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平
(江西省上高縣人民醫院,江西 宜春 336400)
神經根型頸椎病(CSR)是頸椎病(CS)最常見類型,約占CS的60%~70%,多由各種損傷、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所致[1-2]。CSR以神經根性疼痛為主要表現,伴上肢麻木、感覺過敏等,長此以往,可造成肌肉的萎縮,肌張力下降,頸部活動受限。保守治療是CSR首選方案。主動運動是依靠自身力量進行功能鍛煉的方法,在提升肌力及肌肉耐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針灸通過對相應腧穴進行刺激,可發揮疏經活絡、調節氣血的作用[3]。本研究用頸三針聯合主動抗阻運動治療CSR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CSR患者,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34~75歲,平均(46.13±5.08)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病程(2.37±0.41)年;BMI 19~29kg/m2,平均(23.57±1.31)kg/m2。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30~72歲,平均(46.27±5.11)歲;病程4個月~4年,平均(2.41±0.38)年;BMI19~30kg/m2,平均(23.61±1.28)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CSR西醫診斷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療規范化的專家共識》[4]中相關標準:有慢性勞損史、外傷史或頸椎退行性病變;伴有頸肩部酸痛、神經根支配區域麻木等癥狀;壓頸試驗(+),CT或MRI顯示神經根受壓。CSR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辨證為氣血虧虛,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氣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脈細弱。
納入標準:①年齡30~75歲;②依從性好,能配合治療;③符合診斷標準;④語言、認知功能正常;⑤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存在頸椎手術史;②合并惡性腫瘤;③合并肩周炎、嚴重骨質疏松、強直性脊柱炎;④精神疾病;⑤暈針;⑥脊柱嚴重變形;⑦妊娠期或哺乳期;⑧對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
兩組均予以主動抗阻運動治療。①“米”字操:患者端坐位或站位,行頸部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側區時努力將耳朵貼向同側肩部)、左右旋轉運動,頭前屈、下頜努力貼胸、頭后仰、仰望上空,每個步驟維持5s,重復,1次3min,日5次。②頸項肌等長收縮鍛煉:患者端坐位,雙手交叉置于頭枕部,雙手向前按壓頭枕部,頭枕部向后,彼此對抗用力,維持4s,重復,1次3min,日5次。
觀察組加用頸三針治療。取百勞、天柱、大杼穴為主穴,上肢麻木者配外關、合谷、曲池穴,眩暈者配翳風、百會穴,常規消毒穴位,用0.3mm×40mm針灸針以疾徐補瀉手法直刺,深度為25mm,有針感后留針30min,日1次。
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頸椎活動度:采用頸椎多功能評估訓練系統(MCU)評估,包含左右旋轉度及側屈度,檢測時間取治療前、治療4周。
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VAS評分分值為0~10分,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評估時間取治療前、治療4周。
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對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氣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5項癥狀進行評估,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1、2、3分,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估。癥狀、體征消失,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為痊愈。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為好轉。癥狀無改善為未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比較 (°,±s)
組別 例 右旋轉度 左旋轉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43.06±9.0860.22±10.68*45.23±10.2958.72±11.06*觀察組 40 43.11±9.1265.79±12.47*45.19±10.2765.91±11.98*t 0.025 2.146 0.017 2.789 P 0.981 0.035 0.986 0.007

續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40 7.26±0.54 3.48±0.26 39.889 0.000觀察組 40 7.09±0.62 2.65±0.22 42.684 0.000 t 1.308 14.742 P 0.195 0.000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頭暈目眩 面色蒼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2.15±0.40 1.07±0.21*1.97±0.29 0.97±0.22*觀察組 40 2.08±0.37 0.72±0.15*2.01±0.34 0.68±0.16*t 0.813 8.578 0.566 6.742 P 0.419 0.000 0.573 0.000

續表4
CSR發病率較高,持續反復疼痛會加重患者痛苦,對其生活、工作造成不利影響。主動抗阻運動可提升頸椎穩定性及頸椎周圍的肌肉的耐力與肌力,達到放松肌肉、增強頸部肌肉協同性的作用[6-7]。抗阻運動還能夠促進頸部肌肉局部Na+-K+泵活動,增加肌梭感受器、高爾基腱等神經沖動,緩解頸部疼痛。
CSR屬中醫“項痹”范疇。由于正氣虧虛、長期勞損、風寒濕邪侵襲等導致筋骨失養,脈絡不暢,氣血受阻而發病[8]。治療應調養氣血、溫經通絡、通痹活血。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總有效率及左右旋轉度較高,VAS、評分及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氣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積分較低。表明用頸三針聯合主動抗阻運動治療可獲得較好治療效果,利于減輕疼痛,改善頸椎活動度,緩解臨床癥狀。針灸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急慢性疼痛治療中,在緩解疼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三針療法為靳瑞教授所創,其中頸三針經不斷的總結經驗和沉淀,主治癥更加廣闊[9]。百勞位于椎骨之根,為經外奇穴,針刺之具有祛風通絡之效;天柱位于上段頸椎區域內,針刺之具有行氣止痛之效,正如《靈柩》中指出天柱可治“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大杼為八會穴之一的骨會,可治全身骨骼疾病,且為手足太陽與足太陽之會,能通太陽經之氣血,針刺之具有疏通頸部經氣的作用[10]。針灸具有調理氣血、疏通經絡之效,可有效緩解以疼痛為主的癥狀,促進功能恢復。在主動抗阻運動基礎上施以頸三針治療CSR,可增強治療效果,發揮調養氣血、溫經通絡、通痹活血等作用,有效緩解臨床癥狀,從而加速頸椎功能康復。
綜上所述,頸三針聯合主動抗阻運動治療CSR療效較好,在減輕疼痛、緩解臨床癥狀、改善頸椎活動度方面更具優勢,利于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