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文

糖尿病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種慢性疾病,但是您知道糖尿病主要分為哪幾種嗎?不同的糖尿病又有哪些治療的注意事項,側重點又有何不同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型糖尿病又被大家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主要是因為患者的內分泌胰島B細胞數量減少且功能低下造成的。因為身體內缺乏足夠的胰島素,導致身體內的葡萄糖、蛋白質、脂肪代謝出現了紊亂,最終引起血糖水平的持續升高,誘發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特點
此病好發于兒童或青少年期,但實際上也可能發生在一生中各個年齡段,特別是更年期。1型糖尿病發病一般比較急驟,口渴、多飲、多尿、多食以及乏力消瘦,體重急劇下降等癥狀十分明顯,有的患者首發即有酮癥酸中毒。患者無一例外地使用胰島素治療,所以1型糖尿病又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一經診斷就應開始胰島素治療并需要終身替代治療。由于患者殘余β功能數量和功能有差異,胰島素治療方案要注意個體化。無論是通過皮下注射或胰島素泵注射胰島素,對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都是必需的,不能單獨以飲食和運動管理的方式治療。
1型糖尿病口服用藥種類
雙胍類與胰島素聯用可能減少胰島素用量和血糖波動。雙胍類為口服降糖藥中的元老,降糖作用肯定,不誘發低血糖,同時具有心血管保護作用,如調脂、抗血小板凝集等。但有嚴重心、肝、肺、腎功能不良的患者不推薦使用。為減輕雙胍類藥物的胃腸副作用,一般建議餐后服用。
糖苷酶抑制劑 1型糖尿病可以在胰島素治療的基礎上使用。該藥通過抑制小腸黏膜上皮細胞表面的糖苷酶,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適于單純以餐后血糖升高為主的患者。餐前即服或與第一口飯同服,且膳食中必須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才能發揮效果。
1型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指導和運動
禁止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因為葡萄糖、蔗糖消化吸收快,食用后將使血糖升高;少吃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如白薯、土豆、藕等;最好不要飲酒。多吃高纖維食物,可以促進機體的糖代謝,如玉米、小麥、白菜,豆類制品;多吃含糖低的蔬菜,如韭菜、西葫蘆、冬瓜、南瓜、青菜、青椒、茄子、西紅柿;多吃含鈣的食物,如蝦皮、海帶、排骨、芝麻醬、黃豆、牛奶等,缺鈣能促使糖尿病人病情加重。
一般而言,有氧運動與血糖降低相關,而無氧運動可能與短暫性的血糖濃度增高相關。在有氧運動前減少胰島素注射劑量或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至≥60克/小時,可以減少低血糖的發生風險。對于無氧運動,保守的胰島素劑量可能是需要的,但可能增加夜間低血糖風險,尤其是鍛煉時間較晚時。在任何情況下,進行體育鍛煉之前、期間以及之后,都應該對血糖監測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種,也稱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常見于成年人,特別是肥胖癥患者,其病癥主要表現為消瘦。
2型糖尿病的特點
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發病的特點。因此很可能與基因遺傳有關。2型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癥。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與大腿上的人更容易發生2型糖尿病。年齡也是2型糖尿病的發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多在55歲以后發病。高齡患者容易出現糖尿病也與年紀大的人容易超重有關。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如健康飲食、適量運動等來控制糖尿病。大多數患者可通過口服降糖藥物來幫助控制體內血糖。但也有一些患者需要胰島素注射。
2型糖尿病用藥種類
磺脲類降糖藥 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島素分泌,降糖作用為中等偏強。臨床常用藥物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齊特、格列喹酮及格列美脲片等。其中格列本脲作用強、價廉,目前應用仍較廣泛,但容易引起低血糖,老年人及肝、腎、心、腦功能不好者慎用;格列吡嗪、格列齊特及格列喹酮作用溫和,較適于老年人。
雙胍類降糖藥 主要作用是通過抑制肝葡萄糖輸出,改善外周組織對于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而降低血糖。可單用或聯合其他藥物。比較適合較胖者服用,降糖作用中等,包括二甲雙胍片、美迪康、迪化糖錠、格華止等。
α-糖苷酶抑制劑 主要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及米格列醇等,主要作用是抑制糖類分解,延緩葡萄糖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
