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竺良
骨折在復位固定后,需用時3~4個月或更久,方可愈合。中醫認為,骨折愈合包括三個階段,即瘀去、新生、骨合,其愈合進度和年齡、骨折部位、血液循環、損傷程度、復位固定狀況、營養狀況等因素密切相關,其中營養支持與飲食調理十分關鍵。中醫認為“藥食同源”,選取合適的食物,可以起到藥物不能起到的療效,尤其有利于患者的康復與保養。
1.早期
早期骨折部位會發生血腫、凝塊、組織壞死、血腫機化等變化,直到骨折斷端產生纖維性骨痂,用時約2~3周。
這一時期,由于創傷部位氣血瘀滯、疼痛難忍,導致患者胃腸功能紊亂,身體變差,飲食上宜清淡、易消化,且營養豐富,少吃多餐,多飲水,常吃蔬菜,確保大小便暢通。忌食肥甘酸辣食物,以免助濕生熱,導致局部腫脹、疼痛加劇。需要指出的是,骨頭湯為肥甘之品,且對于骨折愈合無促進作用,反易釀生濕熱,不利于氣血運行,加重癥狀。
中醫食療的策略是化瘀活血,止痛行氣,亦即“瘀去方能新生”。推薦兩個食療方。
薏苡仁粥 粳米、薏苡仁各50克,大棗10枚。清水浸泡、洗凈后入鍋,煮到熟、爛、稠、厚即可。除濕祛風、消腫利水。用于治療骨折之后的肢體腫脹。
田七瘦肉湯 田七10克,豬瘦肉100克。三七打碎后,和豬瘦肉一塊放進瓦煲。添加適量水,以文火煲約l小時,加鹽調味后服食。止痛消腫、化瘀活血。用于治療早期骨折部位疼痛、腫脹及皮膚瘀斑。
2.中期
中期骨折部位骨膜內骨化、軟骨內骨化,產生骨痂;骨原始痂形成再經歷骨化,骨折逐漸愈合。用時約4~8周。
此期瘀、痛、腫癥狀較輕微,身體開始康復。新骨的生長質量、快慢,是由其獲得的營養支持及其吸收情況決定的。故要多攝取鈣含量高、富含營養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精瘦肉、魚等。
中醫治療主要措施是接骨續筋,輔之以活血化瘀。推薦兩個食療方。
生魚湯 生魚1條,紅棗10枚,生姜6片,食鹽少許。將生魚去腮、鱗、內臟后洗凈,加生姜、紅棗和適量清水,煲湯1小時,加入食鹽調味,喝湯吃肉。和血生新、接骨補腎。
生姜枸杞排骨湯 豬排骨1千克,剁塊,與生姜片、枸杞子各20克,花椒、小茴香各3克,八角茴香5克一起入鍋里,加適量水,將排骨燉到熟爛,以鹽調味。可將其作幾次分食,喝湯吃肉。補氣血、續筋骨。
3.后期
原始骨痂逐漸改形,進一步生長至斷端,完全骨性連接;斷端逐漸實現骨性愈合,至此,斷骨達到復原。用時約8~12周。
此期,由于骨折日久,缺于鍛煉,關節活動較差,肌肉力量未復,為應對逐漸增加的功能鍛煉量,故飲食上應攝取高熱量、易吸收、蛋白質充足的食物,并加強果蔬攝入,補充充足微量元素及維生素,促進胃腸蠕動及吸收。
中醫治療主要措施是滋養氣血、補益肝腎、壯強筋骨。推薦如下食療方。
生血補髓湯 黃芪、杜仲各20克,牛大力30克,雞血藤15克,圓肉10克,章魚干半個,豬筋50克,牛尾200克。牛尾除去血水后洗干凈,豬筋提前一日泡發。一起入砂鍋,加1200毫升清水,武火煮沸15分鐘后,換文火再煮1小時,加鹽調味。吃肉喝湯,早晚各服用1碗。雞血藤、牛大力、黃芪、圓肉、杜仲讓體內氣血肝腎均激發出來,豬筋、章魚干、牛尾向患者補益了大量的骨膠原蛋白、磷、鈣之類物質。養血補氣、益肝利腎、強壯筋骨。適合骨折后期強化鍛煉、功能康復的患者。
此時骨折基本愈合,但骨強度暫未達到骨折之前。骨組織將在應力下逐步完成骨痂改造塑形期,功能鍛煉量及程度較大,故建議飲食充足,保證熱量、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的平衡及充足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