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琴,張歡歡,盧芳琪,王 瑩
(河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南京 211100)
高校育人的教育目標要想真正能夠落到實處,必須加快構建新型的思政教育體系。大學課堂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一般來說:一方面,專業課程占據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都要遠超思政課程;另一方面,相較于思政課教師,學生往往與專業課教師的親和度更高。由此可見,在育人的目標上,專業課程的責任已不容忽視。隨著課程思政理念的不斷發展,無論是顯性教育的思政課程還是隱性教育的專業課程,對高校育人的功效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當前,學術界對于課程思政的理念尚未有統一的定義,普遍認同的一種說法是由高德毅教授提出的:“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1]。綜合相關文獻研究可以較淺顯地得出:課程思政應是指以各類課程為載體,旨在挖掘課程本身具有的思政元素,在教育對象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對其實施思政教育,該理念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央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出發,深刻思考了“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把思政課程提到落實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地位。育人工作實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僅靠思政課程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貫徹“全員、全程、全課程”的課程思政理念。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專業教育的新方式新模式,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重視。2014年,課程思政率先在上海部分高校開展試點工作,試點的目的是探索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成效收獲頗佳。2016 年,全國思政工作會后,各大高校加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普遍開啟了“課程思政”建設的新高潮;2017年,教育部在上海高校召開“課程思政”現場推進會,肯定了“上海經驗”,開始推行以思政課為核心,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2020 年,教育部正式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要充分利用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素質資源,發揮良好的每門課程育人功能,全面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2],為各個高校、學科和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描繪了藍圖。
思政課程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引導學生認同和接受科學理論,并將其轉化為理想信念追求,養成優良的德性和品行[3]。課程思政則是通過挖掘各種專業課程、專業課堂和教學方法所包含的思政資源所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并不重在強調思政課程的理論知識,但在課程教學中又融合了思政育人元素,潛移默化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偟膩碚f,課程思政并不是一門特定的課程或課程類別,而是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深化了課程價值導向的內涵,擴大了思政課程的外延。
課程思政是依托專業課程,在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對學生實施潛移默化的德育,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引領。由于課程思政育人的隱性特征,決定了課程思政不可能在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方法上完全與思政課程一樣,但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相一致的育人目的。思政課程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觀和精神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融入學科教學中,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表現為顯性。課程思政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全方位的立德樹人,與思政課程育人的本質一樣,思政課程是課程思政的內涵體現。
思政課程是指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課,利用課堂為主陣地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指導思想和路線方針的宣傳教育;而課程思政理念則側重以各類課程(除了思政課程)為載體,挖掘課程本身具有的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由于專業課教師自身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的局限性,兩者的育人內容也有所不同,思政課程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引導學生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文化和制度的信心。課程思政則以知識和技能的傳播與傳授為前提,潛移默化進行育人。思政課程的教育對象有教無類,強調一種共通性;課程思政的教育對象主要是專業課程的學生,更具針對性。
