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純泉,沈傳波,陳紅漢,徐思煌,李水福,唐大卿,劉建章,陳 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武漢 430074)
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學組織形式經歷了“大學—系—教研室”以及“大學—學院—系(研究所)”等模式演變,基層教學組織由教研室的興起、興盛到式微,進而轉化為系[1-2]。雖然目前高校中“教研室”仍然部分存在,但是“系”作為基層教學組織更為普遍和合理,有效實現了科教融合,在落實教學任務、進行教學管理、開展教研活動和建設師資隊伍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并最終完成高校人才培養這一根本任務。
作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基層教學組織之一,石油地質系經歷了從建校之初設立的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及勘探專業發展為石油地質及勘探系(1956 年),并幾經分合與發展,于1998 年因國家專業目錄調整并入資源學院成為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系,后因學科發展和專業建設的需要,于2015 年進一步拆分為石油地質系和石油工程系。石油地質系作為具體實施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油氣方向)本科人才培養的基層教學組織,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油氣勘探與開發領域的專門人才,其中不乏行業領軍人物。為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充分發揮基層教學組織的職能和在人才培養中的砥柱作用,石油地質系近年來結合自身實際開啟了新的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征程。
不同類型高校的基層教學組織在具體運行中表現出不同的問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是一所研究型綜合性大學,石油地質系作為具體實施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油氣方向)專業課教學的基層教學組織,主要暴露出以下問題:(1)長期性人才培養模式單一,不適應行業發展對專業人才的新需求;(2)作為專業課程教學實施單位,存在教職員工相對多而總課時偏少的問題,不能滿足人員聘期考核和職稱高聘時對教學學時數的要求,影響教師個人發展;(3)缺乏凝聚力,教學組織內生動力不足,各項工作實施效率不高;(4)因科研任務繁重及評價體系導向等問題,存在重科研輕教學而造成執教能力低的現象,尤其是新進年輕教員,亟待盡快轉換角色,提升教學能力;(5)課程建設及教學成果建設欠缺,尚待加強。以上問題如何有效的克服,是石油地質系在基層教學組織建設中所面臨的現實挑戰。
新時代基層教學組織的建設體現了“三多”(組織形式多樣、活動形式多種與研討內容多元)和“三全”(教師全員參與、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全覆蓋及貫穿人才培養各環節全過程)的特征[2],但基層教學組織作為高校組織教學、開展教研及培養人才的基本教學單位這一內涵性質沒變[3]。開展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是對當前“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支撐[4],對建設一流本科專業具有重要意義[5]。
石油地質系以學校“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為契機,結合所承擔的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實際情況,提出了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的總體目標,即以師德師風建設為基,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形成職能定位及發展方向明確、組織結構合理、核心人員相對穩定,以及教學活動規范和教學研究氛圍濃厚的基層教學組織,實現基層教學組織中教師傾心教學,潛心育人,在本科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引導學生按照新工科標準求真問學并加強和夯實工程訓練,最終徹底打通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最后一公里”。
高校要實現內涵式發展,應該以基層教學組織為基石,將其作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基本抓手[6]。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石油地質系在近年開展的基層教學組織建設過程中,力求走出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普遍存在的困境并有所突破,主要根據自身實際實施了針對性的相關建設舉措。
基層教學組織普遍存在職能越位、錯位與缺位問題[7],進一步明確職能定位有利于基層教學組織的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職能融合統一,真正實現科教相長。石油地質系在實施專業課程教學的同時,承擔了大量的科研任務,通過明確職能,以建立融合型內部組織形式,通過研究方向融合、課程類型融合及師資結構融合等優化完善教學的組織,提高基層教學組織運行效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教學管理、教學實施的運行機制,保障基層教學組織的高效運行。在具體的教學組織與管理中,為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課堂教學采取小班化教學;課堂教學全過程實施質量監控,包括校院兩級督導隨堂聽課評價、同行聽課評價及學生評教等確保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師資隊伍建設是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的重點[8],提高教師教學素養是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的工作目標之一[2]。只有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才能更好地踐行立德樹人的初心使命。石油地質系近年在師資隊伍建設中堅持以師德師風建設為本,要求基層教學組織中全體教師要做到潛心育人,繼承發揚老一輩教育工作者“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并模范踐行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準則。此外,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引進工作,整體促進石油地質系基層教學組織可持續的教師教學發展。針對教師硬實力強而教學軟實力弱的問題[9],進一步明確教師發展規劃并切實執行,尤其是對新入職教師,執行學校、學院和系三級體制傳幫帶機制,幫其盡快完成角色轉換,并通過開展助課、試講、教學競賽、教學觀摩及教學培訓等,提升執教能力,更好地培養合格人才。
石油地質系在教學改革和研究方面緊密聯系行業發展及對人才的需求,積極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10],完善培養方案的制訂,以及課程體系及教學大綱設置;轉變教學理念,按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深入研究和施行OBE 理念,教學思想上更加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產出為導向”,教學目標追求上更加強調“綜合素質與價值引領的提升”。為適應新時代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要求,鼓勵基層教學組織的教師針對各自所講授課程的特點積極開展各類教學研究,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考核方式等提出創新性補充和完善,優化教學方法,以不斷提升教學效果和質量。
創新人才培養是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的目標[11],而高質量人才的培養更需要優質教學資源來保障。石油地質系以教學小組為單位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建設,教學小組組長總體規劃負責,做到全員參與。優質教學資源建設主要包括教材建設、慕課建設及各級一流課程建設、教學實驗室建設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等。建設過程中以打造“金課”,淘汰“水課”作為新時代本科教育課程建設重點和根本指導思想,在繼續加強傳統優勢課程建設與完善的基礎上,積極響應國家的方針政策,有序推進相關專業主干課程省級及以上一流課程建設。
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方針的指導下,石油地質系全體教職員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通過近年來的共同努力,石油地質系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在多個方面取得顯著建設成效。
石油地質系承擔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油氣方向)兩個教學班的人才培養,長期為單一的培養模式。隨著行業內頁巖油氣、天然氣水合物及地熱能等地質新能源的逐漸興起,人才需求發生巨大變化,急需有相關人才的培養與之適應。石油地質系與時俱進,順勢而為,于2017 年論證開設了新能源英才班培養模式,并于2019 年培養方案修訂之際,形成了兩套獨立的培養方案,即資源勘查工程(卓越工程師)專業培養方案和資源勘查工程(新能源英才班)專業培養方案,實施于兩個教學班,分別著重于常規油氣資源勘查評價和非常規地質新能源勘查評價方面的本科人才培養(圖1)。新開設的資源勘查工程(新能源英才班)已完成第一屆本科人才培養,成果喜人,研究生推免率達52.4%,最終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的比例達80.9%。

