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399
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為了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逐漸形成一種能夠捕殺獵物的技擊方法,即武術的雛形。在封建社會時期,脫離了人與獸“斗”,更多是人與人“斗”,武術攻防含義中“攻”與“防”的假想對象都指的是人,所以武術本質屬性是帶有攻防含義的技擊。在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之后,大眾漸漸開始欣賞武術之美,講究意與境、人與自然和諧之美,更深層次在武術的精氣神和武德之美。而中國傳統哲學其核心思想在于“天人合一”生命觀,注重陰陽的和諧統一,注重人在社會的價值,即是“自我實現”的體現。無論是從“天人合一”哲學觀指導思想還是武術蘊含的精神都體現了人們高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所以,武術的本質屬性是技擊,在技擊的基礎上與傳統文化“水乳交融”形成獨一無二的“武術文化”。武術文化蘊含著中國傳統美學、傳統哲學與民族精神,所有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均在武術中有著重要的體現。
武術追溯于人類早期捕獵與軍事活動,是以攻防含義為基礎的技擊術。隨著社會的發展武術的軍事作用逐漸弱化,逐步向健身方向發展,而其中攻防含義的內涵得以保留,是武術區別其他運動項目的“根”。盡管部分武術進行一定程度的簡化使之適應大眾健身,但是其內在的攻防含義并沒有消失,“攻”和“防”永遠都是一個拳種的靈魂。例如24太極拳也稱簡化太極拳,是為了方便民眾習練而汲取楊式太極拳的精華匯編的入門拳種。即使是簡化拳種,楊氏24式太極拳處處體現攻防含義。如“摟膝拗步”的動作要領向左前方邁出左腳,意在左手,左手做弧形向后捋,同時重心前移,右掌順勢推出,其攻防含義在于出左腳左手進行“摟膝”可以化解對方手臂攻擊,亦可格擋對方的腿部攻擊,隨后而來的推掌是所謂的“殺招”向對方防守薄弱的地方進行擊打。現在高校的武術課程的內容多是以武術套路的學習為主,其中的攻防含義模糊不清,其用法很少被提及,武術課程的教學變成了無聊的動作習練,這就和其他體育項目沒有什么不同。學生只會“照葫蘆畫瓢”不了解武術的技擊屬性,體會不到攻防含義帶來的實質體驗,學習武術的興趣也會減少。
2.2.1 武德培育
武德是武術文化及其重要的部分,“武德”因“武”彰顯, 以“德”教化, 從古至今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武術的核心理念即“仁”“義”“禮”“信”等。“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古代傳授武藝更看重的是品質而非天賦,又體現在武術的攻防技法中“點到為止”“以化為先”的思想。“義”強調武術“見義勇為”“義無反顧”的精神。“禮”其核心表達個人對身邊事物行為規范,如“尊師重道”等。“信”指“誠信”又指“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信念。君子以成德為行,故行仁義禮信于天下,盡心致力于道而德有成。武術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是無可替代的,如今,高校的武術課堂過于重視學生的動作學習從而忽視了武術中的道德教育功能。最基本的武術禮儀“抱拳禮”,學生只知其形而不知其意,表演價值過于凸顯。當學生們所學的武術動作隨著時間流逝消忘時,武德是可以伴隨學生成為終身品質。武術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早已將武德與武技融為一體,可以說武德是習練武術的核心理念。武德與武技,好比鳥之雙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只注重武技而輕武德是無法使學生體會到武術的核心內容,更無法使學生體會到武術文化內涵。
2.2.2 哲學與美學
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優秀的載體,蘊含著傳統哲學與美學之奧妙,因此,武術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方式之一。當代高校學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對一些中華傳統的哲學和美學知之甚少。因此,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武術,在武術的習練氛圍中獲得傳統文化的“熏陶”。文化熏陶是一種隱性滲透的教育方式,對于新時代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義。武術的一招一式都體現著傳統文化的內涵。如武術中的攻守、進退、動靜、剛柔、起伏、順逆、開合、內外等體現著傳統哲學中的陰陽概念。如太極拳中的“白鶴亮翅”一式舒展大方,婆娑輕盈,給人以“鶴舞白沙”的生命韻味。將自然界中的景觀融入武術的技擊動作里,又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謂之“天人合一”的思想。多數高校武術課堂會忽視武術課中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加上學生本身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不高,使高校武術課程出現了傳統文化不被重視的現象,而武術作為弘揚傳統文化無可替代的運動項目,理應發揮其特殊的作用。
