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全球每年平均發生約500萬次地震,人們有感覺的地震約5萬次。地震就像刮風下雨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關于地震,你知道多少呢?
地震即地殼震動,通常由地球內部的變動引起。另外,隕星撞擊、人工爆炸等也能引起地震。

圖1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 (圖/新華社)
地震的類型通常分為天然地震、誘發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是地球內部活動引發的地震,可分為因區域地震構造活動引發的構造地震、因火山活動引發的火山地震和因地表或地下巖層陷落引發的陷落地震。天然地震數量最多,震級高,危害大。
誘發地震按誘因不同,可分為水庫誘發地震、注(抽)水誘發地震、礦山采掘誘發地震等類型。
人工地震是爆破、核爆炸、物體墜落等人為活動造成的地震。
目前,85%~90%的地震特別是造成重大災害的地震幾乎都是構造地震。
地震發生較多又比較強烈的地帶叫地震帶。地球共有三大地震帶,分別是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海嶺地震帶。
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點為震源。從震源垂直向上對應地面的地方為震中,通常用經緯度表示震中地理位置。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為震源深度。
震級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強弱的量度,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震級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國目前使用的震級標準是國際上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通常把小于2.5級的地震稱為小地震,2.5~4.7級的地震稱為有感地震,大于4.7級的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0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900倍。
烈度表示地震對地表及建筑物影響的強弱程度。一般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
我國把烈度劃分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響和破壞力大體如下:小于三度,人無感覺,只有儀器才能檢測到;等于三度,在夜深人靜時人有感覺;四~五度會使熟睡的人驚醒,吊燈搖晃;六度會使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七~八度會使房屋受到破壞,地面出現裂縫;九~十度會使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十一~十二度即為毀滅性破壞。
我國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地質構造復雜,地震活動范圍廣、強度大、頻率高。

圖2 地震發生后,救援人員正在全力搜救被困群眾 (圖/新華社)
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作用是完全不一樣的。
地震預報是在地震還沒有發生時,通過研究分析,對未來地震發生的震級、時間和地點進行預測、預報。地震預警是指地震發生后,在破壞性地震波還沒有到達目標區域時,提前幾秒或幾十秒發出警報。
我國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新聞媒體刊登或者播發地震預報消息,必須依照《地震預報管理條例》的規定,以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布的地震預報為準。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發布地震預報消息。
大地震從開始到震動結束,時間為十幾秒到幾十秒。一旦發現地震來臨,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緊急避險。如果時間來得及,盡量跑到空曠的室外;如果時間來不及,地震時就近躲避,地震后迅速撤到安全的地方。
第一時間關閉明火和電源,防止火災發生。
尋找合適的躲避位置,比如承重墻的墻根、墻角,有水管或暖氣管的地方,衛生間等空間小、有支撐的地方或者桌子、床鋪等固定家具的下方。其中,有玻璃浴室的衛生間不能躲避,要防止玻璃爆裂傷人;不能在衣柜內躲避,因為衣柜內視線受阻且四肢受縛,易錯過逃生機會。
找到躲避處后,要蹲下或坐下,保護好頭部,閉目、用鼻子呼吸或用毛巾、衣物等捂住口鼻,以阻隔嗆人的灰塵。

圖3 地震自救 (圖/圖蟲創意)
如果不幸被壓在廢墟里,應挪開面前的雜物,清除口鼻附近的塵土,保持呼吸順暢,適當保持體力。聽到人聲時可以呼救,也可以通過敲擊身邊的物體發出求救信號。
地震發生時,不要乘坐電梯,盡快跑至安全地帶。如果在街道中央,應護住頭部,遠離樓房,撤離至街心一帶;如果正在郊外,應遠離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壓線等危險區;如果正在馬路邊,應避開立交橋、廣告牌、較高的墻面,撤離至空曠、平坦的廣場或公園等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