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芬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我國的傳統服飾是一種歷史更迭的文化象征,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歷史上的宋朝被稱為“東方的文藝復興時期”,該階段的藝術文化和審美對之后的封建社會具有一定的影響。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中,傳統服飾的改變和發展除了展現中華民族文化遺產,還肩負著向世人傳達民族精神的重任[1]。
客觀事物的變化因發展趨勢而變化,而民俗是民間相傳的約定俗成的一種文化,體現在各個方面,人們將其分為物質民俗和非物質民俗。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該階段的審美特質主要以人為本,比較注重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世界。通過宋代的人物畫可以看到,畫上的人大多穿著寬松舒適的衣服,不管是官員還是百姓的服飾,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混搭風格。
2.1.1 嚴格的禮服體系
宋朝服飾的端莊主要表現在外顯的服飾形態上,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典禮的莊重。我國作為禮儀之邦,禮服作為“禮”的外顯形態也有其發展歷史。從西周開始,服飾等級制度逐步成熟起來,各類典禮制度也應運而生。禮服是在隆重場所穿戴的服飾,在原始社會,人們敬鬼神時為表示隆重,會穿上顏色艷麗的服飾,這就是中國儀式的雛形。服飾儼然已經完成了實用功能向更高的精神文明層次的轉變,體現了人們的內在精神需求,服飾成為儀禮的載體,中國文明也通過燦爛而悠久的服飾文明得以彰顯。服飾的嚴謹與完備表現了中國歷來對禮儀文明的重視,不管是在議政朝會、頒詔傳制或大型祭祀場典禮中,人們都要身穿禮服以示鄭重。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祭祀,祭祀又必穿禮服[2]。
2.1.2 隆重的禮樂舞蹈服飾
禮服制度還與儒家所重視的樂教緊密聯系。在中國傳統社會,儒家思想始終倡導禮樂教化,禮樂文明延續不斷,具有美善相樂的審美價值。禮服及其相關制度對禮樂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禮服制度貫穿古人的祭祀、朝會以及各種禮儀活動,上至王公貴族的模范作用,下到平民百姓的效仿,每逢節慶或祭祀活動,古人都要行禮。
禮服在樂教中也有廣泛應用。樂教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以頌揚有德行的國君和當朝功德為主的儀式性樂舞,另一種是以民間歌曲、樂舞為主,而樂舞是以美觀的禮服為外在形式。在中國傳統社會,祭祀和慶祝活動中會伴有莊嚴或喜慶的音樂,同時人們在參加活動時需行禮,由此可見,禮樂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禮樂教化在中國古代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傳統,是儒家對文質彬彬的君子提出的人格方面的要求。儒家向來注重人倫教化,先秦的周禮提供給孔子對禮樂教化最理想的范本,也是孔子最憧憬的社會模式。儒家美學倡導美善相樂,這種審美理想正是通過外在的禮樂儀式和內在的道德教化實現的。即使在現代社會,人們依然可以在我國和韓國的祭孔大典上看到人們伴隨著莊嚴的古樂,身著禮服盛裝整齊劃一的舞蹈場面[3]。
禮與樂的結合互為補充、融為一體,成為我國傳統儒家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種美善相樂的傳統在宋朝禮服制度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傳統服飾極具裝飾藝術之美,除了具有區別身份和規范言行舉止的作用外,褒衣博帶的外觀盡顯優雅、大氣與莊重,體現出孕育在中華大地上的禮之厚重和豐富內涵。在古代,人們不僅會在祭祀時穿著禮樂之服,在宮廷慶典和宴會等重大活動中也會穿著隆重而精美的舞蹈服飾進行禮樂表演。舞蹈服飾是具有表演性質的服飾,宋朝樂舞服飾所展現的審美特點具有中國傳統儀式和慶典內容的特征,體現出隆重且精美的審美特點。根據舞蹈種類的不同,宋朝舞蹈服飾主要有宮廷舞蹈服飾和民間舞蹈服飾。
