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武榮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紡織服裝產業既是我國的傳統產業,也是十分重要的民生產業和極富創新力的時尚產業,迫切需要快速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目前,紡織服裝產業已經被江蘇省列為13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成為重點建設培育對象。紡織服裝產業一直都是常州經濟的支柱產業,是常州傳統民生產業和富民產業,同時也是常州具備國際化競爭優勢的產業。目前,常州紡織業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和“科技、時尚、綠色”的戰略定位,紡織產品呈現功能化、多元化的特征,生產過程智能化、清潔化,生產模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細化轉變,表明傳統生產制造正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是紡織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這也說明紡織服裝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將成為必然趨勢,也是新時期紡織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近現代以來,常州一直是我國重要的紡織服裝生產基地,具有集紡紗、織造、染整、服裝、紡機制造、縫制設備制造等于一體的完備的產業鏈,產業基礎雄厚。2018年8月,江蘇省出臺《關于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明確將高端紡織作為重點培育的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2020年8月,常州市委、市政府出臺《常州市工業智造明星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加快發展十大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實現“253”培育目標,其中,新型紡織服裝行業是3個500億產業集群之一。
根據2020年《常州統計年鑒》,2019年,常州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 400.86億元,常州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分別為157.00億元、3 529.17億元、3 714.69億元,分別占生產總值的2.00%、47.80%、50.30%[1],由此可見,常州工業發展對經濟的貢獻占比較高。2020年,《常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常州市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計算增長6.60%,增幅位列蘇南第一、全省第三。圖1的七大行業產值變化表明,各行業產值增速出現“五升二降”的局面,其中,生物醫藥、冶金、機械、電子、建材行業產值分別增長22.70%、11.70%、9.10%、2.70%、1.70%,紡織服裝、化工行業分別下降4.30%和2.00%,可以看出常州紡織服裝行業產值下降幅度最大。

圖1 七大行業產值變化
由表1可以看出,在常州市成交額超億元市場前10名單位中,江蘇湖塘紡織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排名第二,說明常州紡織服裝市場仍然具有較高活力。表2和表3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分行業前10名企業單位數和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分行業前10名企業單位數,可以發現,紡織業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分行業企業單位數中排名第五,有316家。2019年,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分行業主要經濟指標中,紡織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3.42%,與同期的食品制造業(10.71%)、家具制造業(7.71%)、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7.21%)相比明顯偏低;紡織業資產負債率為62.96%,高于同期的食品制造業(58.73%)、家具制造業(39.66%)和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56.60%);紡織業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為3.55%,低于同期的食品制造業(12.17%)、家具制造業(8.35%)和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7.80%)。

