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芳
小蘭(化名)在單位組織的體檢中查出子宮內膜息肉,為此焦慮不已。但不巧“好朋友”來訪,待月經干凈后,抽時間到醫院去復查。然而B超復查時,內膜息肉竟然不見了。小蘭聞言充滿疑惑:是體檢時醫生出錯了報告,還是這一次醫生檢查不認真,沒查出來?難道內膜息肉自己會消失嗎?她拿著報告單咨詢醫生,才最終明白了原委。
子宮內膜息肉是由內膜增生過度而引發的一種婦科疾病,常見于40~50歲的女性群體。事實上,約25%的子宮內膜息肉會自行消退,尤其當內膜息肉不足10毫米時,很有可能在月經來潮后即隨著子宮內膜的剝脫而隨之消退。
子宮內膜息肉的“消失”還與臨床誤診有關。相關研究指出,陰道超聲在診斷子宮內膜息肉時有19%~96%的敏感性,53%~100%的特異性。個別時候,黃體期增厚的子宮內膜極易被誤診為子宮內膜息肉。這樣,在月經干凈后再進行B超檢查時,發現“息肉”就不見了。所以,女性朋友在做B超檢查時,盡可能選擇在月經干凈后的第5~7天進行,即在月經干凈、子宮內膜最薄時期,此時檢查結果較為準確。
另外,子宮內膜息肉也存在惡變的可能性,其中最為多發的是子宮內膜樣腺癌及漿液性腺癌。影響子宮內膜息肉發生惡變的因素包括高血壓、接受激素替代療法、肥胖、高齡、息肉大小(超過15毫米)等。
查出子宮內膜息肉后怎么辦?若子宮內膜息肉沒有顯著癥狀、不存在高危因素且體積不大,可以先不干預,注意定期隨訪;臨床癥狀顯著的子宮內膜息肉,如出血,同時存在高危因素、不利于懷孕時,應采取手術治療;絕經后的女性,若患有子宮內膜息肉,因其存在極高的惡變風險,需要及時切除。
手術是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最佳方式,包括官腔鏡下鉗夾術和官腔鏡下電切術。官腔鏡下鉗夾術先通過官腔鏡進行檢查,確定息肉的部位、體積與數目;再于官腔鏡監視下,鉗夾子宮內膜息肉;接著再通過官腔鏡進行檢查,確認息肉鉗夾干凈與否。此種手術可以開展針對性較強的鉗夾,對子宮內膜的傷害不大,加之鉗子的頭部不大,不用太大的擴宮治療。官腔鏡下電切術治療較為充分,加之官腔鏡直視下手術,對子宮內膜也沒有較大的傷害。然而電切鏡較粗,需事先對官頸進行預處理,以避免手術時較大力度擴官造成宮頸損傷。
如何避免子宮內膜息肉的復發?子宮內膜息肉切除后極易復發,如下方法可以防止子宮內膜息肉的復發。①服用避孕藥,利用下丘腦垂體的負反饋,對卵巢雌激素的分泌進行抑制;加之避孕藥里的孕激素明顯抑制了子宮內膜的增生,降低了子宮內膜息肉的復發概率。適用于年齡較小、存在避孕需求的女性。②放置帶黃體酮的宮內節育器,如曼月樂環,通用名稱是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節育系統。放置后可在宮腔局部定量釋放出高效的孕激素,對子宮內膜增生有抑制作用,可防止子宮內膜息肉的復發。因為是局部釋放出孕激素,并非全身,所以副作用不大。
預防子宮內膜息肉,首先要防止內分泌失調,經常進行身體鍛煉,切勿長時間使用激素類保健品,盡可能避免負性情緒,遇到困惑時及時向人傾訴,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其次,防止陰道炎癥發生逆行感染,切勿經常人工流產,重視產褥期及經期衛生,在經期不要盆浴,不要性交,第一時間替換護墊。
最后,發現婦科炎癥后要及時診療,以便及時查出存在癥狀表現的子宮內膜息肉。當子宮內膜息肉大于1厘米時,要及時通過手術加以切除,術后注意用藥,防止內膜息肉復發,避免癌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