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臣,張福利,于 越,朱禮貴
(哈爾濱劍橋學院,哈爾濱 150069)
工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決定著國民經濟現代化發展的速度、規模和水平。世界各國均高度重視工業體系的建設與發展,歐美發達國家提出了振興工業政策,如德國工業4.0 計劃、美國制造業創新計劃等。我國也提出了智能制造2025 計劃,由“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智造”。黑龍江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近年來不斷進行產業結構優化,提出了“工業強省”戰略,加速布局戰略新興產業。
產業的發展需要工程人才支撐,而高校是培養工程人才的基地。劉國瑞等[1]認為產業發展轉型是促進高等工程教育發展的動力,高等工程教育通過結構調整來破解自身發展問題,進而增強高等工程教育的適應性。馬廷奇[2]提出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國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通過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來適應當時的產業發展。王孫禺等[3]認為工業化建設的規劃及其建設推進,始終是我國工程教育直接發展動力和主要影響因素。Ahrweiler 等[4]認為,工程教育與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可看似復雜網絡和適應性溝通的結合體,兩者之間分別進行知識生產和財富創造,并進行相互交流。上述分析可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該種關系可以用協同度進行表述,兩者的協同度決定著工程人才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匹配程度。
為此,本研究針對黑龍江省產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探究黑龍江省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通過黑龍江省高校工程人才的培養現狀和就業情況探究,對產業發展與高等工程教育的協同度進行分析,挖掘兩者協同度出現的問題和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黑龍江省轄區總面積47.3萬km2,邊境線長2 981.26 km。下轄12 個地級市、1 個地區,共54 個市轄區、21 個縣級市、45 個縣和1 個自治縣。根據《2021 年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黑龍江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 879.2 億元,第一產業較2020 年增加3 463.0 億元;第二產業增加3 975.3 億元;第三產業增加7 440.9 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3.3∶26.7∶50.0。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7.3%,重點產業中裝備工業增長13.3%,石化工業增長9.8%,能源工業增長6.3%,食品工業增長6.1%??梢姡谛鹿诜窝滓咔榈牟焕绊懴拢邶埥‘a業發展態勢仍然較好。
《黑龍江省工業強省建設規劃(2019—2025 年)》提出建設“433”工業新體系,即優先發展綠色食品、高端裝備、新材料和生物醫藥四大戰略性產業,重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和節能環保三大先導性產業,優化提升化工、汽車和傳統能源三大基礎性產業,為工業強省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產業的發展帶動著人才的需求,根據《黑龍江省重點產業(行業)急需緊缺人才目錄》,關于高端裝備、化工、生物醫藥、高品質農業、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節能環保、汽車和特色現代服務業10 個行業領域的人才需求分析表明,急需緊缺人才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占比為20%、58%和22%。目錄中專業技術人才主要指工程師類崗位工作者,可以看出,重點產業對于工程師類人才的需求量更為突出。如機器人與智能裝備領域,機械工程師、電氣工程師、機器人研發工程師和電子技術工程師的人才需求緊缺程度均為最高的三顆星,要求為本科以上學歷,且重視工程軟件和工具的使用。依據上述人才特征,該部分人才對應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類型定位中的應用型人才。因此,黑龍江省產業發展對高校應用型工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訴求。
隨著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的轉變,以及工程教育自身的不斷發展,高等工程教育與地方產業發展形成互推作用。潘懋元提出的高等教育適應論指出:一方面教育要受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所制約;另一方面,教育必須為一定的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服務[5]??梢?,產業發展與高等工程教育之間互利共生。地方產業發展對高等工程教育起到了支撐和制約的作用,而高等工程教育則通過培養工程人才、提供科研成果等方式推動地方產業的發展。
