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層存在一些這樣的年輕干部:明明只有三四十歲,干起工作卻抱著五六十歲的“老同志心態”,擺出一副熬日子、盼退休的架勢,嚴重影響基層工作運轉。
心態老化的年輕干部在工作中的狀態大概有五種類型。
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態度,做工作只求過得去,安于現狀,慢慢悠悠。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毫無積極性和主動性。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
習慣在辦公室“打打電話、找找統計、報報數據”,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常在工作中采取一些短視措施。
在工作中“只唯文件不唯實”,缺乏靈活性。將“法無授權不可為”片面理解為“法無授權不作為”,上級要干什么,就傳達給下級。
對領導交辦的任務“選擇性執行”,對自己有利的、能糊弄的就執行,其他的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將個人利益凌駕于組織利益之上。
工作態度被動消極,習慣于“等靠要”,不推不動。面對創新型工作,常常不知所措。
現實中,基層年輕干部心態老化來自三方面。
一是逃避高壓工作環境。“領導罵完群眾罵,流血流汗又流淚”成了部分年輕干部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過于頻繁施壓,使得基層工作缺乏策略調整的行動空間,一些年輕干部由此產生了“從攬政到懶政”的心態。
二是晉升“天花板”難破。一些剛過40 歲的干部,本來正是大展身手的時候,卻因為年齡等剛性條件失去了升遷機會,變成了“躺平式”干部。由于職業前景、職務晉升的激勵不足,年輕干部很容易喪失積極工作的動力。
三是物質激勵不足。縣鄉政府實施陽光工資制度后,工資有了明確的標準,但僅能保障基本經濟待遇。“2000 多元的工資能干什么,還不如同學在外地打工掙得多。”一些年輕干部由此產生“付出多,得到少”的感覺,不愿意承擔額外的工作。
解決上述問題,要從三方面入手。
一是推動組織機制創新。地方政府在工作機制層面需要創新,激發年輕干部的創造性。比如浙江寧海的“聯村干部”制度、山東安丘的“管區包干”制度等,讓年輕干部走出辦公室,與群眾打交道,在真抓實干中鍛煉真本領。
二是健全職級并行制度。在向基層供給更多職數名額的同時,強化職級晉升的競爭效應,讓年輕干部充分參與到職級競爭中。
三是推動工作作風轉變。根除形式主義、留痕主義,推動工作求真務實。不要讓治理空轉、形式主義泛濫消磨年輕干部的積極性和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