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君
(文昌市人民醫院兒科,海南文昌 571300)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稱川崎病,是一種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癥,臨床表現為發熱(熱程5 d以上)、皮疹等癥狀,可能引發嚴重的心血管并發癥(如冠狀動脈病變等),危害患兒生命健康[1]。此病多發于5周歲以下嬰幼兒,其中男性患兒多于女性患兒[2]。川崎病的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確,多采用藥物治療,例如阿司匹林、糖皮質激素等[3]。臨床上針對此病的預測及診斷也處于探索階段,近年,有研究表明,某些神經內分泌激素與心功能有一定關系[4]。而川崎病作為一種可引發嚴重心血管并發癥的疾病,從患兒的心功能相關指標著手進行前期預防及診斷是一種可行的方法。目前對于小兒川崎病血清腦鈉肽(BNP)水平與心功能的相關性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對兩者的相關性進行分析,探索血清BNP對川崎病早期診斷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文昌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小兒川崎病患兒為研究對象,根據發病時期的不同分為川崎病急性期組(35例,10 d之內)和川崎病恢復期組(45例,發病后21 d至2個月),另選取同期文昌市人民醫院院內80例健康體檢兒童為研究對象納入正常組,進行回顧性分析。川崎病急性期組中男患兒23例,女患兒12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3.27±1.42)歲;體質量指數(BMI)10~18 kg/m2,平均BMI(14.54±2.17)kg/m2;身 高70~110 cm,平 均身高(91.35±9.74)cm。川崎病恢復期組中男患兒31例,女患兒14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3.44±1.37)歲;BMI 9~19 kg/m2,平 均BMI(14.88±2.26)kg/m2;身高73~108 cm,平均身高(92.26±10.25)cm。正常組研究對象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3.39±1.51)歲;BMI 10~19 kg/m2,平 均BMI(15.01±2.17)kg/m2;身高71~109 cm,平均身高(91.95±9.62)cm。3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文昌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美國心臟病學會(AHA)川崎病診斷指南》[5]中川崎病的診斷標準;②年齡<5周歲。排除標準:①發熱時間不超過5 d;②合并患有其他嚴重疾病的患兒;③超聲心動圖或血管造影結果不存在冠狀動脈病變;④患有其他發熱疾病;⑤有嚴重心律失常的患兒;⑥1周內使用過增強心功能藥物的患兒。
1.2 研究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聲心動圖儀(PHILIP公司,型號:IE33型),分別測量川崎病急性期、恢復期患兒及正常組研究對象的左室射血分數(LVEF)、心臟指數(CI)、左室短軸縮短率(LVSF)及舒張期二尖瓣血流頻譜速度(E/A)。抽取3組研究對象空腹靜脈血3 mL并注入含1 μL抑肽酶的抗凝管中,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BNP、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心肌肌鈣蛋白I(cTnI),試劑盒分別購自美國Abbott公司及上海研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電化學發光全自動免疫分析儀(羅氏集團,型號:Elecsys 2010),用原裝配套試劑盒以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水平,48 h內完成檢測。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3組研究對象心功能指標。心 功 能 指 標 包 括LVEF、CI、LVSF及E/A。②比較3組研究對象BNP、H-FABP、cTnI及NTproBNP水 平。③分 析BNP、H-FABP、cTnI及NT-proBNP水平與LVEF、CI、LVSF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個樣本率的多重比較采用Bonferroni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系數模型。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研究對象心功能指標比較 川崎病急性期組患兒的LVEF、CI、LVSF指標顯著低于川崎病恢復期組及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組研究對象E/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研究對象心功能指標比較(x)
2.2 3組研究對象BNP、H-FABP、cTnI及NT-proBNP水平比較 川崎病急性期組患兒的BNP、H-FABP、cTnI及NT-proBNP指標顯著高于川崎病恢復期組及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研究對象BNP、H-FABP、cTnI及NT-proBNP水平比較(x)
2.3 BNP、H-FABP、cTnI及NT-proBNP水平與LVEF、CI、LVSF相 關 性 分 析 經Spearman檢驗,川崎病患兒的血清BNP、H-FABP、cTnI及NT-proBNP水 平 與LVEF、CI、LVSF呈 負 相 關(P<0.05),見表3。

表3 BNP、H-FABP、cTnI及NT-proBNP水平與LVEF、CI、LVSF相關性分析
川崎病是一種發病原因尚不明確的、多發于5周歲以下嬰幼兒的血管炎疾病,可導致血栓形成等嚴重疾病,且存在遠期腦卒中發作的可能[6]。目前,川崎病的早期診斷仍存在一定難度,主要還是以臨床表現[持續5 d以上的高熱,出現黏膜炎癥狀(口唇干燥、皺裂,口咽部黏膜彌漫性充血等)]為主要依據,缺乏疾病特異性[7]。一些由于各種病毒感染而出現的臨床發熱、皮疹等癥狀,與川崎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類似,容易造成誤診,耽誤患兒病情治療。因此,探索能夠預測及診斷川崎病的相關指標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川崎病急性期組患兒的LVEF、CI、LVSF水平顯著低于川崎病恢復期組及正常組,提示患有川崎病的兒童存在心功能障礙。有研究探索了川崎病患者的死亡原因,其中包括心肌梗死及心源性休克等[8]。另有研究顯示,川崎病患兒的心功能相關指標可以作為早期診斷及預測川崎病的重要指標,也印證了本研究結果[9-10]。本研究結果顯示,川崎病急性期組患兒的BNP、H-FABP、cTnI及NT-proBNP水 平 均 顯 著 高 于川崎病恢復期組及正常組,提示BNP、H-FABP、cTnI及NT-proBNP與川崎病患兒的心功能程度有一定關系。BNP是一種由心室肌細胞分泌的內分泌激素,可存在于血漿及血清中,在血液中水解酶的作用下會分解為兩個片段,其中含N端的氨基酸殘基就是NT-proBNP。在心臟受到刺激、負荷超過承受能力時,心臟分泌的BNP會明顯增加。而BNP與NT-proBNP在機體中一般以1∶1比例存在,因此在心臟情況發生變化時BNP與NTproBNP的比例也會發生變化。有研究顯示,BNP水平與心力衰竭程度之間存在密切關系,可作為衡量及診斷心臟疾病程度的可靠指標[11]。劉芳等[12]對兒童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心肌缺血進行評估,結果顯示BNP對于心臟的心室容量及負荷的變化十分敏感,并且具有特異性。基于以上分析,BNP水平可以反映心功能狀態,可為川崎病早期診斷及預測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另外,近年有研究發現,H-FABP、cTnI及NT-proBNP水平與心率變異率等心臟功能評估有關[13]。cTnI是一種收縮蛋白,只在心肌中存在,具有特異性。只有當細胞發生病變、壞死時,cTnI才會由病變、壞死的心肌細胞膜向細胞間質擴散,從而進入血液循環,因此,cTnI對心血管疾病的預測及診斷具有敏感性和特異性,可以成為評價心功能的重要指標[14]。本研究結果顯示,川崎病急性期與恢復期患兒的BNP、H-FABP、cTnI及NT-proBNP水平與LVEF、CI、LVSF呈負相關。因此,可以根據BNP、H-FABP、cTnI及NT-proBNP水平來判斷是否有可能或者已經患有川崎病。
綜上所述,血清BNP水平與川崎病患兒的心功能之間呈負相關,血清BNP水平越高,川崎病患兒心功能越差,反之,則川崎病患兒心功能越好。因此,臨床可通過檢測川崎病患兒血清BNP水平來評價其心功能情況,為川崎病臨床預測及診斷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