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鋒劉中峰顧東明馬長興馬嘉慧
(1.張家港市水產技術指導站 江蘇張家港 215600;2.張家港市宏潤水產科技有限公司 江蘇張家港 215628;3.張家港市錦豐鎮合興長興家庭農場 江蘇張家港 215625)
2021年5月底國家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印發<食用農產品“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方案>的通知》(農質發[2021]6號),聚集問題較為突出的十一種農產品,其中涉及水產養殖重點整治的是“四條魚”(加州鱸、黑魚、大黃魚和鳊魚),要求推進現代養殖方式發展,積極實施漁藥使用減量化行動。同時江蘇省、蘇州市和張家港市多個部門也相繼聯合出臺了各自的三年行動方案。為提高加州鱸的養殖質量,讓消費者吃得更放心,我們在養殖生產中必須對養殖環境、苗種放養、飼料投喂、水質調控和病害預防等生產環節進行有效的全程質量管控,從而在源頭上保證加州鱸的質量安全。
1.曬塘 蘇南地區加州鱸的集中捕撈上市時間大多在當年10月份以后至農歷年底,完成捕撈上市后大約有3~5個月的空塘期,應當利用空塘的有利時機,排干塘水清除塘底過多過厚淤泥,并在1~2個月的冬末早春時節進行長時間曬塘,最好讓池塘底泥開裂疏松,充分利用太陽光紫外線和冬季低溫冰凍天氣,采用最原始的物理手段減少塘泥中的有害細菌與病毒殘存數量,為下一個養殖季作好充分準備。
2.消毒 在曬塘的基礎上,苗種投放前同時做好清塘消毒,一般可采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常規化學藥物,塘口上水后水深20cm時每畝用量分別為100~150kg和 20~25kg,化水后全池潑灑,7~10天后再上水50cm,等清塘藥物毒性消失后再放苗。
加州鱸養殖塘口最適面積宜在 5~20畝,最大水深要求 1.5~2m,最好在每個塘口安裝水車式、葉輪式、涌浪式增氧機,或者潛水泵等不同類型的增氧設施,增氧機平均功率按0.3~0.4kW/畝配置,一方面起到增氧作用,在溶氧水平較高的條件下,有助于所投餌料的消化吸收,降低餌料系數;另一方面推動池水適當循環流動,人為營造一個微流水環境。另外依每只塘口面積大小,分別設立1~2只投料臺,投料臺下前方水面設30~50m的圍欄,防止餌料全池漂浮散開,同時針對加州鱸進食時喜暗怕光的特性,投料臺上前方空間最好用黑色遮陽網遮蔽部分光線,以營造更加適宜的進食環境。
1.水花培育 加州鱸水花苗種培育階段放養密度一般控制在8~10萬尾/畝之間,水深控制在1.2m左右,魚苗下塘一般應選擇晴天,放養時運輸工具中與塘口水體溫差宜控制在2℃以內,經過50天左右標粗魚種可達50~60尾/kg規格。如有條件的可采用小面積培育池上搭建塑料溫棚的方式,以提高培育池的水溫,這樣可以提早水花培育與出售時間。
2.魚種投放 當塘口水溫保持在10℃以上時放苗,蘇南地區放種時間約在4月上旬前后,此時冷空氣影響基本結束,氣溫與水溫趨于穩定。在池塘單養條件下,適當縮減放種的數量,一般經過馴化的體長規格5~7cm加州鱸魚種畝放量在1500~2000尾,最多不超過2500尾/畝,規格要求大致相當,避免大小不均,同時可搭配放養少量花白鰱魚種或鯽魚種,如搭配投放規格為150g/尾的花鰱 3~5尾/畝和白鰱 10~15尾/畝。放種數量超過2500尾/畝,到養殖后期容易引發規格差異增大、藍綠藻增多、水質易變壞等不利現象,從而延后加州鱸上市時間,影響商品魚的內在品質。
