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翰林 鄭 瑞
(河北傳媒學院研究生院,石家莊 050000)
中國電影在黨和國家的號召下,通過塑造人物群像來反映中國共產黨的創立歷程,歌頌當代黨員楷模。人物群像是指在文學藝術作品中所表現的一群人物的形象,電影通過塑造這一群體,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的社會生活。此類電影豐富多樣,包括主旋律電影、新主流電影、獻禮片、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等等。從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歷史故事,到社會各界人士勇戰疫情的面貌,通過人物群像這一載體的傳播,讓觀眾對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有了新的理解、新的感受。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青年人對革命歷史題材、英雄模范題材等電影中人物形象的信任度越高,其對國家的認同感就越高。經歷了中國建黨百年這一重要歷史節點,青年人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通過電影呈現出的時代群像,形成了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并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
人物群像的塑造有助于當代青年實現自我價值認同,強化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其中,國家認同是指公民對自己國家的政治、文化、族群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和充分的認知。電影 《守島人》改編自真實的故事,講述了王繼才和王仕花夫婦二人以海島為家,32年如一日默默地守護開山島的故事,塑造了一對不忘初心、為了中國海防事業無私奉獻的時代楷模形象。電影并不靠制造懸念、利用戲劇沖突吸人眼球,而是選取了主人公的高光時刻,聚焦主人公矛盾的心理與情感變化,通過“碎片化”的段落和場景,用細膩且極具沖擊力的鏡頭語言將主人公的家國情懷、價值追求展現得淋漓盡致。電影 《我的父親焦裕祿》開辟了主題電影的新型表達方式,不同于傳統人物傳記片的敘述方式,從焦裕祿二女兒焦守云的視角切入,通過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艱苦奮斗、竭盡一生為黨為國為民服務的黨員干部形象。《1921》在電影敘事上進行了大膽創新,它雖然主題宏大,卻采用了細小的生活化敘事方式來講述故事,以時代“橫截面”的視角切入,塑造了13位用青春燃起燎原之火的革命先烈形象,從平凡中映射偉大,更能貼近當代青年的思想生活。電影 《革命者》運用轉述的敘事方式,在三重時空下通過一個個鮮活人物的視角,塑造了以李大釗為首的、中國最早的一批馬克思主義者們為救國救民而勇于犧牲的人物群像。這些富有質感、張力的時代群像,構建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既能作為黨史教育的重要一環,也能激發當代青年學習黨史的積極性。此外,電影中時代群像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對當代青年產生了思想啟迪、潤化心靈的作用,激發了新時代青年樹立遠大理想和責任擔當的決心,使他們更加認同自己的角色和價值。《掃黑·決戰》在情節敘事方面使用了三幕劇的形式,每一幕都充滿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具有強烈的故事沖突和戲劇性,塑造了一群掃黑除惡、不畏強權的正義警察形象。這部電影強烈表明了新時代我國對反腐斗爭工作的決心,宣揚了政法干警攻堅克難的精神,讓當代青年深切感受到了來自祖國的安全感,正向地影響了當代青年對黨和國家的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講話中,提到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勇于奮斗、不怕犧牲、勤于創造”的三大精神。國慶獻禮片《我和我的父輩》以單元拼盤的形式,選取了中國歷史洪流中的“小人物”,展現了中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父輩”形象、在民族危難之際浴血奮戰的抗戰英雄形象、為中國航天事業默默奉獻的航天英雄形象,以及敢為人先、勇立改革開放潮頭的新時代國人形象。父輩精神的真實寫照深刻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培養”理論強調社會中各成員需要對社會客觀存在的各種事物有大體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作出一定認識、判斷和行為。電影通過真實的故事改編,形成了特定的價值和意識形態傾向,串聯起與新時代青年之間的情感鏈條,從而喚起了青年為國為家拼搏奮斗的堅定信心。
