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巍,劉 巖
(1.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哈爾濱 150001;2.黑龍江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80)
1927 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徹底失敗。在國共兩黨分裂后,中國社會滋生了一批新的救國力量,一方面他們反對國民黨新軍閥的殘殺政策和獨裁統治,一方面他們不太認同共產黨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他們從小資產階級的立場出發,探索第三條救國道路。1928 年3 月,譚平山等人在上海建立“中華革命黨”。1930 年8 月9 日,鄧演達將其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由于其政治主張與國共兩黨各不相同,所以被稱作“第三黨”?!暗谌h”是我國國內最早誕生的民主黨派,成立初期,他們對中共的遭遇表示同情,但他們不理解也不可能理解中國共產黨將會成為中國革命的唯一領導者。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仍處于大革命失敗的陰影之中,所以盡管“第三黨”的主要領導人鄧演達曾提出合作意向,但這一時期兩黨關系僅為相互謹慎接觸,未有明顯進展。
1931 年“九一八事變”爆發;1935 年“華北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立即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全國人民一致抗日,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集中一切國力為抗日救國而奮斗。”而蔣介石卻拋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基本方針,勢要先“剿共”后抗日。他的這一做法引起了國民黨部分愛國將領的強烈不滿,由此他們開始與抗日的中國共產黨進行合作。1933 年11 月20 日,李濟深、陳銘樞等人連同“第三黨”發動“福建事變”,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公開表示反蔣抗日。1935 年11 月,“第三黨”改組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并確立聯俄聯共建立最廣泛的聯合戰線的方針,其武裝力量多次聯合中共游擊隊對日軍作戰。并且在抗戰勝利前夕,為商討戰后中國發展走向問題,民主黨派六位參政員訪問延安,訪問期間民主人士暢所欲言,毛澤東和黃炎培還留下了著名的“窯洞對”。在抗日戰爭時期,社會格局的變化使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具有了基本一致的政治原則,就是為了阻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反對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頑固派的投降分裂而英勇斗爭,為對抗共同的敵人展開合作。
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此時,為建立一個和平、民主的新中國,各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在舊政協會議內外展開了默契的配合,為粉碎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會后蔣介石單方面撕毀政協決議悍然發動內戰,并宣布將在同年11 月召開國民大會,邀請各黨派參加,試圖以強硬的手段逼迫各黨派就范。在這樣一個歷史選擇的關鍵時刻,為維護舊政協決議、反對偽國大召開,大多數民主黨派選擇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在一起、戰斗在一起。但這一做法遭到了蔣介石的殘忍報復,他先后發動了滄白堂事件、較場口事件、下關慘案、李聞血案等流血事件,并且要求民盟自動解散。此后各民主黨派在中共的幫助下轉入地下、轉入香港。這一階段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原則完全一致,都是反對國民黨的一黨獨裁,為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國而努力奮斗。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互相理解、默契配合、不斷豐富發展合作方式,逐步走上了公開合作的道路。
1948 年1 月1 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正式成立,由此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得到了除國民黨反動派之外的全部支持,實現了各黨派之間的空前團結。同時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蔣介石在各個戰場節節敗退。1948 年4 月30 日,中共中央頒布了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第5 條提出: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5 月5 日身在香港的著名民主人士李濟深、沈鈞儒、馬敘倫等12 人發表聯合通電表示贊同“五一口號”第5 條。隨后臺盟、民建、九三學社等民主黨派陸續表示贊同“五一口號”。1949年1 月22 日,來到解放區的55 名民主人士,聯名發表《對時局的意見》,公開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949 年9 月21 日至30 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勝利召開。由此,各民主黨派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地和中國共產黨團結在一起,直至今日不曾動搖。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能夠在戰斗中迅速轉守為攻,并取得解放戰爭的最后勝利,一方面取決于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浴血奮戰,另一方面則得益于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重要勝利。軍事上,民革成立后,由李濟深、蔡廷鍇等人組成了軍事小組,并建立了秘密機構,進行國民黨相關部隊的策反工作。其他各民主黨派也充分發揮自己的關系網,與相熟的國民黨軍隊、軍官聯系開展工作。例如1948 年9 月國民黨第96 軍軍長吳化文的起義,是在中共的領導下,民革和農工黨的配合下促成的;1948 年冬,民革、民盟、農工黨積極配合共產黨開展對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的工作,李濟深曾親自致書傅作義進行勸導說服工作,1949 年1 月22 日傅作義率全體官兵二十余萬人起義,接受解放軍和平改編;1949 年龍云曾聯合44 位國民黨知名人士策劃云南舊部起義。另外民主黨派還積極為中共搜集軍事情報,例如中國人民解放軍向大西南進軍中,農工黨員劉宗寬打入重慶行營擔任代理參謀長,及時將西南地區國民黨軍隊的情況送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對破壞國民黨“保衛重慶大決戰”計劃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均打亂了蔣介石的軍事部署,對加速解放戰爭勝利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政治上,新政協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了新中國的國體、政體、政權機關、軍事制度、軍事文教民族外交等政策的總原則?!度嗣裾f組織法》闡釋了人民政協的宗旨,即通過團結各民主黨派,實現全中國各階級、各民族的大團結,進而建立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富強的新中國。新中國的建立則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一道推翻了國民黨的獨裁政治,建立了真正屬于人民的國家,是統一戰線的一次偉大的勝利。
