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日格樂
(蒙古國國立教育大學,內蒙古 通遼 128000)
蒙古族服飾作為蒙古族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亦是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傳承保護,其價值不僅在于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提高其藝術審美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等,給人獨特的視覺享受,對人們更好地了解蒙古族、加深各民族之間的友誼、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有積極作用。
蒙古族有著十分悠遠的發展歷史,因獨特的生活習俗,亦被形象地稱為“馬背上的民族”,其起源最早可追溯至部落時期。在原始社會,受制于有限的生產條件,人類更多依賴天然物質生存,蒙古族人民通過狩獵獅子或大象等動物,將其牙齒做成骨針并用于縫紉,以馬尾、植物纖維等為線,進而產生了獸皮制服飾。至此,蒙古族服飾文化第一次發生了顯著變化,奠定了手工縫紉工藝的開端[1]。到了新石器時代,人們的生產工具愈加多樣,隨著狩獵技術的提高,縫制水平亦有所提高,家畜飼養、種植業經營等為人們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生活條件。蒙古族服飾除了具有基本的實用性外,還開始追求得體,形成了早期的部落服飾文化,這一階段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是人類適應生存需要的必然結果。
元朝可以說是蒙古族服飾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了大統一王朝,忽必烈帶領蒙古族人民直入中原,結束了南北對峙的局面,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并驅動著蒙古族服飾文化的發展。簡單來講,元朝時期的蒙古族服飾仍以長袍為主,配以靴和帽,開右襟,滿足了保暖和方便勞作的需求,彰顯出獨特的民族風情與內涵。但是中原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加之手工業進步的影響,為蒙古族服飾文化創新提供了物質和技術上的雙重保障,尤其是絲織品的傳入,帶來了蒙古族服飾制作新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身份地位和貧富差距,彰顯出多元化、高質化的特質,是蒙古族服飾文化的一次演變[2]。
明清時期的蒙古族服飾愈加多樣,有袍、褲子、氈斗篷、布襯衫以及圍腰等,且質地不同,包括獸皮、絲綢等。據史書記載,自蒙古與明朝廣泛展開和平通貢互市之后,人們的服飾日趨豐富多彩,平民百姓亦有“衣錦服繡者”。男子均著靴,配以小帽,“帽之前贅以銀佛”,便于騎乘,婦女則佩戴固姑帽。由于連年戰事,普通百姓苦不堪言,蒙古族的貧富差距明顯,貧民甚至有衣不蔽體者。清代蒙古族服飾較明代亦有明顯變化,主要表現為官方和民間的區別。其中,官服是滿族式的,因品級不同,服飾也有所差別,有冬服、夏服之分,且對冠戴有詳細規定。民服則為傳統,男女均著袍,男袍樸實寬松,女袍華美秀氣,靴子上附有各種紋樣圖案,如錘子文、鳥獸圖等。
蒙古族服飾不僅追求實用性,還重視審美價值。縱觀蒙古族的發展歷史,元代可謂開創了最為鼎盛的局面,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均有空前的進步,可謂世界矚目。從元代開始,蒙古族服飾的實用性兼具審美性。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蒙古族服飾文化既是物質文明進步的產物,又是民族精神世界的體現,代表了審美心理的外化形態,包括造型款式、色彩布置以及紋案裝飾等[3]。同時,由于蒙古族長期聚居高寒之地,動物皮毛成為最常用的服飾材料,天然的光澤及厚實的屬性給人高貴華麗的視覺感受,且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墜物飾品多樣,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審美情趣,即使在當代社會也是重要的參考。
蒙古族服飾文化因具有審美個性,在當代發揮了重要的社會經濟價值。實際上,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急劇變化,審美精神領域的個性化追求愈加明顯。服裝除了具備實用功能,還具備審美價值,為蒙古族服飾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民族手工坊經營的蒙古族服飾收益超過了600萬元,是一種有效的脫貧手段。同時,蒙古族服飾文化作為一類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驅動著“技藝就業”型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定的就業崗位,除了促進服飾銷售量的增加,還推動了旅游經濟的增長。由此可見,蒙古族服飾文化的社會經濟價值突出,同時隨著人們審美精神需求的增長,更是展現出巨大的發展空間。
