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匯,于美婷,牟衛華
(國防科技大學 電子科學學院,長沙 410000)
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下,未來戰爭的形態、作戰樣式、作戰理念和武器裝備形態將發生巨大變化,如何適應新形勢下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打贏信息化戰爭,加強新型軍事人才培養是必由之路。我軍的軍事職業教育,作為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1],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日益成為廣大官兵在崗提升崗位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重要教育形式,滿足了部隊官兵的崗位拓展、職業發展和技能提升發展的需求。隨著我國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正式建成,北斗系統進入規模化應用的關鍵階段,北斗導航系統已成為我軍各類作戰武器平臺的標配。在演習演訓和執行各種任務中,北斗導航系統作為戰場重要的時空基準和指揮態勢信息來源,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如何將衛星導航在武器平臺中實現效能最大化,提高崗位任職能力,首先在于廣大官兵對衛星導航知識的獲取。而目前在崗官兵對衛星導航相關知識的學習,均是通過參加日常的訓練或集訓,以及在崗位任職之前進入院校參加短期專項培訓的方式來實現。這些培訓往往面臨學習資源配置分散,學習內容不系統,培訓層次不高的問題[2]。本文針對全軍衛星導航職業教育的現狀,結合軍事職業教育的特點,通過廣泛部隊調研和長期的課程建設實踐,圍繞備戰打仗強軍育人的中心,從課程目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設置等方面對衛星導航課程群的建設思路進行探討,以實現課程與人員高度匹配,知識與崗位深度融合,因材施教精準施教,達到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的目標。
2017 年在中央軍委印發的《軍事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規定,軍事職業教育要以提升官兵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核心,以促進部隊實戰化訓練與備戰打仗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據此北斗衛星導航課程群的建設采取了“立足崗位,面向戰場,保持前沿,解決急需”的原則,建設思路圍繞“教什么、怎么教、效果怎樣”來展開,內容是建設一系列不同教學模式、不同內容、面向不同授課對象和層次的衛星導航課程,以滿足廣大官兵崗位能力提升、知識結構改善和職業發展規劃的需求。課程群的建設包括課程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模式設計和教學效果反饋設置等幾個部分。
軍事職業教育的對象是軍隊在崗人員,因此在制定課程目錄時首先需要分析在崗人員結構,以達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目的。目前軍隊人員分為軍官(包括指揮軍官和技術軍官)、士官、士兵和文職人員四類[3],每一類型又可粗略分為高中初三個等次。不同級別對崗位技能、任職要求也各不相同,課程目錄的設置需按照人員分類和級別進行精準匹配。通過部隊的廣泛調研,了解崗位官兵急需,采取缺什么就學什么,需要學什么就教什么的原則,制定了課程目錄表,見表1。對于士兵群體,其關注的是日常訓練、考核中與衛星導航相關的知識的學習與了解,更偏向于科普和應用手冊類的課程;士官群體關注如何應用衛星導航知識適應崗位任職,偏重于應用和初級技術的課程;而軍官、文職人員關注如何提升崗位技能,其專業性與技術性更強。而對于同一類別不同級別的課程設置,應該從知識深度與廣度進行向下兼容設計,如士官的高級崗位人員,也關注如何提高專業技能,因此設置探索性與技術性較強的課程,而中級崗位人員關注如何維持專業技能,因此設置課程應偏向理論性與應用性,初級崗位人員處于崗位技能學習階段,設置的課程應偏向原理性與操作性。通過不同人員類別和不同崗位級別的課程設置,能將人員崗位需求與衛星導航知識體系高度匹配,實現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表1 課程目錄表
衛星導航課程群的教學目標采用布魯姆教學目標設計方法[4],在認知領域把學員對知識點的掌握分為六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如圖1 所示,部隊四類人員中,各個級別崗位人數的分布呈金字塔排列,級別越高對應人數越少,在課程目錄設置中對不同崗位設置有高、中和初級別課程,不同級別課程的教學目標也不同。其中記憶、理解屬于初層次的認知目標,指學員能在記憶中找到接收到的信息并且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分析、應用屬于中層次的認知目標,指學員能在指定的場景中使用獲取的信息,并且能將信息進行分解,獲取各部分之間的關聯性;評價和創造屬于高層次的認知目標,指學員能對信息作出判斷并根據需求組成新的模型或結構。初級崗位設置為初級認知目標,重點在提升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中級崗位人員的教學目標應設置為中級認知目標,重點在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高級崗位人員設置為高級認知目標,重點在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1 衛星導航課程群教學目標