2.2.1 儒者風范
最能體現出宋朝服飾儒雅美的便是文人服飾。宋朝向來善待文人,且文人是宋朝極為重要的一個階層。由于宋朝崇尚以文治國,文人地位較高,他們可以參與各種國家大事的謀劃,同時也是推動宋朝文化藝術繁榮發展的中心人物。此外,他們也引領著時代的審美風尚,宋朝文人士大夫的服飾整體透露出文雅的氣息,包括首服在內的整套服飾都彰顯出當時文人特有的儒雅風韻。宋朝文人的日常起居和服飾審美特征介于簡約淡泊與奢侈華麗之間[4]。
2.2.2 淑女氣質
除了文人士大夫的服飾外,宋朝女性的服飾也盡顯儒雅之姿,中國素有女性注重服飾修飾的歷史記載。中國古代女性美的標準一般不注重身體的曲線以及各部位的比例,與文人士大夫的趣味不謀而合。中國女性以婀娜多姿為美,重視和諧適度的體貌修飾,提倡德、色、才、藝的完美統一,推崇氣質和風神之美,而服飾對塑造宋朝女性優雅賢淑的氣質具有較大作用。
自唐朝安史之亂一直到宋初,由于與外族的戰爭,世人逐漸厭棄胡風服飾,重拾本位服飾的審美風尚。這在宋朝女性服飾中有所體現,寬博和短窄特色的服裝并存于世。宋朝服飾繼承了一部分前朝特色,唐初女性延續了隋朝的風格,裙身比較合體,并不傾向于褒博,更欣賞胡服的緊窄之態。
從盛唐開始,女性服裝樣式出現了日益寬大的趨勢。到了晚唐時期,寬博之風更加盛行,甚至一度逾越了國家禮制的規范。五代宋初繼承了晚唐婦女服飾大袖裙儒的樣式,宋朝女性服裝的寬博風尚反映了時人想要回歸本土文化的心理。宋朝女性的衣著樣式比較豐富,不僅沿襲了一部分前朝的著裝特色,而且出現了新的衣著樣式。在沿襲習俗方面,宋朝婦女的服裝仍以衣、襦、袍等居多,形制上主要繼承了晚唐五代的服飾風格,特別是中貴婦人的服裝,與中國晚唐莫高窟壁畫中所繪供養人的服裝相同[5]。
宋朝女性同唐朝一樣喜歡穿衫,有人穿著大袖對襟衫,將其罩在內穿的衣服之外,不用束在裙內;也有人穿著交領大衫,將其束在裙內,并于裙腰處系帶,這種外穿的大衫可以長及臀部或腳踝。另外,襦是在宋朝婦女中流傳最廣泛的服飾形式,其結構形式也相對簡單,分為交領大襟與對襟,交領時將衣襟向右掩,而對襟時則不用紐帶,將褶線部分束在裙子中,延續唐朝遺風。宋朝女子有時還會佩戴披帛,披帛是長條形狀的帶子,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搭置于肩膀,纏繞在背部,一般都是用輕薄的絲織品制成,上面點綴或繡有花紋。這種纏繞在身軀之上的長條狀帶子更加凸顯了女性服裝的飄逸動感。
宋朝的織繡水平較高,服裝面料以絲織物居多,主要品種有織錦、紗、羅等。絲和綿都是很輕柔的布料,特別是蠶絲類,由于具有柔韌和輕薄的特點,會隨著人體各個部位姿態的變化而變化,再加上中國傳統服裝的剪裁不注重肩部和胸背部的挺括性,開始使用平面剪裁、量體裁衣法,以身體局部尺寸為基礎點,通過層疊、切割等方式縫合而成。這種剪裁方法可以使服裝的形制更加得體,讓穿著者毫無拘束之感,雖然平展開來并不特別,但是穿在身上可以讓人感受到服裝隨著動作的變化而呈現出優美的流線,衣袖、裙角和飄帶會隨著氣流不停地運動和變化[6]。
氣韻在寬博的衣袖間貫通周身,表現出飄逸、自由和生動的美感,衣裙廣袖的飄逸能很好地表現出穿著者內在的韻味,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活和富有生氣。寬博與飄逸的服裝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虛實相生、有無統一的藝術境界。從當下人體工程學的角度來看,褙子為著裝者提供了舒適的自由活動的空間,使人不受束縛且身心舒暢。這類服裝非常適合休閑日常的場合,而宋朝的男女老少、不論尊卑貴賤都喜歡穿著褙子。褙子優雅、恬淡的外形也彰顯著清逸的審美文化內涵,突出了著裝者的含蓄內斂與淡泊寧靜之態,可以讓人產生一種內省的、更為深邃的精神空間,表達了宋朝人對美好生活和精神境界的追求,體現了中國人崇尚清逸的美學智慧。
宋朝服飾的飄逸還可以從宋朝的隱士服飾中得以體現,彰顯了時人隱逸的情懷。古代文人學士們從小便習讀四書五經,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他們逐漸產生了積極入世的人生觀,主張學而優則仕。同時,道家思想也對宋代文人階層產生了較大影響,而宋代統治階級也非常崇尚道家思想,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文人逐漸產生了不分仕則隱、非隱則仕的新生活方式。當時士大夫們對儒家觀點產生了質疑,開始追求精神上的超脫,避開了政治是非之地,而道家則強調觀念的解脫、人文精神的覺醒,注重個性的自由。但道家思想卻認為,入仕若追名逐利,會造成傷生害性,忽視了個人生活和自然之間的調和關系。