2.2.3 武術精神
武術精神是武術文化中的重要范疇,包括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國家層面,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武術身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衍生物,也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很長一段時間武術對于凝聚民族精神有著重要作用。社會層面,“武”即“止戈”體現出兼收并蓄的和合精神。個人層面,表現在自強不息的精神,個人通過永不停止的努力奮斗,不斷的去超越與完善自己,表現出強烈的進取精神。愛國主義的教育、和諧社會的理念、自強不息的精神都深度切合當代高校教育的主旋律,利用好武術的精神價值對于高校學生成長起到重要作用。
武術的課程目標除了運動技能目標、運動參與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等之外還具有掌握基本的武術理論知識與傳統文化的目標。教學缺乏漸進性,部分高校的武術課程在學生沒有基礎的情況直接學習競技武術套路,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助,更無法體會到武術的思想與文化。從武術進校園以來,學校武術實際上就是走的競技武術這條路。把競技武術領域的內容納入學校武術教育。競技武術套路“高”“難”“美”“新”,并不適合初學武術的大學生,從文化內涵的意義來說也不如傳統武術套路。傳統武術“韻味”更足,有著明確攻防含義和文化屬性,能使學生獲得豐富武術文化體驗。學習任何武術套路都需要一定的基礎既基本功的訓練,沒有基本功的練習一開始就“照葫蘆畫瓢”對學生而言不僅學習動作會變得更難,也從而失去了對武術的興趣。
對本國文化強烈的認同感是該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巔的有力支撐,文化認同即“自我認同”是文化自信的必經之路。傳統武術滋生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里,是我國民族文明的真實寫照。武術認同是基于中國認同的基礎之上, 既是中國認同的延伸,更是中國認同的縮影。武術的發展對培育核心價值觀、強化中華文化認同、提高文化軟實力和塑造中國形象有著重要作用。當前,受西方競技體育“更快”“更高”“更強”思想,部分大學生“尊崇”西方的體育價值體系,對我國傳統體育文化認同感匱乏。他們以西方主流的體育價值觀來審視武術,將“更快”“更激烈”“更強勁的對抗性”作為衡量武術價值的標準,這種片面的思想使部分學生對武術文化產生了質疑。毫無疑問,這種情況下武術文化認同感在這一部分同學心中是缺乏的。
只有回歸武術的本質,在攻防意識的深切體會中才能真正的掌握武術動作的核心要義。高校武術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習與演練武術套路,單純的動作學習并不能使學生達到一定的水平。所以在給學生講解動作的過程中,要講明武術動作的攻防含義。可以讓學生協助演示某個動作的技擊與防守的方法,加強對武術動作的理解,將攻防意識貫穿整堂武術課的學習中。武術套路并不是簡單的各個動作的拼接與組合,武術套路中一個動作編排在某一個動作的前或后也是具有攻防含義的整體思維。如南拳套路里“掛蓋”后緊接著“轉身鞭拳”,“掛”是防御“蓋”是攻擊,如若對手躲避“蓋”沒有擊打到對方緊接著“轉身批拳”。這就是武術套路演練中,動作的“抑揚頓挫”與“快慢相間”,學會理解這一層面的攻防意識,不僅加深了對武術動作的印象,還使學生在套路演練的過程中有了“韻味”。在熟悉動作并領略其中攻防含義的前提下,可將學生分為兩到三人一組,進行 “喂招”“對招”的訓練。“喂招”“對招”是中國傳統武術訓練方法。“喂招”“對招”即一方在進攻的過程中另一方采取相應的招式防守,雙方可隨時攻防轉換,即你攻我防,我攻你防。而這種訓練方法不是真正讓學生去進行格斗,而是在“點到為止”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攻防意識。開始的訓練先采用固定的方式,即進攻對象與進攻招式固定與防守對象與防守招式固定。幾次課之后在學生較為熟練掌握的情況下,可加強對練難度,將四五個進攻與防守動作為一個組合。在深入的進行靈活的“套招”“對招”的訓練,即雙方都可根據局勢進行自由的攻防轉換。還要將這種訓練模式進行期末的考核之中,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這種對練模式的重視,還可以讓學生深切的體會套路中的攻防含義,實現攻防意識與套路演練的相輔相成。