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雖然各有側重,但兩者聯系緊密,實為辯證統一的關系。思政課程可以為課程思政提供社會主義大學教育最根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反之,課程思政可以為思政課程提供豐富多彩、生動鮮活的范例和實證。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最終本質目的都是育人,體現了教育任務與教育目標的一致性,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在要求,二者都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發揮育人功能,都是為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都是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力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課程思政,作為高校育人的一項系統工程,應致力于形成一種完善的課程體系,而不是課程之間各自獨立,更不是簡單地開設一些課程或用一些活動將其代替,浮于形式主義。目前,很多高校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忽視了課程思政所具有的全程全方位育人功能,缺乏整體設計的理念。教育教學過程中,部分專業課教師對于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掌握不到位,混淆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沒有能夠從教書育人的視角來理解課程思政,只是簡單機械地將有關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求與規范的文件內容,平移到自己的課程教學目標之中、造成了專業課程思政化現象,脫離了課程思政的育人本意,知識的傳授與價值的導向難以有機結合,課程思政的系統性亟待完善。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前者是旗幟鮮明地講思政,而后者則是在潛移默化地講育人,最終是要做到協同育人同向同行。課程思政在建設的實際中,若是脫離了育人的本質,把專業課程、通識課程等都講成了思政課程,這樣的教育實際上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
2016 年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之后,提高思政課程教學實效性的問題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已經取得的教學成效,思政課程教學仍面臨著一系列挑戰。一方面,思政課程往往是作為公共課的形式出現在高校培養方案中,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但由于學生所學專業的不同,教學環節中面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通常采取的是同課同構教學方式,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沒能充分考慮到不同專業學生的優勢傾向,學生的獲得感不夠高,容易造成學生缺乏認同感的后果。另一方面,在思政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4],雖然已經多次強調學生主體的參與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不少教師的教學觀方面,并沒有產生深層次的實質性進展,還是固守以師為本的傳統講授理念,教師喪失主動性,積極性,被動而非主動地單純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加之很多教師現有的能力水平難以支持其創造性的發揮,不能很好地解答不同專業學生針對專業問題提出的思政困惑,長久以來,使得思政課程流于形式,缺乏創新意識,學生參與積極性下降,思政課程的教學實效性有待增強。
思政內容融入專業課程,并不是指專業課程的教學全程都要講思政,強行和思政扯上關系,這樣容易造成專業課程思政化,忽視專業課程的基本任務是讓學生掌握進入社會安身立命的專業技能。挖掘專業課程本身具有的思政元素,可以將其置于學校發展的特色背景之中。例如:工科專業相關的課程教學中,任課教師可以圍繞“技術報國、突破封鎖”等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相關探討;作為水利特色高校河海大學,則可以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學校水文化歷史發展的講述,向學生展現水之子為國家水利事業建功立業的追求抱負等,鼓勵學生愛國愛水愛?!?/p>
由于專業課程本身的課程定位、作用功能的影響,往往會是零散的、不系統的;但在整體系統的課程思政理念指導下,多門課程或者所有的課程匯聚到一起,就有可能整體化、系統化。并非是要專業課教師去承擔或替代思政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專業課采用課程思政絕不可以強行嵌入思政元素,造成改變課程屬性而去追求專業課程思政化的后果,那便得不償失了。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專業課程一定不能脫離本身專業課的教學而展開,教師要始終關注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此外,在專業課的教學環節中,思政教育工作應循序漸進,在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教師挖掘專業課自身的思政元素,提高專業課程育人的實效性。
選取專業課程中與思政元素相適應的部分,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有機滲透思政元素,確保思政教育開展的實際效果。依據學生需要而設計教學,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根據課程特點組織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將思政元素相關的問題自然融入到成熟的專業課教學模式中。例如:社會學專業可以多開展進社區調研,提高學生調研分析能力的同時鼓勵學生關心社會現象;水文專業可以帶學生進入實驗室,或者到黃河長江等水利工程實地考察,讓學生自發感受到祖國水利事業的蓬勃發展,激發為之奮斗的信念……
作為教育者,不論專業課教師還是思政課教師都承擔著育人的責任,這種責任在教學中轉化為教師對學生的諄諄教誨和循循誘導,而不是面對學生扔一堆思政概念、符號。一般來說,學生的專業課程中本身就會含有明顯的價值傾向,教師可以從專業課中發掘或引申的育人素材,在自己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進行探討,根據不同課程的特殊性發揮不同側重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專業課程充分發揮本專業的知識技能傳授和思政育人的雙重意義。