圖1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石油地質系現行兩套培養方案概覽圖
實驗實訓平臺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鑒于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中實驗實訓為一大特色,除了通過學校的三大野外基礎教學基地(北戴河、周口店和秭歸)開展野外工作實訓外,石油地質系還建成了“通山—咸寧”野外專業實訓基地、美國猶他州地熱及頁巖氣實踐基地、一個湖北省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能源地質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和一個構造與油氣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共同服務于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完善并形成了符合新工科要求且滿足工程教育認證的工程實踐平臺體系(圖2),既夯實專業技能,又開拓國際視野,極大地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

圖2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油氣方向)工程實踐平臺體系
基層教學組織內部的有效組織形式將大大提升其運行效率,更好地服務于高質量人才培養。石油地質系形成了融合型的內部教學組織形式(圖3),以專業主干課程為中心,輔以相關的專業選修課程,結合授課人員的科研方向,在充分考慮課程融合、科研項目融合、科教融合及老中青年齡層次融合等基礎上,形成了石油地質、石油構造、沉積儲層、油氣地化、非常規油氣及地熱資源6 個教學小組,基層教學組織內部的教學組織結構更為明晰。通過各教學小組分別直接實施各項任務,保證了高效高質量地完成各項任務,教學質量明顯提高,且相關建設也顯著推進。

圖3 石油地質系基層教學組織融合型教學組織形式
教學資源是高質量本科人才培養的有力保障。石油地質系近年在教材和課程建設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完成新編《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含油氣盆地沉積學》《油氣地球化學》《油氣勘查與評價》《地震地質綜合解釋》《石油勘探構造分析》等多部教材,均為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油氣方向)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主干課程的教材。此外,已建設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和油氣地球化學兩門慕課,且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也已同時建設成為湖北省一流課程。
教學制度是基層教學組織高效運行的保障。石油地質系面臨新老教員交替、課時少人員多等實際問題,為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實施,并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制定形成了教授必須上講臺、新進教員必須完成助課環節、春秋季教學總結與研討、共講一門課、集體備課及教學技能競賽等制度,切實提升基層教學組織各成員的執教能力,并保障了石油地質系在組織和實施教學方面的高效運行。
在引領示范,發揮輻射、激勵作用方面,石油地質系基層教學組織通過近年的建設,也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2020 年獲批一個“湖北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為石油地質教學小組的湖北名師徐思煌教授;多人在校級及以上教學比賽中獲得榮譽,其中沉積儲層教學小組的陳思副教授榮獲第三屆全國大學青年教師地質課程教學比賽一等獎;多人獲評校優秀共產黨員、優秀班主任、十佳班主任、研究生的良師益友、師德師風模范及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稱號。石油地質系基層教學組織中優秀成員的引領示范作用,形成了相互促進、潛心教書育人的良好氛圍,從而實實在在地提升了教學質量,并最終保證了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新時期高校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應找準創新突破口,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石油地質系在不斷前行和探索中,以融合型的內部組織形式為突破,建成了一個目標明確、凝聚力強、具有活力、回歸教育本真,以及高質量培養能源資源領域優秀的祖國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層教學組織,將為學校“雙一流”學科建設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