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仲華
家住銀川市3歲多的強強很淘氣,每天跑起來媽媽都拉不住。昨天他在馬路邊上眼看著要沖向快車道,媽媽猛地拉了一下他的左手胳膊,把他拽住。奇怪的是過了稍一會兒,就發現強強疼痛哭鬧,抱著小胳膊不敢動,也不愿拿玩具。媽媽感到十分緊張,不知這是何故。急忙帶強強到中醫院骨科就診,要求醫生給拍X線片檢查看看。醫生詢問了發病經過,排除了外傷,確認之前只有拉了一下小胳膊的動作。于是明確告訴強強媽:這是橈骨小頭半脫臼,也叫牽拉肘,不用拍X線片檢查。只見醫生在小強肘部輕輕握住旋轉活動了幾下,片刻后強強便破涕為笑,小胳膊便又活動自如了。
橈骨小頭半脫臼是嬰幼兒的一種常見損傷,往往在不經意間發生,讓家長猝不及防。臨床上好發于4歲以下小兒,多由于手腕和前臂被牽拉,致使肘關節處的橈骨小頭半脫位,故又稱為牽拉肘,中醫稱之為半脫臼。橈骨小頭是構成肘關節結構的一部分,它位于肘關節外側,由一條“圍脖”一樣的環狀韌帶包繞。由于幼兒期橈骨頭發育尚未健全,環狀韌帶相對松弛,不能確實穩定橈骨頭,當肘關節處于伸展、前臂旋前位,手腕或前臂突然受到縱向牽拉,橈骨頭即可自環狀韌帶內向下脫出,而使環狀韌帶近側邊緣滑向關節間隙并嵌入其中,阻礙了關節正常活動。
如果家長不小心牽拉孩子前臂或手腕后,患兒哭鬧不止,拒絕抬舉上肢及活動肘關節,也不愿拿玩具,仔細觸摸肘部會有疼痛,沒有發現腫脹瘀清,此時要考慮橈骨小頭半脫臼。有些家長說孩子是手腕疼痛不敢動,就認為是手腕可能傷著了,其實這是假象,真正的病變部位是在肘部。
臨床觀察發現,此病并非完全都由牽拉造成,偶有兒童玩耍不慎摔倒扭傷,或猛然翻身壓迫小胳膊,也會引起此病。此時往往需要家長詳細敘述發病經過,講出發現疼痛的部位,醫生必要時結合拍X線片檢查排除骨骺損傷或青枝骨折,再按橈骨小頭半脫臼處理即可取得良效。
中醫手法治療牽拉肘效果滿意,立竿見影。把患兒取屈肘位,醫生一手握住患側肘部,其拇指按在肘外側橈骨小頭處,另一手握住患兒腕部,輕輕向前后旋轉幾下前臂,壓在肘外側的拇指可感到“咯嗒”彈跳感,說明橈骨小頭已復位,患兒疼痛隨即消失而能自由活動上肢,小手可拿玩具,可摸耳朵。復位后,可用繃帶將傷側上肢懸吊3天,以減少活動。
對于經常復發的習慣性半脫位者,家長們應注意防止牽拉傷肢;或手法復位后,用上肢石膏托固定傷肢肘關節7~10天。待孩子長到5~6歲后,橈骨頭發育逐步健全,環狀韌帶增強,橈骨小頭半脫臼就極少再發。
避免小兒橈骨小頭半脫臼,強調的是年輕媽媽在照顧寶寶時,首先注意不要隨便牽拉小胳膊,宜多從肘部握住,寶寶亂跑時應從腋下抱起。其次,家里人逗孩子嬉戲時,應避免猛然向上提拉或轉動胳膊的動作。再次,如果帶寶寶出外大手拉小手時,應輕柔,切忌用力轉動寶寶的小胳膊。第四,要防止習慣性橈骨小頭半脫位對肘關節局部韌帶發育和骨骺發育產生不良影響。凡出現過一次橈骨小頭半脫臼后,家長就應注意不要再反復牽拉孩子傷肢側的小手或胳膊。另外,當半脫位經復位糾正后,注意保護傷肢肘部3天,必要時胳膊懸吊胸前,注意不要過度活動。
如果發現孩子不敢抬胳膊,也不愿拿東西,穿衣服時疼痛哭鬧,莫認為是嬌氣,或者傷筋,以為沒有大問題,先觀察再說。這是不對的。此時可能是患了橈骨小頭半脫臼,應立即就醫,由骨科醫生復位處理。如延誤診治,不僅寶寶哭鬧不安,徒增痛苦,也會增加手法復位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