黑龍江省目前正處于產業優化調整和新興戰略產業發展的關鍵期,省內高校要根據地方產業發展的新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戰略,尤其是工程教育人才的培養數量、結構、定位和規格等。黑龍江省產業發展迫切需要應用型工程人才,然而當前應用型高校工程人才培養有一定問題,表現為一部分應用型高校工程類專業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業率偏低,根據黑龍江省各高校2021 年度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得出,表1 為部分應用型高校工程類專業所在學院的就業率情況。從表1 可以看出,工程教育類專業所在學院的就業率不高,部分高校的工程專業學院就業率甚至低于全校平均就業率,反映工程教育人才的供給側與需求側存在不匹配的現象;一方面黑龍江省產業發展對機電類、信息類工程師的需求迫切,另一方面應用型高校的相關專業畢業生卻找不到與專業匹配的工作,表明當前地方產業發展與高等教育工程之間的協同度仍有待加強。

表1 2021 年部分應用型高校工程類專業所在學院就業率
造成地方產業發展與高等工程教育協調度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1)目前高校工程人才培養對產業需求的跟蹤有效性不足。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周期一般為四年,而當前形勢下產業技術革新速度快、周期短,專業人才培養遠落后于產業技術發展。在修訂培養方案時,由于調研企業數量有限,對產業實際需求的挖掘深度不夠,且限于專業師資、辦學條件等諸多因素,難以設置對產業及時對接的課程體系。高校更關注于招生數、畢業生數和就業率等數據研究,缺乏對產業發展的實際人才需求及學生就業質量的深入挖掘。
(2)目前高校工程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的緊密型不足。專業經過多年辦學歷史的積累,師資、專業方向和課程體系已經基本固定,在該模式下也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的畢業生,因此不愿意改變傳統的專業方向和課程體系,教師對于產業新技術應用于課堂并不積極。大量的傳統工科專業沒有及時進行升級改造,導致傳統產業人才需求雖已飽和,但高校還在源源不斷地提供具備相關技能的人才。而戰略新興產業人才需求急迫,而高校相關專業的畢業生能力卻與其要求相差甚遠。
應用型工程專業以培養為產業服務的工程師為主要定位,而工程師能力培養一部分在高校專業課程和實踐中獲取,另一部分則需要在進入某一產業后,在實際崗位的工作實踐中獲取。因此,高校需要與企業建立緊密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實施“六共”培養,面向產業需求培養與之匹配的工程人才,“六共”培養具體如下。
1.校企共同制定培養方案
培養方案是專業人才培養的“藍圖”,只有制定適應于產業需求的培養方案,才能培養適應于專業需求的工程人才,此時需要將產業行業的管理人員、工程師等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組,企業專家深入參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制定,使得畢業生5 年左右能夠達到工程師的崗位預期能力,畢業時的能力能夠達到或超過企業用人的基本要求。遵循OBE 的教育理念,建立合理的課程支撐矩陣,對畢業要求進行有力支撐,保證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的實現。
2.校企共同實施培養過程
工程人才培養應將崗位實踐前置到課堂,使學生提前掌握產業發展方向。而高校教師往往是碩士或博士畢業后直接到高校工作,缺乏產業實踐經驗,難以講授與產業前沿緊密相關的實踐課程。通過建立緊密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學校教師講授課程理論部分,聘請企業工程師來校講授課程實踐部分,形成學校教師與企業工程師的“雙師”課堂,有效形成理論與實踐的協同培養機制。
3.校企共同建設實踐基地
實踐是提升工程師能力的關鍵環節,實踐主要包括課內實踐、集中實踐和第二課程實踐,這就需要專業擁有充足的校內外實踐基地,校內實踐基地主要滿足課程實踐和部分集中實踐教學的需求;校外實踐基地主要滿足專業綜合實踐(實習)和第二課程實踐的需求。高校應加強與企業共建校內外實踐基地,一方面高校應及時引入企業真實場景和設備,建立能夠與產業接軌的虛擬實驗環境;另一方面高校應加強對校外實踐基地的投入,使得校外實踐基地在環境、師資和教學管理等方面真正滿足實踐需要。
4.校企共同實施人員互派
工程師培養需要更多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高校應建立教師下企業鍛煉的相關制度并嚴格執行,形成教師下企業的常態化機制,并且要建立跟蹤考核制度,提升教師下企業的成效,使更多教師真正成為“雙師雙能型”教師,在績效考核、職稱評聘和評獎評優等方面設定條件,激勵和引導教師自愿、自主進入企業提升自身專業能力。高校應加強對企業教師進課堂的投入和管理,通過與企業建立產業學院,劃撥專項資金用于師資聘用和教學團隊建設,從而使得更多優秀的企業工程師進校為學生授課。
5.校企共同評價培養質量
質量保障體系的有效運行對于持續提升工程人才培養質量至關重要,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監控不僅要實施校、院和專業三級校內監控,而且要將企業納入質量保障體系之中。制定校企共建課程的評價辦法,使企業工程師發揮課程評價的主體作用;完善畢業生跟蹤調查制度,使企業能夠及時反饋畢業生相關問題;應加強工程類專業的校內專業評估,聘請企業專家進校進行全面評估,及時發現辦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完善專業指導委員會制度,企業專家在人才培養全過程對專業辦學進行指導和監督,不斷提升專業培養質量。
