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強,孫國權,姚良星,王 亞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河南 南陽 473000)
肩手綜合征為中風后臨床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具有發病率較高等特點,多發于中風后2個月之內,臨床癥狀多表現為肩關節活動度受限、手背水腫、病肢疼痛等,嚴重時可致使手指變性、手功能喪失,對中風恢復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臨床應盡早給予有效治療,以恢復肢體功能[1]。隨著臨床對肌骨康復的不斷深入研究,Mulligan動態關節松動術已廣泛應用于肩手綜合征治療中,可有效緩解疼痛狀況,恢復肩關節活動度,搭配常規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但部分患者由于病情較為嚴重,單純依靠Mulligan動態關節松動術療效欠佳,因此,需聯合其他方法治療,以提高療效[2-3]。中風后肩手綜合征屬中醫“痹癥”范疇,認為其多與氣滯血瘀相關,故治則應以化瘀活血、疏通經絡為主。本研究用高頻針刺提插手法聯合Mulligan動態關節松動術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96例,均為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就診的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患者,根據就診序號采用電腦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8例。參照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48~67歲,平均(54.86±2.38)歲;病程8~23d,平均(15.86±1.32)d;體質量指數21.49~27.32kg/m2,平均(24.63±1.04)kg/m2。試驗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46~68歲,平均(54.39±2.54)歲;病程7~21d,平均(15.57±1.24)d;體質量指數21.32~27.58kg/m2,平均(24.84±1.08)kg/m2;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病程、體質量指數)均衡可比(P>0.05)。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經CT、超聲檢查確診為肩手綜合征,可堅持治療,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因外傷等其他原因引起肩部疼痛;有嚴重精神障礙無法配合,合并心血管、腎、肝及造血系統嚴重疾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
兩組均給予常規康復訓練。引導患者將肘關節伸展,選取肩部前伸位,進行背伸腕關節、手指伸直活動,并進行握手、搭橋等功能訓練,適當進行肘關節、腕關節按摩,并防止肌腱、肌肉發生萎縮。
參照組:用Mulligan動態關節松動術進行治療。①肩關節外展或屈伸:引導患者處于坐立位,醫師將左手位于患者肱骨頭處,右手穩定患者肩胛骨,進行肩關節外展或屈伸的同時,醫師將患者肱骨頭向后及外側活動。②肩關節內旋:引導患者處坐立位,患者左手拉住右臂使肩關節處于內旋狀態,醫師將治療帶位于患者右肘關節處進行固定,另一端處于地面并用腳固定,兩手位于患者腋窩固定肩關節后,使治療帶向下做尾端滑動,并用軀干使患者右臂做內收運動。1組10次,日3組,1周3天。
試驗組:在參照組基礎上聯合高頻針刺提插手法進行治療。選取合谷、陽池、外關、肩井、腕骨、肩髃、曲池,并根據患者具體疼痛部位選取后溪、中渚及魚際,將選取穴位進行常規消毒處理后,選用1.5寸一次性針對外關、合谷、肩井針刺0.3~0.5寸,針刺陽池、腕骨0.1~0.3寸,針刺肩髃穴0.5~0.8寸,針刺曲池0.5~10寸,待穴位得氣后,對陽池、外關、肩髃穴行提插捻轉瀉法操作,其余穴位行平補平瀉手法,1秒3次,均留針30min,日1次,1周6天。
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評估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減分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減分率大于等于95%,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為臨床痊愈。減分率70%~94%,癥狀、體征顯著改善為顯效。減分率30%~69%,癥狀、體征有所好轉為有效。減分率小于30%,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為無效。
治療前、治療4周后肩關節活動度。其中肩關節屈伸、外展為將量角器軸心位于患者肩峰處,移動臂及固定臂分別位于肱骨長軸及腋中線進行測量;外旋為患者處仰臥位,軸心位于患者鷹嘴處,移動臂及固定臂分別位于前臂縱軸及腋中線進行測量;內旋、內收及伸展為引導患者進行手摸背,對兩拇指間距離進行測量。
治療前、治療4周后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評分、肩關節功能量表(C-M)評分。其中VAS評分滿分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C-M評分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肩關節功能恢復越好。
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活動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s)
時間 組別 例 屈伸(°) 外展(°) 外旋(°) 內旋、內收、伸展(cm)治療前 試驗組 48 96.83±8.45 67.85±5.84 45.28±3.71 14.85±3.57參照組 48 97.52±8.27 68.35±5.47 45.96±3.58 15.24±3.38 t 0.404 0.433 0.914 0.550 P 0.687 0.667 0.363 0.584治療后 試驗組 48 133.49±11.74 102.48±8.56 70.63±5.84 6.27±1.93參照組 48 115.86±9.58 78.96±6.32 58.42±4.36 10.74±2.86 t 8.061 15.315 11.607 8.976 P<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治療前后VAS、C-M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C-M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C-M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VAS C-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48 7.41±1.86 2.28±0.74 20.83±3.58 78.56±6.72參照組 48 7.35±1.75 4.26±1.37 21.36±3.65 53.39±5.24 t 0.163 8.810 0.718 20.464 P 0.871 <0.001 0.474 <0.001
中風后肩手綜合征多與中風初期肌肉功能衰退、靜脈回流受阻有關,臨床癥狀多表現為關節疼痛、水腫、活動受限等,如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較易引起肩手關節畸形及周圍肌肉萎縮等病癥,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5]。
Mulligan動態關節松動術為目前臨床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新應用的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簡便、無痛、起效快等優點,可有效促使肩關節松動,并牽拉其周圍肌腱及肌肉,通過患者自助參與,可最大程度激活肩周肌群,并抑制痛覺傳導通路,從而有效改善肩關節活動度[6]。相對與傳統關節松動術,Mulligan動態關節松動術強調關節間持續滑動及生理運動間的配合,從而有效恢復關節正常滑動及肩關節活動范圍,但單純依靠Mulligan動態關節松動術難以最大程度恢復患者肩關節功能,需聯合其他方法進行治療,以提高療效[7]。
中風后肩手綜合征屬中醫“痹證”范疇。氣血虛瘀,久之導致脈絡空虛,氣血不足,不通則痛。治應以通絡活血為主[8]。高頻針刺提插手法治療通過對患病局部陽經穴位,如合谷、陽池、腕骨等穴位進行針刺,可達化瘀活血、鎮痛消腫、疏通經絡之功;對外關、曲池、肩髃穴進行針刺,能激發陽氣、疏通經絡、運行血氣。諸穴共奏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之功[9]。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及治療4周后肩關節活動度、VAS評分、C-M評分優于參照組。說明用高頻針刺提插手法聯合Mulligan動態關節松動術治療效果顯著,可促進肩關節活動度及功能恢復,有效緩解疼痛。分析其原因在于,針刺可對機體產生刺激,能有效對血管收縮及交感神經緊張度進行調節,從而促進病肢血液及淋巴循環,提高肩關節活動度,解除局部軟組織水腫病變,改善臨床癥狀及日常活動能力;Mulligan動態關節松動術可通過患者自主參與訓練降低疼痛感,改善肩關節運動功能,故二者聯合應用可提高治療效果[10-11]。
綜上可知,高頻針刺提插手法聯合Mulligan動態關節松動術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療效較好,可恢復肩關節活動度及功能,緩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