將武德教育融入武術課堂之中,教師起到主導作用。教師要嚴格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提升自身的“武風”形象,引導學生向教師看齊。在武術課開始之前要講解武德教育的重要性,讓學生們清晰的認識到什么是武德。教學時要特別注意為他們講解“仁義禮信”每個字的內涵,可以通過一些歷史故事加深學生對“仁義禮信”的理解。這對學生理解武德具有很好的幫助,還為他們以后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武德教育要貫穿武術課程的始終,如武術中最基本“抱拳禮”,不僅要在上課下課時師生互行“抱拳禮”,學生在演練套路前后都要行“抱拳禮”。“抱拳禮”是進行武術教育的良好的契機,在為學生講解“抱拳禮”動作要領的時候,也講明抱拳禮的含義。“抱拳禮”左手為拳右手為掌,“拳”代表武力,而掌45°蓋在拳鋒之上代表武德中核心思想的“止戈”。左掌四指并攏而拇指內扣,寓意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同時還要懂得謙遜。右拳五指相握與左掌相搭還具有“五湖四海皆兄弟”的內涵,象征著團結謙虛,以武會友的品質;師生之間互相行“抱拳禮”還有助于激勵學生的習武動力,還可以弘揚“尊師愛生”的傳統美德。雙方對練時也要互相行“抱拳禮”旨在“謙”“禮”“讓”的精神風尚。在“套招”“對招”過程中的“點到為止”從而保證對方安全的情況下完成技擊訓練,體現了武術中的“仁”“和為貴”的主旨。
武術教學要深深的植根于傳統文化之中,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首先要注重武術精神的培養,“尚武精神”與“民族精神”高度契合,所以要將“尚武精神”在武術課堂中體現出來。在學習某個武術拳種之前,教師要做足功課,向學生較為系統的講解該拳種的起源與發展,以及背后的經典故事,用英雄人物的事跡去培養學生民族精神與愛國情懷;如楊家槍中的“蘇秦背劍”一式,不僅體現了攻防含義還有豐富歷史背景;借 機提到楊家將習武保境的愛國精神,以及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以蘇秦命名這個動作,講明蘇秦“錐刺股”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學生進行武術的訓練時,難免會有體力不支,壓腿時的痛感等等不適,教師此時要以“習武莫怕苦”“君子自強不息”等話語勉勵之。增強武術課堂中傳統文化滲透的力度,讓學生浸浴在文化氛圍濃厚的環境之中去體驗和感受。武術文化深受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從武術套路技法、武術動作名稱、武術的拳種名稱中均有著對傳統哲學的表達,所以在講解基本動作要領或介紹拳種時,要逐漸滲透傳統文化因素。如太極拳,“太極”一詞源于古代哲學,其意指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以及表與里的兩面,是中國古代哲學重要內涵;而八卦掌,“八卦”一詞源于“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中國道家的深奧概念;象形拳以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融入拳理之中,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幫助學生理解“武”的真正文化內涵,以武術為載體輸出傳統文化,從而引領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在學習武術與習練武術的過程,潛移默化的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
文化自信是更深厚、更廣泛、更持久的自信,是更深刻、更重要、更基礎的力量,我們必須理解自己的“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思考“文化自信”基于中國武術的意義內涵。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先進群體,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應在心目中牢牢樹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武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對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所以要在武術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武術的價值,逐漸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引領著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