宋朝美學受到一部分理學的影響,崇尚平淡天真的質樸風尚,使宋朝人的個性更加內省。宋朝的文人雅士們推崇隱逸的風范,他們把自己的理想投入山林之趣中,重視精神樂園的構建。宋朝具有隱逸心態的文人,其隱逸方式是先隱后仕再終隱,追求寧靜淡泊的人生境界,看似著裝隨意,實則非常注重個人形象,在服飾審美上追求自然清新、質樸脫俗之美,他們褒衣博帶,風度瀟灑超脫。中國人對天地充滿興趣,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尤其是文人雅士,希望與天地日月同輝,與天地日月同在。
色彩對人們精神生活的影響也是復雜且多樣的。色彩是生命的現象之一,每個人從出生起就開始通過視覺感知未知的世界。人們通過視覺感受著世界上美與丑的各種形式,形成對自身的美育過程,然后通過色彩來美化這個世界。
花紋服飾不僅具有實用功能,還反映了人們自我修飾的普遍習慣。人類學家認為服飾象征某種動作,而飾物則強調了形態變化的藝術意義。服飾本身積淀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習慣,是時代和民族審美風尚的象征,也是文化與文明的象征之一。因此,服飾設計要注意民族文化的特點,相關紋飾也可以借鑒傳統元素。中國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喜愛體現在對服飾花紋的審美偏好中,因此,宋朝人喜歡用自然事物裝點服飾。宋代織錦花紋紛繁多樣,大部分取材于自然。宋朝服飾紋樣的構思通常來自常見的果木、動物、風景、器物等圖案,這些圖案寫實又簡練,體裁廣泛且富有文化內涵,被人們普遍遵循和喜愛,成為共同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思維,同時滲透在服飾制作中[7]。
我國傳統哲學是天人合一的哲理,與我國特殊的地理環境有很大關系。我國地處東亞,東南部有一望無際的海岸線以及諸多近海海域,但只有渤海深入內陸,所以我國早期的文明無法從海洋中受益。黃河流域的可耕地面積比較廣闊,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使我國早期的農業文明得到了快速發展,各種谷物品類豐富,兼自給自足。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氣候特征是降水較少且不均衡,旱澇災害較多,但是土質適宜種植,冬冷夏熱,溫差較大,自然條件整體比較艱苦。我國先民們就在這樣不太優越的自然環境中艱苦勤奮地耕作,從土地上獲取他們的生存資料。因為以農業為本,而農業又靠天發展,所以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同自然建立起一種親密和諧的關系,他們敬畏自然又熱愛自然,這一點體現在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人類社會的物質層面以及精神層面的發展過程中,世界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搜索宋朝服飾的審美是從歷史階段的服飾展開了解,尋求中國古代服飾審美整體體系的改變。對宋朝服裝的美學研究,對繼承我國傳統服裝美學文化、為中國現代服飾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等均有積極意義,特別在我國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研究傳統服飾審美可以使優秀的服飾審美文化與當今國家文明發展乃至國家形象相結合。現代人熱衷于文化產業的目的在于發展經濟,還有人認為文化產業關乎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整體國家形象,并將此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但是不管出于何種目的,審美文化所產生的精神力量是文化產業得以繁榮、國民精神面貌得以美化、國家形象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