自疫情暴發以來,人們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情緒也容易產生波動,思想與情感都需要得到關懷。在社會學家愛彌爾·涂爾干看來,作為集體性象征行為的儀式能夠將社會生活以符號語言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激發、維持或重塑群體中的某些心理狀態。《中國醫生》并沒有將重點放在醫生身上,而是通過刻畫普通人在困難和坎坷面前的真實反映,展現了一幅全民抗疫的畫卷,從而反襯了中國醫生的偉大。該電影整體基調偏冷靜、克制,這種接地氣的敘事方式更能打動觀眾,青年醫生、快遞小哥、病患家屬等鮮活、生動的人物群像,激發了觀眾的共情心理。每一位中國人都是此次疫情的親歷者、見證者,《中國醫生》通過建立觀眾的記憶共同點,促進時代記憶的形成與發展。
為滿足后疫情時代社會大眾的情感需求,現實主義電影大批涌現,它們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將關注點回歸到“人”,通過塑造新時代女性、邊緣人物等群體形象,傳遞出更多的情感價值和社會意義。《第十一回》運用“章回體”的敘事結構,講述了30年前的一樁殺人案被市話劇團改編成舞臺劇,馬福禮一邊和話劇團導演糾纏掰理,一邊找律師翻案尋求真相的故事,“戲中戲”的故事架構帶給觀眾懸念與遐想,話劇與現實生活相互交織、虛幻且真實,塑造了普通人在困境中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兔子暴力》的主人公是一對分別了17年、情感產生“錯位”的母女,影片講述了一個少女成長的故事,記錄了女性成長的疼痛歷程,呼吁社會關注原生家庭,并給予女性更多的關懷。“魔彈論”強調:媒介在傳播中起著不可抵抗的強大力量,電影觀眾作為受傳者,傳播者將自己的價值觀對準受傳者,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動機灌注到受傳者的腦海中,即可迅速改變受傳者的態度和行為。影片通過對人物情感需求的深刻表達和對生活境遇的真實描繪,切中時代脈搏,揭示了社會的痛點,使觀眾在情緒、心理以及精神上產生情感共振。這些新主流電影充分凝聚價值共識,撫慰了觀眾的心靈,具有疏導社會情緒的作用。
跨文化語境下的中國英雄人物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逐漸加強。電影是國家、社會主流價值觀以及文化的映射,在歐美電影中塑造的超級英雄都極具個人英雄主義、主張個性化,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歐美國家對個人英雄主義的渴望;而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強調集體主義、利他精神、重義輕利的價值理念,因此,中國電影在創作過程中,傾向從現實生活或歷史浪潮中尋找真實存在的代表性人物。與國外電影的超級英雄形象相對比,中國英雄形象沒有科幻的包裝,而是充滿愛國情懷并具有奉獻精神。 《1921》在全球20多個國家與地區熱映;《懸崖之上》在海外收獲了諸多好評,中國電影所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逐漸被全球觀眾所接受,實現了本土文化和價值觀的雙輸出。國際的電影市場上的產業競爭日趨激烈,中國電影應增強對外有效傳播的內在動力,通過人物群像的傳播效應,更深入地完成文化輸出,更好地“走出去”。
講好中國故事,宣揚民族價值觀,展現新時代中國大國形象。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實力的不斷壯大,中國在面對突發事件時變得更自信、更強大。《中國醫生》響應“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創作精神,以影像的方式來表現抗疫時期的國家理念和各項政策。《中國醫生》中的群體形象生動地刻畫著現實生活,表現了中國人在危難之際眾志成城的強大力量,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先進的醫療技術和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偉大。
揭開歷史史實,傳遞和平理念,展現大國擔當。2021年11月25日,《長津湖》以56.95億元的票房成績登頂中國影史榜。該電影規避了超級英雄的光環,塑造了一群中國人民志愿軍形象,真實展現了長津湖戰役的整體面貌,還原了中國人民保家衛國的熱血精神。隨著 《長津湖》在國外的上映,這部以中國視角展開的史詩戰爭片,為世界電影類型注入了新鮮血液,通過塑造以少勝多的中國志愿軍這一群體形象,向世界證明了一個大國的綜合實力以及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影片作為觀念的一種表達形式,在跨文化傳播中起著關鍵作用。《長津湖》通過探尋不同文化表象下共同的文化內涵,掌握民族化和國際化的契合點,以現代化、全球化的視角,在回顧民族歷史的同時,用國家的影響力積極傳遞著和平反戰的聲音。
在新時代背景下,人物群像塑造絕不是臉譜化、單一化、概念化的,而是要展現每個人物的真實個性,讓觀眾有強烈的代入感,從而展現出時代群像生命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同時,人物群像的塑造要以建設偉大時代為背景,與平凡人物進行有機聯系,挖掘時代群像背后的矛盾性、復雜性,塑造鮮活的、立體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彰顯人物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內核。電影中塑造的的人物群像不僅應該體現時代精神,也應該符合當代電影藝術審美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