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程文倩
(西安財經大學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人民記者”穆青在他60多年的新聞事業中,一直站在時代的高度挖掘現實題材來反映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和時代意義,以新聞報道的形式記錄了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無畏無懼、勇于奮斗的歷史。
分析穆青的新聞作品特征離不開人民性,分析其新聞中的人物個性離不開時代性以及人物所傳達的精神。在穆青的新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工人旗幟”趙占魁精神、“林業勞模”潘從正精神、大慶“鐵人”王進喜精神、棉植專家吳吉昌精神、“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精神等一批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精神形象。其作品不僅結合時代背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物精神,而且他所表達的人物精神在今天看來也是值得借鑒的,具有深遠的時代影響力。
1.敘事風格散文化。文章一開頭就用白描的方式呈現了當時蘭考的內澇、風沙、鹽堿等嚴重的自然災害景象,交代了焦裕祿來到蘭考的“不合時宜”及在以后工作中遇到的重重困難和阻礙。但“第二天……他已經下鄉去了。”“他到災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隊去了……”從這一系列的散文化敘事中我們看到了焦裕祿的堅持、務實、無畏和信念,并逐漸呈現出一個具有實干精神的人民公仆形象。在寫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以下簡稱 《焦裕祿》)這篇人物通訊之前,穆青就提出了“用散文筆法寫新聞”,而 《焦裕祿》成為了他散文化寫作方式的成功實踐,打破了以往新聞通訊(導語、背景、經過、原因、影響)的寫作模式,同時把新聞處理得不再單調乏味,像講故事那樣為人們報道新聞,增強了新聞報道對受眾的情感吸引力,豐富了新聞報道中的人物形象。
2.處理方式細節化。穆青的通訊有著濃郁的文學色彩和散文底蘊,文章的細節處理為之做了重要的鋪墊。穆青認為,一篇優秀的通訊稿件,一方面應對新聞事實進行準確的評價,另一方面要運用細節描寫,通過鮮活生動的細節化處理使內容更加充實。《焦裕祿》中的細節描寫共有十余處,每一處都反映出人物矛盾沖突的變化,既產生了跌宕起伏的敘事效果,也烘托了人物形象的鮮明個性。1964年春天,正當蘭考人民齊心協力抵制自然災害時,焦裕祿的肝病也變得愈發嚴重,為了不耽誤自己的工作,身體的疼痛只能通過外部受力擠壓來緩解,這段讓讀者印象深刻的細節化處理,突出了焦裕祿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人格魅力。因此,新聞中的細節化處理既可以增強現場感,又可以豐富新聞內容、突出事件或人物的形象。
3.情感表現真摯化。穆青的新聞作品之所以至今都被視為新聞業界和新聞學界的典范,是因為他的新聞作品一直體現著時代的正能量,他所報道的內容也在表達著人民的心聲,他所報道的人物形象有著共同的優秀品質。真實、真理、真情是穆青人物通訊的三大特點,真摯的情感是一篇優秀的通訊最能打動大眾的殺手锏,也是成功塑造人物精神形象的關鍵。《焦裕祿》這篇通訊中多處描寫直擊讀者的情感防線,能從文章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焦裕祿帶病冒雨帶領蘭考人民治澇治沙治堿,迎著風雪看望老人,忍著病痛堅持工作,甚至在彌留之際還表示自己沒有完成黨交給他的任務……一件件令人動情的往事,讓人物形象充滿了尊敬、悲涼、莊重的感情色彩。據悉,1966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發此通訊時,蘭考大地呈現出了許久的寂靜與哀思,這種情感一時間傳播給了所有人。
1.心理描寫凸顯人物精神形象。獨特的人物心理描寫在穆青的人物通訊中是一處絕美的“文學風景”。在 《焦裕祿》中,當縣里的干部對抗災情喪失信心時,焦裕祿想:“干部不領,水牛掉井”;當面對如何治理災情時,他想:“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當蘭考遭遇暴雨時,他想:“洪水呀,等還等不到哩,你自己送上門來了”(當時蘭考的春天,遭遇了嚴重的風沙天氣,人民群眾一直等不到下雨);當聽到一些生產隊返還國家的救濟糧送給更需要的生產隊時,“焦裕祿心里多么激動呵!”這些心理描寫反映了焦裕祿在面對現實矛盾沖突時,為了人民做出的果斷抉擇。心理描寫其實就是對人物內心精神世界的描述,在通訊中,通過對新聞人物特定的心理描寫來展現他們復雜的內心世界,探索其中的矛盾和沖突,揭示人物精神,提升新聞報道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可讀性。