噻唑烷二酮類(格列酮類)增加機體對胰島素敏感性,提高胰島素的利用率而發揮作用。主要有羅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等。
GIP-1受體激動劑 通過激動GLP-1受體而發揮降糖作用,均需皮下注射,目前常用制劑有艾塞那肽和利拉魯肽。現已有GLP-1的周制劑,每周注射1次即可。這類藥物有顯著的降低體重作用。
DPP-Ⅳ抑制劑 通過抑制DPP-Ⅳ活性而減少CLP-1的失活,提高內源性GLP-1的水平。單獨使用不增加低血糖風險,也不增加體重。目前常用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及維格列汀等。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適合使用口服降糖藥物治療。糖尿病急性并發癥如感染、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滲性非酮癥糖尿病昏迷等病人,使用口服降糖藥效果很差,有些還可能加重酮癥酸中毒或引起乳酸性酸中毒。這時可考慮起始胰島素治療。心肌梗死、手術、創傷等情況發生時,應短期改用胰島素治療。比較嚴重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特別是發展到Ⅲ期或Ⅲ期以上的腎臟及眼底病變者,應停用口服降糖藥,改用胰島素治療。肝、腎功能不全者不用或慎用口服降糖藥,以免發生藥物積累中毒或低血糖癥,還可能進一步損害肝、腎功能。糖尿病孕婦及哺乳的女性應停用口服降糖藥,以免血糖控制不佳,引起胎兒發育異常。另外,口服降糖藥能通過乳汁排泄,所以哺乳的女性也不要服用口服降糖藥。
2型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和運動
飲食治療是2型糖尿病的基礎治療,科學均衡的糖尿病飲食能夠使血糖/血脂等指標接近正常生理水平、提供符合生理需要的各種營養,改善健康狀況,糾正代謝紊亂,預防和治療低血糖或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并發癥,防止和延緩心腦血管、腎臟、視網膜、神經系統等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
定期有氧運動可以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高強度抗阻訓練比低一中強度抗阻訓練更加有益。餐后運動更大的能量消耗(無論運動強度或類型),均有利于降低血糖水平,持續時間≥45分鐘的運動益處最大。每天進行“少量多次”的身體活動,可以適度降低餐后血糖,尤其對有胰島素抵抗和BMI較高的患者更有用。為了減少2型糖尿病患者的內臟脂肪,需要每周進行4~5天的中等強度運動。使用胰島素或胰島素促分泌劑的2型糖尿病患者,為了防止運動期間和運動后出現低血糖,應根據需要補充碳水化合物或減少胰島素量。
這是糖尿病種類當中比較特殊的一種,大多數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常見的原發病有內分泌疾病、特殊遺傳性疾病、胰臟疾病、胰島細胞基因缺陷等。在降低血糖的同時,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主要指的是一些女性在懷孕之后患上了糖尿病,絕大多數發生在妊娠期24~28周,根據臨床調查顯示孕婦的發病率是3%~4%,有50%~70%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分娩結束之后血糖就恢復正常。
《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下稱《指南》)中首次增加“糖尿病的中醫藥防治”章節,積極支持和鼓勵中醫藥融入糖尿病綜合防治體系,發揮整體觀、辨證論治優勢,結合體質辨識等,綜合運用藥物和非藥物等多種方法開展綜合防治。
《指南》明確中醫藥對防治糖尿病的功效。一是中醫藥能協同控糖、改善癥狀。2型糖尿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可辨證聯用津力達顆粒、參芪降糖顆粒、天麥消渴片、消渴丸[含格列本脲(0.25毫克/粒)和多種中藥成分的復方制劑]、葛根芩連湯、大柴胡湯加減等。二是中醫藥可防治糖尿病并發癥。糖尿病腎臟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可應用黃葵膠囊、渴絡欣膠囊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可應用芪明顆粒、復方丹參滴丸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可應用木丹顆粒等。三是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結合針刺療法,有一定的降糖、改善脂代謝和減重作用。常見方法包括手針、電針、耳針、耳穴貼壓、穴位按摩等。對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和糖尿病足病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配合活血化瘀等中藥熏洗足浴和足部穴位按摩,可以提高神經傳導速度,降低疼痛評分。
《指南》鼓勵中醫師與全科、專科醫師、健康管理師等開展團隊共管,參與健康管理。一是根據中醫體質辨識,建立中醫健康檔案,制定個性化的教育和管理方案。二是食療藥膳,按照食物的“四氣五味”,結合中醫體質等,制定個性化飲食指導方案,可辨證選用麥冬、桑葉、玉米須等代茶沖泡飲用,兼有補水和調理作用。三是傳統運動,中國傳統鍛煉功法,如八段錦、易筋經、心身樁等,通過調節“形、息、意”,發揮預防保健作用,可改善糖脂代謝,提高生活質量。四是調暢情志,通過太極拳等運動改善心理狀態,五音(音樂)療法、疏肝解郁類中藥減輕抑郁、焦慮。
(楊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