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川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指出,妊娠期丙型肝炎病毒(HCV)母嬰傳播危險性約為2%;孕婦有HCV病毒血癥時,約存在4%~7%的母嬰傳播概率。孕婦高病毒負荷、分娩過程中母血遭受病毒污染、早期胎兒缺氧,都會加大HCV垂直傳播的危險。大部分孕婦在HCV感染之后沒有癥狀,或并發非特異性癥狀(如厭食、疲勞等),感染難以被人發現,往往是在產檢時才被發現。而妊娠期女性抗HCV陽性率在0.08%~0.50%。丙肝母嬰傳播仍然是一條主要渠道,HCV病毒不僅會感染胎兒,也可能給胎兒帶來其他不良影響。那么,孕婦在感染HCV之后會有怎樣的危害,又該如何處理呢?
1.病毒或會感染胎兒。雖然母嬰之間丙型肝炎的傳播概率不高,但因為當前尚無疫苗可阻隔丙型肝炎的傳播,所以難以阻擋孕婦將丙型肝炎傳染至胎兒。孕婦感染HCV愈嚴重,就愈容易造成HCV在母嬰之間的傳播。胎盤早破、羊膜穿刺、會陰撕裂等,都會加大新生兒HCV感染的風險。此外,有關研究指出,即使產婦乳汁里存在HCV病毒,但由于病毒數量不多,新生兒到受到感染的風險極小,是可以考慮母乳喂養的。但患有丙肝的母親如果乳頭有破潰,或者是寶寶有口腔潰瘍或破損時,感染的風險可能會增大,此時應考慮暫停哺乳。
2.或會影響孕婦健康。有關研究認為,孕婦感染丙型肝炎后,加大了膽汁淤積和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概率。對大部分孕婦來說,懷孕對急性或慢性丙型肝炎的疾病進展并無影響。然而感染了丙型肝炎的孕婦有免疫抑制問題,造成HCV復制活躍。在妊娠兩三個月時,孕婦體內的病毒載量可能會上升,相應地,ALT水平可能會下降。妊娠階段,孕婦因為要向胎兒提供營養而增加了肝臟負擔,若此時HCV感染,孕婦肝臟受損嚴重,會加劇肝臟受損狀況,嚴重時導致肝功能衰竭,威脅人身安全。
目前HCV的主要治療方案是選擇直接抗病毒藥物(DAA),但DAA不推薦在妊娠期間使用。另外也有部分人群選擇含有聚乙二醇化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的方案。但這一療法存在不少副作用,其中聚乙二醇化干擾素是FDA向孕婦推薦的C類藥品(也就是經過動物實驗證明對胎兒存在副作用,還沒有人體實驗報告,在必要時可以使用),利巴韋林是X類藥品(即已經過臨床試s驗證明對胎兒存在副作用,絕對禁止使用)。在動物實驗中,劑量極小的利巴韋林就有致畸作用,所以限制孕婦采取干擾素結合利巴韋林治療。
此外,由于母乳喂養,孕婦在產后也不宜接受抗病毒治療。即使未采取母乳喂養,因為聚乙二醇化干擾素對精神方面有不良反應,會增加產后抑郁發生率,也不建議使用。所以,眼下尚無針對HCV孕婦的垂直傳播預防和抗病毒療法相關指南推薦。
新生兒于出生之后2個月及6個月時分別檢測一次HCV-RNA。若兩次檢測結果都是陽性,即可確診是HCV感染,要持續給予觀察隨訪,而檢測結果是陰性時,可在其出生后12個月時進行抗HCV檢測,如果是陽性,則于出生后18個月時重新檢測1次。
1.妊娠之前。若查出感染了HCV,且HCV-RNA為陽性,就要第一時間加以治療,治療方案為索非布韋結合達卡他韋。治療階段要注意避孕,完成治療24周后方可懷孕。
2.妊娠階段。丙肝感染對妊娠過程沒有顯著的副作用,如導致妊娠女性早產或加大胎兒先天異常、低出生體重兒、產科并發癥的發生概率等。妊娠階段應緊密監測肝功能,發現妊娠女性肝功能異常時,要適當采取護肝和其他藥物治療。切勿使用利巴韋林及干擾素。
3.分娩方式和母乳喂養。目前,業界都不認為采取陰道分娩及母乳喂養會增加HCV垂直傳播風險,所以,無須為了預防HCV的母嬰傳播而刻意選取剖宮產的分娩方式。對HCV-RNA檢測結果為陽性的妊娠女性,要盡可能地防止羊膜腔穿刺,盡可能地減少分娩時間,確保胎盤完整,降低新生兒在母血中的暴露機會,進而減少母嬰垂直傳播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