6.校企共同完成成果轉化
構建緊密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需要實施產學研一體化育人,高校教師應發揮自身學歷高、理論強等優勢,帶領學生參與企業項目研發等課題研究,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工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獲得企業在需求上的重視與支持,從而將單向需求轉變為雙向需求。高校教師可通過與企業工程師共同申報橫縱向課題,建立校企協同的研究團隊,結合產業需求開展實踐研究,通過共同發表論文、申請專利等形式將研究成果固化,并共同進行成果轉化應用于實際工程項目,從而促進產業發展。教師將校企合作研究成果融入課程教學,實現科研反哺教學,促進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高校應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實施“6144”一體化育人。即以“六共”培養為一體化育人核心,以一個“HIGHTECH”能力素質模型作為育人規格,以“四大課程體系”(理論課程、實踐課程、應用能力和素質教育)和“四大育人工程”(德育實踐工程養成教育工程、朋輩教育工程和家校協同育人工程)作為育人平臺,全方位、全過程提升工程人才培養質量。
1.培養與需求協同,建立“HIGHTECH”能力素質模型
高校應確立以新工科建設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致力于多維知識與能力結構。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將工程人才“HIGHTECH”素質模型融入培養體系和課程,將課程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對應“HIGHTECH”模型的核心要素,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理論、靈活運用基本知識,增強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
2.理論與實踐協同,構建“四大課程平臺”
高校應依據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堅持教學工作中心地位,持續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力度,以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為抓手,采用“反向倒推、正向實施”方法,通過重構課程體系,重組教學內容,優化信息化教學載體,構建“四大課程平臺”,即“德育為先”的素質教育平臺、“應用為本”的專業理論課程平臺、“能力為要”的實踐教學平臺、“實戰為重”的應用能力實訓平臺;建設“合格課程”“優質課程”和“精品課程”三個層次,不同維度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全面增強學生實踐應用與創新創業能力。
3.學校與社會協同,踐行“四大育人工程”
高校應將“立德樹人”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四大育人工程”,即德育實踐工程、養成教育工程、朋輩教育工程和家校協同育人工程。通過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實踐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積極體驗與踐行,有目的地優化學生的德育實踐;應將養成教育分為認知學習、情感體驗、意志磨練和行為養成四個部分,設計各類習慣養成項目供每個學生選擇,引導學生選定項目后堅持實踐,不打折、不放棄;通過一系列文明校園活動,深化朋輩教育工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通過師生間的教育引導和學生間的典型示范有效傳承。針對“四大”育人工程,構建活動體系和方案,制定相應實施細則,積極建設家校合作教育共同體,與廣大家長聯手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本研究對黑龍江省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進行了分析,得出了黑龍江省當前重點產業人才需求以專業技術人才為主,該部分人才培養主要應來自于應用型高校。通過對黑龍江省各高校2021 年度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進行分析,發現部分應用型高校工程類專業所在學院的就業率偏低,工程類專業所在學院就業率甚至低于全校平均就業率,反映工程人才的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存在不匹配的現象,表明兩者的協同度亟待提升。
協同度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高校工程人才培養對產業需求的跟蹤有效性不足和工程類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的緊密型不足兩個方面,提出了高校需要與企業建立緊密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實施“六共”培養及“6144”一體化育人模式的解決措施。本研究對于提升黑龍江省產業發展與高等工程教育的協同度,提升工程人才的培養質量,促進就業率提升和留省就業,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