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革命者對于政黨制度的探索從未停止。資產階級革命者顯然沒有找到適合中國的政黨制度,如“多黨議會”成為了袁世凱復辟和各方政客賴以爭奪權力的工具,在袁世凱去世后的12 年里,北京曾9 易政府,24 次內閣改組,國內出現了軍閥割據、邊疆分離、政治分裂等一系列情況;孫中山“以黨治國”的理念本來無可厚非,但卻成為了蔣介石實現軍事獨裁的重要工具,以此壟斷軍權、排除異己。由此可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多黨競爭”只會使國家四分五裂,“一黨訓政”只會使執政者滋生腐敗,加劇社會動蕩。而民主黨派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奠定了中國的基本政治格局,推動了獨具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誕生,開啟了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多黨合作道路。中國的民主黨派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們從在野黨變成了參政黨,走上了一條新的歷史道路?!庇纱丝梢姡袊伯a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符合中國具體國情的政黨制度,是合乎中國國情的最優選擇。
民主黨派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具體過程,是中國政治民主化的一次成功的實踐。在這一實踐中,民主黨派實現了身份的轉變,他們從民主的倡導者轉化成了民主的實踐者,以一支合法民主力量的身份登上中國的政治舞臺。正如沈鈞儒在政協會議上所講:“今天我們參加新政協和過去參加的舊政協完全不同,我們不用再和國民黨反動派討價還價?!币约叭缋顫钏裕骸霸诮窈笮轮袊ㄔO的艱巨工作中,我們還要更加鞏固階級聯盟,在中國共產黨及毛主席領導之下,參照本屆會議制定的藍圖——共同綱領,不避艱辛,再接再厲,向前邁進?!蓖瑫r,這一實踐最突出的成果是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確立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為日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賦予了制度化的保障。
回顧歷史,在新民主主義時期,為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各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一起并肩作戰、風雨同舟成為了好戰友、好諍友。從積極響應中共中央的“五一口號”開始,各民主黨派始終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地和中國共產黨團結在一起,七十多年不曾動搖。后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民主黨派實現了從階級聯盟到政治聯盟的轉變,民主黨派的人數從1978 年的6.5 萬人發展到2019 年的118.5 萬人。各黨派的組織機構得到了完善和發展,民主黨派的作用發揮到了各行各業、方方面面。在未來,各個民主黨派要更加堅定地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堅定政治信念。中國共產黨也要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和難以避免的消極因素,并在黨內積極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提高執政黨的執行力和約束力,使民主黨派對執政黨的信心更加充堅定。還要充分發揚民主,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廣泛聯系,虛心聽取來自不同方面的聲音,虛心接受來自各方面的意見和批評,克服黨內滋生的官僚主義、消極腐敗等現象,跳出人亡政息的歷史周期律,永葆黨的先進性。
各民主黨派必須從國家、民族的利益出發,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地融入國家發展建設大局,在事關國計民生、經濟發展等重大問題方面貢獻重要力量。必須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掌握情況、分析原因、研究對策,積極建言獻策,敢于說真話,說有用的話,不說虛話和無關痛癢的話,要充分利用建言獻策的機會,提出一些對國家發展有利的意見建議,除了在自己的領域多提建議,還要針對各個階段發生的一些熱點問題敢于發聲。必須積極探索改革的道路、積極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各項事業的具體路徑,為加強國家政權建設、完善我國的監督體系,維護香港、澳門的繁榮穩定,推動祖國和平統一作出積極的貢獻!
統一戰線中的各個組成部分之所以會結成同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實現同盟之間的共同利益和保障自身的特殊利益。各民主黨派是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做出過突出貢獻的群體,他們政治堅定、業績突出、群眾認可,是黨和國家發展建設的關鍵人才,是鞏固執政黨力量、幫助執政黨擴大群眾基礎的關鍵環節,是統一戰線中的重要力量。因此執政黨要盡可能地滿足民主黨派的利益訴求。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對民主黨派的困難給予幫助。切實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以共產黨人的真心換得民主黨派的真心。要健全民主黨派培養、任用機制。遵循民主黨派培養原則,做到每個環節有證可依、程序規范。還要拓寬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道路并確保道路通暢。對現有的民主協商會議、座談會、談心會等交流形式進行有效地利用,并拓寬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有效途徑,主動聽取民主人士的意見建議,使其人盡其才,發揮作用。
近年來,由于中國的快速發展,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也有所傳播,造成了少數民主黨派成員的盲目聽信,政治信念動搖。事實上相比較于西方國家的一黨制和多黨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本身具有較大的優勢,它解決了一黨制下執政黨可能會出現的腐敗僵化問題,也解決了多黨制輪番上臺所導致的政治、政策不連貫等問題。這一制度還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例如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大一統”思想完美契合,而“政治協商”又是“和合文化”的具體體現。在這一制度的指引下,執政黨和參政黨通過商討和對話找到推動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和推進社會全面進步的最優路徑,各民主黨派也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發展與價值。面對這樣一種制度,我們應該堅持制度自信,并根據社會發展變化不斷完善這一制度,進而充分發揮民主黨派的作用,在新的征程上,廣泛凝聚共識,廣聚天下英才,努力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匯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