蒙古族服飾蘊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價值,見證了蒙古族歷史變遷,對更好地揭示蒙古族發展、促進少數民族團結有重要作用。蒙古族服飾還蘊含著圖騰文化、宗教文化等。其中,圖騰文化作為最原始的宗教崇拜,深刻影響著蒙古族的藝術活動和審美趣味,游牧生活形態使其對賴以生存的自然景觀有特殊的情感,如牛、馬、羊、犬等,聰慧的蒙古族人將動植物紋樣栩栩如生地修飾在服裝上,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4]。同時,宗教文化在蒙古族服飾文化變遷中的影響亦是相當明顯,尤其是元代之后,喇嘛教進入蒙古主流社會,推動著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如男子帽頂上的寶桿、婦女頭飾上的法輪,還有在衣著上飾以八吉祥紋、蓮瓣紋等。對蒙古族服飾文化的研究傳承,有利于人們更加深刻地了解蒙古族歷史[5]。
文化傳承是文化本身固有的屬性,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內在機制和動因,還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蒙古族服飾作為蒙古族人智慧的結晶,孕育在幾千年的傳承發展中,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識,其在審美、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價值,決定了相關傳承保護工作的重要性[6]。在倡導傳統文化復蘇的今天,人們對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視程度日漸提升,同時也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無限的藝術魅力以及社會價值。加之當今社會對創新發展的倡導,一些人或是出于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又或是單純出于對經濟利益的考量,開始自覺加入對傳統文化的發掘與保護中,并將對傳統文化的發掘與自身所在領域的實際工作相結合。這種全民重視、全民參與的良好發展態勢,不僅為傳統文化的發掘與保護奠定了基礎,更為傳統文化在新時期應用價值的發揮提供了更多的機遇與平臺。
蒙古族服飾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有機構成,迎來了莫大機遇。事實上,國家及地方政府在蒙古族服飾文化傳承保護領域的投入不斷加大,隨著系列政策的出臺,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包括早期、元朝或明清時期的蒙古族服飾文化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注入了活力因子。2015年,內蒙古標準化院與西藏標準化院更是聯合召開了《民族服飾》國家標準研制課題組、全國少數民族(西藏地區)研討會,在深入研究蒙古族傳統服飾文化的基礎上,重點制定了民族服飾各項標準,積極推進了蒙古族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同年,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開展了“推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雪山蒙古族服飾日”活動,不僅進行了蒙古族傳統服飾的服裝秀展示,更將每周三定為“民族服飾日”,倡導蒙古族民眾在服飾日穿著本民族服飾上班和外出。蒙古族服飾文化本身具有多樣性和個性化,在這個追求個性潮流的時代,亦顯示出獨特優勢。
從客觀維度上講,受多重因素的影響,當前階段的蒙古族服飾文化傳承保護仍舊面臨重重困境,部分消失的文化令人扼腕。具體而言,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因多元文化的影響,人們的審美心理、審美需求產生了明顯變化,蒙古族服飾文化賴以生存的環境不斷被壓制,導致相關傳承保護工作面臨困境。事實上,蒙古族服飾文化的消費市場低迷,打擊了傳承人的信心,部分人迫于生計轉行,進而出現傳承人斷代的現象,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傳承保護難以為繼。同時,在“文化自信”戰略視角下,國家在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力度不斷加大,并配套出臺了系列法制政策,但是地方性法規略有缺失,蒙古族服飾文化傳承保護的規范性不足,甚至有部分單位或經營企業為了眼前利益,肆意改造蒙古族服飾。除此之外,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創新發展支撐不足,與時代潮流的契合度不高,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審美需求,發展后勁不足,弱化了傳承保護的基礎。
