效。髕骨是股四頭肌腱中形成的一塊籽骨,對其按揉能有效維持膝關節的穩定,保護膝關節;股四頭肌位于大腿肌肉前面,對其拿捏能有效維持人體直立姿勢維,維持膝關節穩定;肌腱連接肌肉與骨骼,承受張力,協助調節力量,提供額外的穩定性;鶴頂穴在膝上部髕底的中點上方凹陷處,揉膝能改善肝腎功能,關節滑利,強健韌帶功能,從而消除病癥,恢復關節功能;膝眼穴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對其揉、壓有活血通絡,疏利關節之效。聯合針灸加三步推拿治療可促進正向刺激,有效提高運動功能和膝關節功能,降低膝關節炎嚴重程度。
針灸結合三步推拿治療膝關節運動損傷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