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交流的焦點不應該只局限于思政,而應該探討兩者如何在課程思政的理念下開展有效的協同育人。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也是課程思政的主體,在提高課程思政育人實效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專業課教師也應深刻理解課程思政育人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積極主動消除頭腦中“搞課程思政會是一種額外負擔”的誤區。專業課教師應當與思政課教師良性互動,通過借鑒思政課教師在教學和育人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經驗,增強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同時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質水平。俗話說育人先育己,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要有價值認同,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自己,有堅定的政治意識和政治態度,樹立理論自信,在專業課程中不斷創新教育方式,提高自己的育德能力。作為專業課教師,專業基礎知識要扎實,給學生講好專業課是前提條件,進而取得學生的信任,和學生進行交流。育人時不能硬性灌輸給學生,理應從專業課程中提取思政元素,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在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深化課程思政理念。
思政課程應在原有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講授基礎上,融入不同專業學生熟知的專業元素,選取與學生專業知識相關并帶有德育因素的教學案例,用案例代替空洞的理論知識,同時也改變傳統思政教學模式中以不變應萬變的理想狀態,活化思政課程課堂,吸引學生的興趣。由于學生專業的不同,這就要求具體的教育內容要根據不同的專業有所偏差。例如:面向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學生,教師可以講述在三峽水利樞紐、南水北調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樞紐等國之重器中水文畢業學子做出的重要貢獻,激發學生對于中國水利事業發展的自信及行業發展前景的信心;面向環境與科學專業的學生,可以講述污染防控與生態修復的故事,激勵學生爭當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和建設;面向哲學類專業的學生,應注重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掌握,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在思政課程教學環節中,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不同的專業而進行差異化的設計與講授。做到同課異構,在思政課程的基礎上挖掘專業元素,充分考慮到不同專業學生的優勢傾向,有效融入課堂教學,增加相關專業的案例,實現思政元素與專業元素的有機統一。
“跨學科的課程討論與互動”模式,也是一種學科綜合化的體現。傳統的思政課程課堂教學,主要是馬克思主義相關的理論教育,問題的討論及答案千篇一律,學生很難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價值判斷情景,可以展現不同專業學生對于同一問題具有的獨特思維,從而激發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和情感體驗,有利于思政課程對學生的價值引導綜合化。例如:在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這一問題上,歷史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從百年黨史中進行推演,從時間線角度梳理建黨百年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所取得的輝煌成績;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可以列舉建黨百年來,我國成功恢復了被多年戰亂破壞的國民經濟,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重要地位……
不同專業的學生從各自不同的學科視角出發,對同一問題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進行跨學科的互動交流,創新課堂形式,有助于學生理論聯系專業實際,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對于知識形成整體性和系統性的認知,促進學生對思政課程的情感態度轉變,使思政課更加鮮活、更加生動。
課程建設與教師發展是課程思政的一體兩面[5]。作為課程思政理念直接實施者的思政教師,應該充分認識課程思政理念,立足專業課和思政課兩個維度,積極主動推動思政課程的教學改革工作。
思政課教師應時刻把握好思政課程的政治性、理論性和思想性特點。緊跟時事熱點,積極尋找與學生專業知識的交叉點,確保思政課程的政治性;將豐富的素材引入思政的教學當中,并輔之以情感為基礎的表達方式,提高思政課程的理論高度。避免枯燥乏味的理論講解、增加其思想性。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六個要”的要求,其中就有一條“視野要廣”。作為思政課教師,不僅需要有講好課程所需要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更需要有理論功底和綜合素養方面的積累,比如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學科,尤其是“四史”等方面的積累,避免讓自己的思維、視野被所在的思政課領域所限制。思政課堂教學環節中,可以邀請專業課教師參與。專業課教師能夠立足本身掌握的豐富的專業優勢,更容易取得學生的信任,向學生講授專業學科領域的歷史發展及當前面對哪些倫理和道德問題,從專業的角度進一步深化思政育人,鼓勵學生從心理上真正接納思政課程,落實思政課程的實效性。
高校課程思政的受益者應當是學生,不是老師也不是高校。課程思政體現的是高校在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政治站位和育人理念。思政課程屬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的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觀點正確、積極引導;專業課程屬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基礎上,要能夠挖掘和專業課程緊密相關的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課程思政理念指導下,推行思政-專業兩者雙向融合改革的教學新路徑,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的組合創新,有利于加強教師隊伍的多元化,打造個性化思政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最大化。思政課教師可以為專業課教師提供育人知識的理論指導,專業課教師可以為思政課教師提供專業知識的理論支撐。如此一來,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兩者形成良好的交叉和優勢互補,有利于充分發揮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在育人上的合力作用,真正去貫徹《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文件精神,共同推進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