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藝潔,孫 林
(大連工業大學 服裝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
從草編工藝的學術研究成果來看,前者的研究多數是對草編工藝品的制作原料、類別以及工藝等方面的知識歸納,缺乏將傳統草編工藝推進至現代工藝設計,尤其是服裝設計工藝設計方面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1]。本研究嘗試將這項傳統工藝技法運用于現代女士服裝設計,為草編技藝的發展和傳承提供創新思路。
萊州草編是使用麥秸稈、玉米皮等萊州地區所盛產的農作物副料,通過各種編織手法,編成各種花樣的辮子,進而連辮成面,制成草編工藝品的過程[2]。
據《山東通志》記載:“草帽辮肇始于掖縣。”“掖縣”即“萊州”,萊州草編的發展源頭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年前沙河一帶的農村。1890年,沙河鎮建立我國第一個草辮加工廠。1949年,掖縣人民政府在灣頭村建立益新草辮莊。1951年,掖縣師范學校從沙河招收草編技工,建立育新草辮廠。在1956—1962年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經濟整頓過程中,各廠、社先后并入益新草辮莊和育新草辮廠。1988年,益新草辮莊與育新草辮廠合并,改稱萊州市草制藝品總廠[3]。
萊州草編工藝品常見的紋樣有桃紋、云紋、元寶紋、魚紋、波紋等,其中,魚紋和波紋最為常見,是由其地理環境所決定的。萊州地處山東半島東北部,由于瀕臨海洋,當地的居民對大海和魚都有一種不可割舍的感情,當地的草編藝人便通過抽象、夸張、變形等形式,將魚形紋和波形紋運用于草編工藝品上,因此,魚形紋和波形紋便成為萊州草編的主要紋樣。
在萊州當地,草編制品色彩大致分為本原色、純色、漸變色。隨著萊州草編的國際化發展,其顏色及款式逐漸豐富起來,但是整體創新度不高、鄉土氣息濃厚、時尚感不強烈,需要持續引進新的色彩創意,產生質的轉變。
據掖縣縣志記載,萊州草編工藝在制作方法上主要分為編織法和拼貼法,其中,編織法又分為編辮法、挑壓法、起心法、纏繞法等,最為常見的編辮法又可分為平辮、鋸齒辮、孔洞辮。平辮即表面非常平整,沒有花紋和鏤空,特點為整齊一致;鋸齒辮是在平辮的基礎上,當麥稈從邊緣往里編時,通過不同角度的折疊回旋形成各種特定的鋸齒形狀;孔洞辮是在編織時,故意露出孔洞縫隙,進而達到虛實搭配、疏密結合、明暗對比的效果。
萊州草編編織技法源于生活,因此,其題材的靈感也源于生活、生產、娛樂以及民間習俗等,映射著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文化及豐富的民俗寓意[4]。例如魚鱗辮是孔洞辮的一種,是在孔洞辮的基礎上將孔洞縫隙預留出類似扇形鱗片的形狀,表達了沿海地區的萊州人民對海洋的敬畏之心。
在服裝設計中,最直白的元素提取方法為直接提取,即將草編材料直接運用于服裝中,這種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服裝的天然美感。例如1990年,中國十佳設計師劉洋采用傳統草編技藝,創作完成了一整套傳統田園風格的創意服裝(圖1)。

圖1 劉洋的《野趣》系列
除此之外,間接提取元素也不失為一種創新思路,即改變原料,只采用編織方法,換成其他相似材料來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穿著需求。例如在Feng Chen Wang 2020春夏系列中,設計師王逢陳將草編手工藝運用于服裝設計中,以新的面料展現這些被時代逐漸遺忘在身后的傳統技藝。
本次設計采取直接提取與間接提取相結合的元素提取手法,在3款服裝成衣的翻領處、肩部、背部使用直接提取手法,同時面料選擇較為親膚的冰島棉線,結合編織手法,在成品服裝中使用間接提取手法,在保留原材料天然美感的同時,盡量滿足人們對穿著舒適性的需求。
