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思哲
河南大學武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國家出臺一系列推動黃河流域治理和高質量發展政策,推動黃河文化保護傳承,為黃河流域武術發展提供堅實的政策支撐。我國傳統武術與西方體育相比存在規模較小、體系不完善、傳承不得力等問題,需要國家和省市層面給予引導和扶持。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主席發表《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2021年10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第十二章明確指出“完善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大力保護黃河流域戲曲、武術、民俗、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運用現代信息和傳媒技術手段,加強黃河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弘揚。”“黃河安瀾,國泰民安”,八個字濃縮我國人民的美好夙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對我國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平穩運行發揮重要作用。奔騰不息的黃河孕育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滋養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以生生不息的綿延品格鍛造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黃河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文化基礎。國家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保護、傳承、發揚黃河流域傳統武術在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道路上貢獻黃河力量。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動力之源,是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是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支撐。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傳統武術自身變革注入動力,引導傳統武術融入新時代文化基因,發揚武術精神,講好武術故事。一代代人民生活生產的不斷實踐,歷經五千年的不斷沉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磨煉中造就、在困境中傳承、在覺醒中發揚。“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文化是關乎人民生活幸福的文化。保護和傳承發揚黃河文化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文化支撐,是滿足黃河流域內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文化內容,是促進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重要文化支柱。黃河流域傳統武術是黃河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推動黃河文化復興為傳統武術繼承發展提供文化動力。
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建設體育強國;2019年國務院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表明全民健身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基石,充分發揮體育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重要作用;2021年8月14日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明確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人民群眾體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熱情進一步提高,各運動項目參與人數持續提升。全民健身計劃持續發展,為傳統武術融入現代社會提供新支點、新機遇。全民健身體現國家以人民為中心、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初心和使命。從西方體育興盛到民族傳統體育復興、從政府引導到群眾參與、從場地匱乏到居民“15分鐘健身圈”,致力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升國民身體素質。全民健身為傳統武術發展提供實踐動力,發揮傳統武術的養生功用。西方體育項目對場地及器材要求甚高,對老年人不適用等問題日益突出,傳統武術獲得新發展空間。深入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推動健身人群全民化、體育項目多元化、場地設施擴大化,為傳統武術普及化提供現實支撐。
在探討黃河流域武術文化時,闡述傳統武術的文化核心要義與本質問題未能統一;在探討傳統武術的傳承問題時,繼承技術與追溯本源問題始終存在爭議。黃河流域武術文化保護傳承發揚需要明確界定傳統武術中哪些是需要繼承發揚的優秀內核,哪些是必須舍棄或改進的,建構一套符合現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傳統武術體系。豫陜晉三省山水相依、文化相息,同為黃河文明的發祥地,卻難以形成以豫陜晉三省為核心的中華武術共同體。黃河流域武術傳承地未能發揮區域協同作用,發展方式、發展主體、發展理念呈單一化趨勢。黃河流域武術保護傳承發揚應以主要武術傳承地為文化中心,以點帶面,形成黃河武術文化帶,打造黃河武術品牌文化,互利共贏、擴大國內國際影響力。少講“誰是主流”“根源何在”,多提“共同文化基礎”“相似武術套路”,形成黃河區域武術協同發展,便于豫陜晉三省武術文化研究機構交流共鑒,共同打造黃河武術文化經濟帶。