衛星導航是集理論與應用于一體的學科專業,課程內容龐雜,涉及大量通信、天文、統計、數學和幾何等方面的知識,同時還和電路與系統、隨機信號處理、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等電子信息類的課程內容相關。然而這些知識,除了極小部分與衛星導航系統設計、運行維護緊密相關的崗位外,絕大多數部隊學員并不需全部掌握且精通。因此在課程群的內容設置方面,需要針對不同學員類型進行合理分解,做到精煉課程內容,難度適中,重點突出,提高“含戰量”。從衛星導航知識耦合度的角度,將部隊崗位粗略分為衛星導航系統運行維護相關崗位和系統應用相關崗位。其中系統運行維護崗位指北斗系統日常運行和維護保障的崗位,這類崗位對知識掌握程度相對要高,內容主要包含參考坐標系、衛星軌道原理、導航信號體制、信號生成、RDSS(衛星無線電定位系統)、系統干擾與抗干擾等原理,地基、星基增強和全球搜救等應用,導航增強、衛星定軌、系統授時、衛星載荷抗輻照、衛星抗干擾和地面運控監測接收機等技術。系統應用崗位指與北斗裝備應用相關的指揮技術崗位,這類崗位對知識掌握程度相對低一些,主要包括坐標參考系、定位、測速、授時、接收機抗干擾和短報文接收等原理,航路導航、精密進近、水下航行、彈道導彈和常規火炮等應用,組合導航、精密單點定位、輔助導航、終端時間同步和網絡RTK(實時動態載波相位差分技術)等技術。
軍事職業教育幾種常見的教學模式有網絡課程(包括MOOC 課程、微課和公開課等)模式、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虛擬教學模式、基于交互式電子技術手冊(Interactive Electronic Technical Manual,IETM)的模式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5-6]。其中網絡課程通過使用大量圖片、動畫等素材提供視頻,并配有相應的電子教材、拓展閱讀材料和習題作業,教學資源比較豐富,能夠支持反復觀看。學員能利用碎片時間進行知識點的學習,這種教學模式對人員占比較大的中、初級人員而言比較合適,通過一次課程制作可以滿足無限多次學習的需求。虛擬學習模式是融合了計算機圖形學、模式識別、人工智能、傳感器融合和人機交互等各種先進技術,利用網絡和計算機營造出的一種集聽覺、視覺和觸覺一體化的逼真的虛擬學習環境,學員通過網絡終端設備可以與虛擬環境實時交互,得到身臨其境的體驗。虛擬教學模式適用于操作性和互動性較強的課程內容,如衛星導航天線的安裝及使用、某型坦克中導航接收機的拆裝及使用等。ITEM 教學模式是一種采用圖形、表格、文字、音頻和視頻等形式來表示教學內容,以人機交互方式提供給學員使用操作指南、裝備維修指南等內容的教學方式,可以以電子手冊的形式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和操作,并支持線上網頁學習,線下文本學習。這種教學模式特別適合于某些崗位任職和技能培訓,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線下傳統面授教學和線上網絡教學相結合的一種創新模式。通過開設衛星導航專題培訓班,將部隊相關崗位的高級別學員集中進行一個月左右的專題授課,學員首先通過自學線上的課程和查閱相關資料,理解課程內容,再參與教師線下課堂組織的研討和教學實驗,研討重難點。教師可針對每個學員的具體情況進行答疑和啟發式討論,課程考核以專題論文的形式為主。“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具有傳統面授教學和數字網絡教學的雙重優勢,能充分體現學員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學思結合、開放對話和教主于學的效果。
表2 為衛星導航課程群的教學模式設置,通過在不同授課對象之間合理選擇不同教學模式,以網絡教學貫穿始終,級別越高的崗位越體現個性化、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性,以最大程度達到教與學精準匹配的目的。

表2 教學模式設置
衛星導航課程群教學效果的評價采用PDCA 的教學評價方法[7],具體可分為制定教學評價標準(Plan)、開展教學評價(Do)、分析評價結果(Check)和改進教學過程(Action)四個階段。如圖2 所示,其中制定教學評價標準包括制定評價內容、確定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評價內容包括學員線上課程的視頻觀看數量、作業完成率、作業正確率和參與討論人數等,線下課程的作業正確率、研討評分、實驗完成率和發表論文數。評價主體是以學生為評價主體,采取過程評價的評價方式,最終輸出評價標準性文件,用來指導教學評價工作。開展教學評價,即通過收集線上線下學習數據、發放調查問卷和開展部隊專題調研等方式,得到學員對課程、教師的客觀評價結果。分析評價結果,指對評價數據進行分析,找出課程設置和教學中的缺陷和問題;改進教學過程,指根據得到的缺陷和問題,改進下一階段的評價標準形成教學效果評價的閉環。而教學效果評價最終的目的是改進課程目錄設置、教學目標設置、教學內容設置及教學模式設置,以實現通過評價結果來促進有效改進的目的。

圖2 PDCA 教學評價方法
軍事職業教育是面向軍隊需求的,以提高軍隊人員的軍事技能和業務素質為目的,有計劃地開展開放式、終身學習的教育模式[8]。其目標是備戰打仗、立德樹人和強軍育人,以達到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人才職業能力的全面提高。是推進軍事教育邁向素質教育、終生教育的重要舉措,軍事職業教育具有重大意義。基于衛星導航的軍事職業教育課程群的建設,以在崗官兵職業發展路徑為目標指向,課程群的建設與崗位任職深度融合,針對崗位特點設置不同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做到課程與崗位需求精確匹配,立足打造官兵需要的課程,增強廣大官兵在崗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學用一致,從而有效激發官兵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