以前加州鱸養殖時多投喂冰鮮魚,而使用冰鮮魚投喂會產生較多的殘餌,這些殘餌在水體中易腐敗變質,導致亞硝酸鹽含量升高,易出現一些細菌性疾病的發生,尤其養殖后期病害會偏重發生。近年來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與螃蟹養殖相類似,養殖戶逐漸轉變為全程使用鱸魚專用配合飼料,而采用配合飼料投喂后殘餌量明顯減少,水體污染現象會大大減輕。鱸魚專用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一般在42%~46%,只是在日常投料的時候要注意做好馴食工作,通過敲擊等方式發出聲響,讓加州鱸在攝食時形成一定的條件反射,飼料采用人工手投方式,不建議使用投餌機,每天投喂3次,投喂時間分別在早上太陽出來半小時后、中午11:00~11:30和傍晚太陽落山前后。同時應結合季節、天氣、水質變化等外部條件綜合考慮,合理調整每天的實際投喂量,每次一般以20~30分鐘內吃完為宜。
與鱖魚養殖相比,加州鱸的耐低氧能力相對較強,盡管如此,特別是在6~9月的高溫季,加州鱸處于生長旺盛階段,此時吃食多、生長快,對水體中的溶氧要求也相對較高。尤其在黃梅季、少風悶熱或遇雷陣雨等突變天氣的晚間要提早開機時間,第二天早晨延后關機時間,盡量延長增氧機開動時間,特殊情況下應全天開機,提高池塘水體中的溶氧水平,防止缺氧事故的發生,提高餌料消化效率。
在6~9月加州鱸生長旺季時每10~15天全池輪流潑灑EM菌、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等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降低池水中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濃度,上述有益菌大量繁殖形成優勢菌群后,還可抑制一些有害致病菌的生長繁殖。同時,在正常情況下每周適當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控制在20~30cm,先排后加。換水時應注意慢進慢出,不可短時間內快速大排大灌,以免因水溫等環境因子變化過大而造成加州鱸產生一些應激反應,進而影響攝食與生長。采用生物和物理的方法調控水質,可使池水中的藻相保持相對穩定,在水質調控上盡可能避免使用化學物質。在有條件時每10~15天定期檢測塘口水質狀況,并依據水質指標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調節與改善。
由于投喂的加州鱸專用配合飼料中蛋白質含量較高,加之加州鱸生性貪食,攝食強度較大,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肝膽疾病較為常見。在魚病高發期來臨前,盡量采用三黃粉等中草藥拌飼內服進行預防,3~5天為一個療程,少用全池潑灑藥物尤其是化學藥物的方法,以減少對塘口水質的破壞;魚類發病后在適當控制飼料投喂數量的基礎上及時對癥下藥,禁止使用禁用漁藥治療疾病。
捕撈上市前首先注意是否符合休藥期相關規定。魚類密度大的塘口,到9月中旬時依據市場行情適時輪捕已達上市規格的魚類,降低存塘魚的密度,利于促進未達上市規格存塘魚的后續生長。準備拉網前可以連續在飼料中拌飼應激高穩維生素C投喂5~7天,并在拉網前一天全池潑灑應激靈(主要成份同樣為維生素C)等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抗應激能力,拉網捕撈盡量選擇天氣晴好的上午,拉網時可以在集魚區潑灑粒粒氧等增氧劑或潛水泵沖水等方式防止加州鱸集聚性缺氧、應激而不耐運輸。
連續幾年在同一養殖塘口主養加州鱸,不可避免地會有殘餌等累積,往往會導致病菌的大量滋生,在塘口周轉寬裕的條件下,提倡在不同的塘口輪換養殖,避免連續多年在同一塘口養殖,從而降低加州鱸發病概率。當然還可通過改革單養模式,采用與不同養殖魚類多品種混養或套養的方式,降低加州鱸養殖密度,從而增強加州鱸魚的免疫力,還可在蟹塘中混養或套養加州鱸,充分利用蟹池的上層水體空間,并利用種植的伊樂藻吸收加州鱸產出的糞便,達到凈化水質的效果。
總之,通過采取多種技術措施,并貫穿于加州鱸養殖生產全過程,一著不讓實行質量管控,以質取勝,在上級執法部門進行日常抽檢時有底氣,同時也讓消費者吃得更放心,從而穩步提高自身經濟效益,相信也是廣大加州鱸養殖戶的共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