首先是元素運用位置的選擇,通常圖案多居于視覺的中心部位,或在彰顯人體力量的胸、肩、背、腰、臀、前襟、下擺等關鍵部位。
單獨一片式大面積的元素運用方式給人的視覺沖擊更加強烈,使服裝在視覺傳達上更具立體感且更加精美華麗。小面積多部位的裝飾手法通常適用于衣領、袖口、門襟、下擺等位置,以突出或削減服裝的線條感,不僅能在細節上體現作品的風格特色,還能使服裝更具整體性和協調性。
在服裝配色方面,一方面遵循天然的審美感知,另一方面遵循現代審美所賦予的時代美含義。設計師要在展現天然色彩的同時,滿足人們日常穿著需求,達到色不俗、繁不亂、淡相宜的裝飾效果,體現中華文化的博大內涵,給人一種自然清新、大氣勃發的視覺感受。
此外,傳統非遺文化元素的運用表現了對華夏民族文化的傳承。中華文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服裝的審美意象可以作為載體體現出當代社會的精神內涵與文化傳統。從傳統文化角度出發,結合現代審美理念和審美需求,設計出容易被社會大眾普遍接受的藝術風格和形式,進而引導當代服裝設計風格潮流,讓服裝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展現出符合中國人情感世界的精神特征,這是設計師的責任和使命。
將上述元素運用理念與民族精神理念進行整合,設計出3款以草編元素為設計理念的高級服裝效果圖(圖2)。

圖2 服裝實物
第一款是簡約款女士西裝,整體廓形為H形。從結構上看,服裝的上半身為方肩加直筒肩的對稱設計,前片為長款魚尾式底邊,后片從側面縮短,最后設計翻蓋口袋為服裝整體造型添磚加瓦。這款服裝選擇了兩種面料:一是較為挺括的西裝面料,二是冰島粗針毛線。兩種面料的顏色均選用了與天然草編同色系的黃褐色。西裝面料可以保持服裝挺括的廓形感,有一定的厚度且懸垂性良好,穿著舒適保暖。冰島毛線串縫可以提高草編材料的舒適性,同時增加服裝的層次感和趣味性。將草編材料運用于翻領處,因為翻領處于衣身外側,身體活動需求量小,不存在貼膚不舒適性等問題。
第二款是簡約短款西裝外套。前衣身的領子部分為大V領設計,塑造出一種干練簡約的職場女性著裝形象。衣身長至腰線以上,使腰部給人更加纖細的視覺感受,還能起到拉長人體比例的作用,使整體造型更具時尚感。草編元素被小面積運用于肩部,呈現出的立體造型使整件服裝更具趣味性與層次感。袖子部位仍然使用彈力較大的挺括西裝面料,因為袖肘處是身體活動最大的部位之一,這樣既保持了“標新立異”的外部輪廓,又實現了“便身利事”的功能性。
第三款是衣身長度到腰線位置的女士小香風西裝外套。服裝整體廓形呈倒梯形,是經典的小香風款式,干凈利落的廓形突出了女性的優雅與自信,打破了傳統服飾觀念,使女性從禁錮中解脫出來,追尋新的自我。衣身前片領口為原型領,胸部飾有兩個對稱的無蓋貼袋,向下有兩個起到裝飾作用的假口袋。后背采用大面積的草編材料,編制手法是以挑壓法制成的圖案作為一個單元,采用四方連續手法,從上、下、左、右4個方向進行翻轉、對稱的循環變換,進而得到該草編造型。草編形成的孔洞是一種開而不露的表現手法,使含蓄、內斂的東方精神得以充分體現。服裝整體除了草編面料本身的紋理外,沒有裝飾其他圖案,呈現出淳樸簡約的自然之美。
萊州草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人民群眾的生產實踐活動,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添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本研究探討了如何將草編制品完美融入服裝中,使這一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展現出當代價值,不僅能創新服裝工藝形式,而且能為保護草編這一古老的民族傳統技藝盡綿薄之力,使這一非遺文化被更多人熟知和接受,推動其更好地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