2.語言特點塑造人物精神形象。穆青的新聞作品中,人物是樸實的、語言是樸實的、精神是高貴的,他善于把有品格的精神通過人物的樸實語言表現出來。把人物置于矛盾沖突之中,通過個性化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性格、氣質和感情,表述可信性強,表達直接鮮明。選詞的精準,用詞的錘煉,盡管是新聞報道也不會讓人感覺到空洞,這與他深厚的文學功底是分不開的。 《焦裕祿》這篇通訊的語言樸實、生動,夾帶著方言特色的對話,人物精神活靈活現。穆青的新聞著作是中國當代新聞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他的采訪足跡踏遍中國千山萬水,在不同的地方、遇到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這些特色在他的新聞作品中都通過語言完整地表現了出來。
3.行為動作升華人物精神。穆青的人物通訊講究用精準的打動人心的動詞來描繪人物的動作,對人物行為動作刻畫得細致入微,來更深刻地凸顯人物的人格魅力,吸引讀者,升華人物的精神。《焦裕祿》中有一段經典的人物動作描寫:“他經常把右腳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頂住肝部。他棉襖上的第二和第三個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經常揣在懷里。人們留心觀察,原來他越來越多地用左手按著時時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東西頂在右邊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辦公坐的藤椅上,右邊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踩、頂、揣、按、頂一連串動詞的運用,讓眾多讀者感受到了焦裕祿的偉大精神,增強了人物形象的影響力。這些動詞的運用就像是電影表現方式中的“蒙太奇”,這些動詞把各種具體的事物組合起來,不僅給讀者一個完整的鏡頭感,還起到了增強藝術效果的作用。
1.新聞報道要聚焦時代特點,凸顯人民性。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新聞報道仍要繼續堅持“內容為王”,現代媒體的新聞生產需要更加重視內容本身,尤其是關于人物通訊的報道,要聚焦時代性,立意深遠,以小切口引入大主題,也要凸顯人民性,展示人性的不凡,引發情感共鳴。尤其是當前主流媒體需要引導正確的輿論價值導向,各行各業用典型人物精神鼓勵自己,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切忌為了塑造而塑造,缺少時代動因,少了人物形象的鮮活和立體,忽略了社會大背景,忘記了該人物的報道價值,讓多數受眾不理解新聞的報道意圖。新聞只有走進民間、走進基層,傾聽老百姓的內心訴求,挖掘基層人們的精神實質,才能了解社會的真實狀態。
2.新聞報道要加強敘事方式,強化“鏡頭感”。新聞作品可通過尋找“鏡頭感”,對新聞人物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渲染,來展現新聞人物形象、刻畫人物精神,增加新聞報道的有效信息含量。穆青的人物通訊把蒙太奇敘事的方式運用得爐火純青,他能通過寫作讓多重畫面疊化,讓人物精神得以最大化的展現且富有濃烈的感染力。2017年,《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了人物通訊 《“樵夫”的魔力——追記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該篇報道的記者就運用了蒙太奇的敘事方式,用一個個故事片段累積呈現出了廖俊波的工作軌跡,通過“凝聚人心的魔力”“愛民的魔力”“扶貧的魔力”“‘親’‘清’的魔力”“快樂的魔力”五部分,用微觀“鏡頭”塑造了人物的立體形象,消散了讀者對新聞報道對象臉譜化、概念化的刻板印象。
3.新聞報道要借助融合媒體,增強互動性。融媒時代的到來,再次為人物通訊的進一步發展帶來契機。比如,利用VR/AR還原新聞人物形象,實現與用戶面對面的虛擬對話,這種類似真人的交流,能夠增強新聞的互動性,使新聞報道更具感染力,更有效地傳達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質。《中國青年報》在2021年5月7日發布了一篇公眾號文章,標題為 《現場畫面!今天陳延年通過鏡子,來到2021年的上海》,觀眾可以通過“時光之鏡”與陳延年擊掌對話。據了解,“時光之鏡”是建黨百年沉浸式互動體驗活動的現場,游客可以拍擊電子屏,和扮演歷史人物的演員進行互動,這種“面對面”的交流給觀眾以強烈的情感交流,其影響力能超越一篇優秀的人物通訊,在強化新聞人物精神、擴大精神影響力方面真不可小覷。
總之,通過對穆青新聞作品的深刻分析,了解到一篇優秀的新聞作品,一方面,要注重“內容為王”,用散文化的敘事、細節化的處理和真摯的情感表現來刻畫人物形象,用描寫人物的語言、心理、動作等探索人物的高尚精神,文章要體現人民性、時代性,才能成功塑造一個立體且有靈魂的真實人物;另一方面,要注意宣傳報道的方式,借助融合媒體,增強新聞的互動性,才能使有意義的新聞報道越來越受關注,使新聞報道中的人物形象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講出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使黨的新聞輿論宣傳工作變得越來越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