表1 常州市成交額超億元市場前10名單位

表2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分行業前10名企業單位數

表3 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分行業前10名企業單位數
2019年,常州對外經濟貿易中進出口總額達到338.35億美元,其中,出口額達到252.41億美元,較2015年增長18.74%;進口額達到85.94億美元,較2015年增長26.61%。根據我國海關的統計數據,2019年,我國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金額為2 807.00億美元,同比減少1.50%,增速低于去年5.3個百分點。常州是全國重要的紡織服裝生產和出口基地,并將紡織服裝產業作為常州市七大行業之一,也是傳統優勢產業。紡織服裝產業在江蘇省出口規模中一直穩居前兩名,擁有黑牡丹、晨風、艾貝、耀春格瑞等知名輕紡企業,2019年,紡織服裝進出口總額達到38.47億美元,占據全市進出口總額的11.37%,表明常州紡織服裝產業對常州對外經濟作出了較大貢獻。
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首次提出了“高質量發展”這一概念,這也標志著中國經濟由以前的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了新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常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的建議中明確指出,“十四五”時期是常州市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起步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強富美高”新常州的關鍵階段。常州發展正處于全面深度轉型、邁向現代化的關鍵階段[2]。
常州紡織服裝產業有較好的基礎和優勢,但受國內外惡劣環境的影響,也面臨著諸多困境和挑戰。
由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全球紡織供應鏈格局面臨調整重塑。一方面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全球經濟下滑嚴重,經濟復蘇不平衡加速,尤其是紡織供應鏈趨于近岸化及區域化,使紡織采購活動從中國轉入亞洲其他國家;另一方面基于我國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實施,尤其是高端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我國在紡織供應鏈的地位不斷提升。競爭格局的重塑迫使紡織產業必須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常州市作為紡織服裝出口大市,面臨著全新的競爭壓力。
創新力是提升常州市紡織服裝產業市場競爭力的關鍵,但是目前常州市紡織服裝產業創新動力明顯不足:一方面,常州市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比例較低,缺乏創新性高端產品,導致產品的市場附加值較低[3];另一方面,常州市紡織服裝企業缺乏國際品牌,同業競爭比較激烈。目前,常州市紡織服裝企業自主品牌比較少,企業盈利以惡性競爭為主,未結合高質量發展而開展創新研發,產品市場競爭力明顯不足。
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是適應紡織服裝供應鏈格局調整重塑的重要舉措。現階段,基于環保、技術、資金以及人才等因素的制約,常州市紡織企業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程度不高,尤其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常州市紡織服裝產業裝備水平有待提升,成為制約常州市高端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
集群發展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常州市積極瞄準市場需求,加強了與上海、浙江以及廣東等地的合作,并且積極實施對外開放,與日本、歐美等國家建立合作。但是就常州地區紡織服裝企業而言,其在對外合作中采取的各自為政的管理模式,合作模式局限在“代加工”“小規模生產”等層面,并未有效發揮集群效應,導致常州地區紡織服裝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足。
常州紡織服裝產業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具有諸多要素投入不足的問題:首先是缺乏高端工匠型人才,常州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大量的工匠型人才,然而,由于數字化轉型升級的要求,常州市紡織服裝行業高端工匠人才短缺問題較為突出,技術型人才斷層成為常態;其次是技改資金匱乏,常州地區中小紡織服裝企業雖然數量眾多,但因缺乏可抵押物等,難以獲得金融部門的信貸支持,進而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
為了進一步提升常州紡織服裝產業的出口競爭力,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做好政府的頂層設計,還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更需發揮行業協會、院校、科研院所等多單位的作用,共同推動產業健康持續和高質量發展。
在高質量發展環境下,為了提升紡織服裝產業出口競爭力,必須圍繞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重塑格局,優化產業布局結構:首先,常州市要加強頂層設計,以常州市已出臺的各種政策文件為指引,積極推進常州新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建設規劃,在新型紡織服裝集群規劃建設中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中高等院校以及規劃設計等部門的職能優勢,提升常州市新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建設的整體質量。其次,常州市要結合地域特點,優化紡織服裝產業布局,整合紡織服裝供應鏈,需結合地域特點來優化產業布局結構,形成高品質紡織服裝產業鏈。例如常州市武進區、天寧區以及金壇區都有紡織服裝產業集群,但是在產業布局上存在同質化現象,制約高端發展。因此,常州市要統一管理,結合地域特點優化產業集群布局結構,以此整合資源要素,提升紡織服裝產業的市場附加值。最后,常州市要圍繞國際行業發展趨勢調整產業布局。2022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陸續在15個成員國正式生效,標志著全球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正式落地。常州市要結合RCEP及時調整產業布局,重塑紡織服裝產業鏈。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提升常州紡織服裝產業出口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常州要支持和鼓勵紡織服裝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可以考慮設立推動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專項扶持基金,借此鼓勵相關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積極開展自主設計、研發,持續進行技術升級、改造。第一,常州市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圍繞紡織服裝產業鏈薄弱環節開展技改工作,提升紡織服裝產業鏈整體水平[4],例如因受到芯片技術的影響,導致紡織服裝產業在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過程中面臨巨大困境,因此,常州市要發揮科研機構的力量,結合紡織服裝智能化技改要求,研發適合本地區的紡織服裝智能裝備。第二,常州市要積極開展紡織服裝百企提升工程,發揮財政引導作用,對于運用現代工業技術的企業,給予技改資金支持,逐步淘汰落后的生產模式,加快推進紡織服裝產業信息化、智能化升級。第三,常州市要加強與國際一流企業的合作,通過合作重組等方式,引進國際一流企業的生產技術,提升常州市紡織服裝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樹立品牌意識,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國際知名品牌,是提升常州紡織服裝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當前,在常州紡織服裝企業中,中小型企業占比較多,且這些企業大多是從事傳統紡織工業方面的生產制造企業,品牌建設意識往往比較薄弱,大多沒有自主品牌,往往是工廠加工貼牌生產的模式,即使有自己的品牌,也普遍缺乏知名度,只是以低廉的價格銷售,很難為企業或工廠帶來較高的利益。常州要采取各種措施鼓勵這些企業從貼牌制造(OEM)向原創設計生產(ODM)和自有品牌制造(OBM)轉變,以占領紡織服裝產品價值鏈的高端[5]。要想打造優勢品牌,常州紡織服裝企業首先應提升產品品質。民族特色是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是提高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渠道。常州市要立足于本區域的核心優勢,在現有傳統優勢資源的基礎上深入研發設計具有區域特色的紡織服裝產品,以此提升自身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
進一步發揮產業集群優勢,是常州紡織服裝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出口競爭力提升的重要途徑。一方面,常州要進一步發揮大型紡織服裝企業在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引領與核心作用,發揮行業資源優勢,實現資源高效整合。當前,常州市紡織服裝企業數量眾多,尤其是小型企業發展參差不齊。因此,常州龍頭企業要切實發揮行業領頭羊的作用,積極參與國家產品標準制定與關鍵技術的研究。例如基于RCEP協議的實施,常州市龍頭企業要對標國際標準進行改革,以此規范本區域的行業發展秩序。另一方面,我國要發揮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優勢,打造千億集群效應。常州紡織服裝企業多以中小企業為主,能夠快速適應市場變化,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對紡織服裝企業的沖擊巨大,但是基于中小企業的靈活性,其能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因此,常州市要依托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打造跨境電商平臺,增強紡織服裝企業的核心市場競爭力。另外,常州市要加大宣傳服務力度,積極開展對接活動,例如常州依托紡織服裝產業園積極與國際品牌企業進行對接,成為紡織服裝企業重要的采購基地和資源鏈接平臺。
高質量發展當然離不開高水平人才的智力支撐,常州紡織服裝產業在這方面的工作可謂是任重而道遠。第一,常州市要建立差異化的人才培養機制。基于高質量發展,紡織服裝企業從業人員必須具備專業的工程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在紡織服裝產業的應用,要求紡織服裝企業生產管理人員必須掌握相應的技能。為解決常州技術人才斷層問題,常州市政府要做好統籌管理工作,加強與地方高職院校的合作,通過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等模式,為紡織服裝企業出口提供工匠型人才。第二,常州市要進一步完善職工技能提升機制。常州政府部門要引導紡織服裝企業積極落實國務院印發的《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加大對職工技能的培訓力度。一方面,紡織服裝企業要發揮內部培訓的作用,鼓勵職工深入世界一流企業開展學習,學習紡織服裝行業最前沿的技能知識。另一方面,紡織服裝企業要加大對職工技能培訓的支撐力度,例如2022年常州市印發的《常州市職業培訓補貼實施辦法》中明確提出要重點支持“532”發展戰略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以此為常州市企業提供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