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偉華
洛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在于培養出高水平的優質人才,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專業建設是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培養一流人才的基礎。為了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國家啟動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學科”的“雙一流”計劃,并宣布實施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即建設 1萬個國家級一流專業點和一萬個省級一流專業點,以建設面向未來、適應需求、引領發展、理念先進、保障有力的一流專業為目標,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設作為“雙一流”建設的基礎任務。“雙一流”和“雙萬計劃”的實施為地方高校一流專業建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對提升專業綜合實力,促進學校的發展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作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之一,肩負著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和為大眾健康服務的現實使命,為社會培養了大量從事武術、傳統體育養生、民族民間體育教學、訓練、競賽和管理等工作的優秀人才,其重要性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重視。但在“雙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的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如專業建設定位不清晰,課程體系建設不完善,人才培養特色不突出,學生職業能力欠缺,創新意識薄弱等,如何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結合學科優勢制訂專業發展策略,促進專業競爭力的提升,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針對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存在的共性問題,力圖探求專業建設的有效策略,旨在為地方高校一流專業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在“雙一流”建設政策的影響下,社會對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需求的數量和質量都會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專業內涵式發展,依據專業特點制定相應的發展策略,以有利于培養符合市場行業需求的應用型優秀人才。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建設要緊跟國內、國際高等教育發展趨勢,不斷更新發展理念,確立一流的專業建設目標。專業發展要立足地方,對標一流方陣。既要腳踏實地立足區域,服務地方,又要仰望天空放眼全國,爭創一流。結合自身辦學條件和優勢,地方經濟和行業經濟發展,建設成為具有地方或行業特色的一流專業。
專業定位要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符合學校發展和辦學方向。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培養類型定位于“應用型人才”,以全面發展人才培養為前提,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實際任務,培養具有良好專業素質、文化素養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系統掌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的基本理論、技能和方法,具有傳播、推廣、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能力、創新意識和國際視野,能勝任武術、傳統體育養生、民族民間體育教學、訓練、競賽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需要強調的是,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培養的人才既要有理論素養,也要有操作技能,要具備社會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三位一體的職業能力,是能夠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的應用型人才,是理論與技術并重文武兼備的專業人才。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建設首先要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創新符合地方高校特色的人才培養機制。首先,人才培養方案需要與時俱進。根據“雙一流”的建設目標,培養方案的修訂要根據培養目標,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準則,以提升學生就業率為依托,及時調整專業結構、改進培養內容和方式,提高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使人才培養方案與社會需求保持動態的適應性。從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等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案,方案應具體、分層、細化,既要體現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發展的前瞻性,又要具有培養專業高素質應用人才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在高速發展的新時代,不能固化以往的人才培養機制。單純追求技能“專項化”的思維模式影響了武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導致“千校一面”的人才臉譜化現象。人才培養要立足區域,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強調實用性和創造性,注重培養學生社會能力、專業能力和方法能力,積極構建課堂、案例、公司的實體化教學模式,深化地方、市場、創業的專業化發展路線,推進本土國際化教學、開拓國際發展空間,通過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機制,提高學生的職業意識和服務社會意識,培養學生的職業化能力,逐步解決人才同質化與市場需求的矛盾。
內涵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是地方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議題。以一流課程建設為突破口,緊跟國家“金課建設計劃”,構建“專業——課程”一體化體系,進而推動教學改革和高質量發展。
2.3.1 挖掘專業化思政元素
武德教育作為武術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貫穿于武術教學過程之中。教師要結合武術專業特點,善于從武德教育中凝練專業化思政元素,建立傳統文化、武德的當代價值、武術禮儀、行為規范等不同模塊的課程思政資源庫。選取具有影響力的英雄人物、武德故事、武術拳諺等專業化思政元素,“活靈活現”地與武術拳理、武術禮儀、武術技法等教學實踐有機融合,潛移默化地起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目的。同時,要設計出可操作性的課程思政評價方法,評價標準合理,評價方法清晰,使教師能評、學生會評,日日對照,時時自省,真正落實“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
2.3.2 構建多維度教學體系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入校前已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水平,因此,要構建多維度的教學體系,改變以往重技術、輕理論的慣性思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對學生職業化能力的培養。要根據培養目標,融合信息技術,整合課程資源,建立包括一流課程、系列教材、競賽案例庫、在線測試題庫、微課視頻、網絡資源等在內的多維度教學體系,不僅能夠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還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創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組織方式,通過課前預習,引導學生具備自學意識,能夠獨立進行知識的發現與探究;課堂時間主要用于重點難點知識技術學習、學生興趣激發和學習實踐情景構建,充分發揮課堂在技能掌握、職業規范、應用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大力推行啟發式、參與式等教學方式;課后線上作業、教師反饋、學生復習等多種方式,延伸了學習領域,強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2.3.3 凸顯校本化專業特色
“高校辦得好壞,不在規模大小,關鍵是要辦出特色。”當前的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主要側重武術而忽略了民族傳統體育的豐富多樣性,要克服同質化、千篇一律的現象,增強專業設置自主權,增強本土化的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立足區域優勢,開展優勢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育教學,如舞龍舞獅、風箏、馬術、射箭等,凸顯課程特色。與此同時,可以打造以特色課程為主的多樣化競賽形式,形成“教、學、練、賽”的模式,創建校本專業特色。
2.3.4 注重多元化課程考核
建立多元化的課程考核體系是一流課程建設的重要保障。通過過程性評價和終結評價、線上線下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多元化課程考核體系,全方位、全過程地對學生的知識、技能、素質等方面進行考核。通過線上討論、課程視頻、作業完成度、考勤和階段測驗,線下分組練習的團隊合作情況,教學競賽的組織情況、行為規范和學習態度情況等,設定合理的考核指標,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敏銳性,考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職業能力。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培養目標要著重凸顯以應用為導向的總體設計,強調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搭建實踐教學平臺,構建課程實踐教學、校內實踐創新、校外平臺拓展“三位一體”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實行“雙導師制”,突出實踐活動的有效、創新、專業特點。
通過規范和完善課程實踐教學活動指導,引導學生具備專業技能教學、指導、分析問題的能力,凸顯學生課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逐步建立校內實踐創業基礎課程、創業培訓課程為主體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學生培養全過程,努力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和專業技能比賽,引導學生自主策劃、組織競賽和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實習專業技能,支持學生考取教師資格證、武術段位證、裁判員證、社會體育指導員證等各類資格證書;通過課程實踐、校內實踐和校外拓展的綜合鍛煉,培養學生擔任教學、訓練、健康指導的職業能力。
教學理念先進、教學能力強、任務分工合理的教學團隊是推動一流專業建設的關鍵。加強教學團隊建設,首先,要打破專業教師的壁壘,合理規劃團隊人員的結構,可以配備學生助教,不僅能夠發揮教師在啟發學生思維、指導學習路徑、培養學生志趣方面的主導作用,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凝聚師生發展共識,增強教學團隊的活力。其次,要注重分層推進培養,提升團隊協同合作能力。教學團隊既是教學的設計者、實施者,又是教學的評判者,因此,要根據不同的教學角色定位進行精準分層培訓,了解和掌握教學設計、實施方法以及課程考核評價等方面的前沿信息,不斷更新團隊成員的知識儲備。同時,重視合作意愿的培養,發揮集體智慧,能夠共同策劃和構思,協作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團隊核心競爭力。
地方高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要抓住“雙一流”建設機遇,對標國家、省一流專業,正視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時更新發展理念,通過合理設置培養目標,積極構建“專業——課程”共生體系,逐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培養,不斷提升專業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