在全球一體化格局下,多元文化沖擊著蒙古族服飾文化的生存空間,人們愈加個性的審美追求對蒙古族服飾文化的保護傳承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一方面,需充分耦合“互聯網+”時代潮流,創新蒙古族服飾文化保護傳承方式,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元素,“訴說”蒙古族服飾文化的發展歷史,喚醒大眾文化自覺意識,鼓勵他們積極、主動投身到蒙古族服飾文化保護傳承中去;同時,引導和支持創辦蒙古族服飾藝術雜志,對其背后的文化歷史淵源及發展趨勢進行研究,詳述各個階段、各個部落的服飾文化活動,彰顯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審美個性,進而起到保護傳承的作用;另一方面,蒙古族服飾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基于對其社會經濟價值的考量,加大保護式開發力度,著力推動蒙古族服飾文化的產業化進程,支持各種形式的小微文化企業發展,打造文化精品,提高其知名度,加深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傳承發展基礎。在此過程中,政府要進一步“簡政放權”,逐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刺激更多人主動參與。
在宏觀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促進蒙古族服飾文化保護傳承的核心,其綜合素質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工作能力。在此過程中,首先,要加強對蒙古族服飾文化傳承人的保護,他們不僅是蒙古族服飾文化寶庫,還是蒙古族服飾文化代代相傳的重要代表人物。從客觀維度上講,由于生存環境不斷變化以及生計方面的壓力,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傳承人日益減少,尤其是青年一代,更加向往多姿多彩的都市生活。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除了提供專項資金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引導以蒙古族服飾文化為主題的產業化發展,幫助傳承人創新創業,可不定期組織蒙古族服飾展銷會等活動,打破他們的生存困境,吸引年輕人的注意,進而實現傳承的延續;其次,充分發揮博物館、展覽館的功能,精準再現各個歷史時期的蒙古族服飾文化特色,并由專人講解,面向廣大社會公眾開放,借此提升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最后,推動蒙古族服飾文化進校園,開設特色藝術課程,聘請蒙古族服飾文化傳承人為兼職老師,更加深刻地揭露其背后的價值意蘊,為之傳承保護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同時,各地還要設立專項扶持資金,保護蒙古族服飾的創造者、繼承者和傳遞者,加快其產業化進程,提升其歷史文化、社會經濟以及藝術審美等多重價值,增強其吸引力和影響力。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視角下,市場化運作終將成為蒙古族服飾文化產業生態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具體的踐行過程中,為支持蒙古族服裝產業發展,需深入市場一線了解生產經營者的困境,引導他們轉變思維格局,牢牢把握“互聯網+”潮流趨勢,展開線上線下一體化營銷,提高蒙古族服飾的知名度,有力刺激市場消費,并通過眾籌、P2P等模式籌措發展資金,進一步發揮蒙古族服飾的社會經濟價值,提升大眾保護傳承蒙古族服飾文化的信心與活力。同時,深挖蒙古族服飾文化內涵,耦合旅游產業發展,沿著歷史發展的脈絡,形象、生動地再現蒙古族服飾文化發展歷史,揭示其背后的藝術審美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加深大眾的民族情感,滿足他們的個性化審美需求,以此來盤活蒙古族服飾文化保護傳承資金。除此之外,蒙古族服飾文化保護傳承還可與文化創意產業耦合,在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基礎上進行二度藝術創新,抽離其中的個性化、特色化元素,迎合當代審美主流心理。
蒙古族服飾文化的發展與演變可分為3個階段,即早期、元朝和明清時期。其中,元朝時期的發展最為輝煌,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印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顯露出藝術審美、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等多重價值,其傳承保護十分重要和必要。作為一項龐雜的系統化工程,現階段的蒙古族服飾文化傳承保護效果明顯,但是受多重因素影響,仍面臨著重重困境,未來要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更多有效的治理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