區域民族特性是區域內民族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形成的獨特性格、精神與生產方式,黃河文明是黃河流域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文化基礎。長期以來,以西方體育價值體系改造傳統武術,西方體育項目不斷擠壓傳統武術生存空間,傳統武術逐漸喪失民族特性,淡化自身蘊含的中華文明、黃河文明核心理念。新時代黃河流域傳統武術保護傳承發揚需承載以黃河文明為核心的黃河文化基因,民族特性是傳統武術最耀眼的價值品牌,在西方體育文化橫行霸道之時,找回傳統武術生存發展的主體性價值,實現自身民族特性價值的真正回歸。黃河流域武術發展面臨“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等現實發展難題,為使其早日擺脫身份迷失困境,需深入挖掘以黃河文明為文化基因的傳統武術民族特性,以傳統武術為載體打造使人民幸福的黃河文化。傳統武術以套路、技擊、功法形式融入到我國文化強國建設的具體實踐中,與西方體育價值取向同化。從黃河流域傳統武術競技比賽可以看出,在資本入侵下以西方體育競技標準限制傳統武術競賽化道路,過度強調“贏”以求高額商業利潤,這與傳統武術蘊含的哲學思辨截然相反,與黃河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迥然不同。因此,黃河流域傳統武術發展的一大阻礙是價值取向同化。
黃河流域各地武術館的經營方式多以少兒武術培訓為主,日常群眾參與程度不高,區域間武術交流較少,主要原因在于群眾對于傳統武術文化的了解程度低、認知不準確、興趣愛好少。推廣傳統武術進校門、社區、企業是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隨著時代進步與科學發展,新媒體影響力已遠遠超過傳統媒介,傳統武術在宣傳推廣方面缺乏運用新媒體,各種媒介對傳統武術關注度較少,大眾對傳統武術的認知和理解仍然停留在較淺薄層面,傳統武術在非武術傳承地區的社會傳播度與了解程度較低,政府包辦傳統武術文化傳播現象時有發生。太極拳申遺成功后,傳統武術再次進入大眾視野,即便習練人數超三億也難掩傳統武術看似繁榮背后的凄涼之態。傳統武術現實參與人數并不多,在非武術傳承地區,現實學習、工作生活與傳統武術相關程度不高,人們缺乏對傳統武術的系統認知和參與積極性。傳統武術習練者面臨兩極分化的發展態勢,學校安排武術必修課程的學生和追求養生保健的老年人成為傳統武術社會參與的主體。缺乏向各年齡段人群普及傳統武術相關知識的組織機制。
大道不孤,德必有鄰。黃河流域傳統武術發展需構建黃河文化與武術研究共同體。建議豫陜晉三省達成全方位合作共識,由三省宣傳部聯合牽線,由三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發邀舉辦,邀請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知識分子參與,吸引國內外有關武術研究機構、學術組織參加,以黃河流域各省市地級政協文化和文史委員會為主,打造黃河文化與武術研究共同體,開展黃河武術文化高端論壇,在黃河文化和武術研究整理和推廣工作方面進行各維度、全方位、深層次合作。致力于開展跨地域、跨民族、跨時期、跨領域、跨背景武術研究,總結一批具有權威性、影響力的黃河武術文化理論成果與發展策略,致力于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武術文化研究品牌。統一戰線是毛澤東領袖在中國革命中提出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之一。新時期,建成黃河文化與武術研究共同體也要運用統一戰線法寶。要圍繞黨中央重大政策,創造性地研究黃河武術文化。發揮黃河文化與武術研究共同體和大團結大聯合的統一戰線法寶作用,凝聚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心和力量,運用新理念,創新豫陜晉三省黃河文化與武術研究交流機制,展現黃河區域協同新面貌、新氣象。強化豫陜晉三省共有武術拳種、武術文化、武術記憶,共享黃河文化與武術研究共同體研究成果,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共述區域間合作故事,以共同經濟文化利益為依托,打破區域間武術文化壁壘、消除區域間武術文化壟斷,建立健全黃河區域內武術文化共享合作機制。
為進一步闡明豫陜晉武術文化帶互利共贏和黃河流域武術產業一體化建設的文化基礎,建議由豫陜晉三省文化與旅游局與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牽頭成立跨省市“武術產業與文化旅游工作組”,通過編制武術文化旅游線路,出版地域武術文史資料,建設武術文化旅游地標,組織武術專題專地調研等形式,與相關武術機構共同研究黃河流域武術發展史、武術拳種演變史、武術旅游產業、武術產業發展,促進豫陜晉在黃河流域武術發展中發揮合力。廣大黃河流域武術研究機構、武術傳承人、武術研究員以武術史研究館、武術文化研究基地和黃河文化研究所為平臺在申報黃河區域武術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文化遺產項目、建設黃河區域武術遺產廊道中發揮不可小覷的作用。豫陜晉三省文化相親、地域相連,人文交流與經貿往來十分密切,擁有登封、溫縣、涇陽縣、文水縣等著名武術之鄉,是加強黃河流域間傳統武術非遺化,推動武術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傳承與弘揚、實施黃河流域武術拳種溯源與保護項目,深入實施黃河武術文化與中華武術文化溯源項目的重點區域,豫陜晉應攜傳統武術申報更多世界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包容性是傳統武術在社會發展潮流中生存的重要屬性,是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鑄牢武術共同體意識、合力創造黃河武術文化精神家園的重要特性。建議協調有關政府部門帶頭牽線,聯系有關武術門派、社會團體多維度、多領域聯合發力,借鑒全民健身普及工作與群眾體育基礎設施建設,逐漸推動各省省會城市之間、武術之鄉之間、黃河武術旅游帶相關城市之間博物館、武術館和大眾健身體育場館之間資料共享、文化共享、聯動共享,逐步實現豫陜晉黃河武術旅游帶城市間武術文化服務一網通、武術旅游景點一站通、武術專業人員培訓一體化。要牢牢把握黃河流域武術共同體意識,發揮各武術門派之間的最大合力,共同促進黃河流域內武術文化保護傳承發揚,共建黃河武術文化精神家園。人口遷移促進傳統武術傳播、交流、融合,各武術拳種共通之處遠遠大于相異之處。建議由豫陜晉三省廣播電視局牽頭拍攝反映人口遷移與武術傳播、變遷的紀錄片,結合相關歷史書籍文獻、影像資料等,從不同角度了解黃河流域武術遷移歷程及各流派興衰始末。與此同時,豫陜晉三省政府要鼓勵博物館機構、武術行業協會、高校武術院系和武術傳承人積極參與區域武術文化交流;整合社會資源研究武術傳播史、武術流變史,編撰武術拳譜、簡化武術拳譜、大眾武術操等;以“黃河武術文化”為主題,從多維度、多區域、多學科進行深層次的科學探討、文獻整合和研究匯總,合力創造黃河武術文化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