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進
(大悟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湖北大悟 432800)
目前,雖然已立秋,但湖北大部分地區白天“炙烤”,夜晚“燜蒸”的模式還在持續,今年8月份,湖北省晴熱高溫天氣持續日久,高溫綜合強度達歷史最強,局部最高氣溫達42~44℃。持續高溫天氣給水產養殖帶來了不良影響,為最大限度地降低養殖風險,特提出以下管理措施。
持續高溫天氣,水體表面蒸發量大,易造成池塘水位下降較快,此時單位水體載魚量迅速增長,會影響其自身的調節能力,水質較易變壞,應根據不同養殖品種,適當加注新水,提高水位,增加養殖水體容量,為魚類提供舒適的活動和生長空間,并可減少水體溫差,增加溶氧,保持水質相對穩定。在水源缺乏的情況下,可將養殖密度低的池水適當補充到養殖密度高的池中,將池水集中合理分配使用,干旱缺水的可利用池塘交叉互灌以降低有害物質的濃度。
夏秋季持續高溫,晝夜溫差大,經常出現水溫分層現象,即水表層的溫度較高,下層水溫較低,水質變化快,水體溶氧低,易導致水產養殖動物出現應激反應。通過設置遮陽網、加深池塘水位、用低溫水(井水)降溫、機械攪動等措施,可減少水體溫差,保持水體溫度相對穩定。養殖蝦、蟹的水面中可適當引進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水葫蘆、空心菜等,以覆蓋全池水面1/3為宜,既可降低水溫,又可增加棲息面,遮蔭避地調節水質,增加活性餌料。
高溫時節,水體晝夜溫差變化大,水生生物代謝旺盛,水質變化快,加之飼料殘餌,魚類排泄物較多,容易使池水缺氧導致水質變壞,出現浮頭、泛塘現象。應加強水質管理,一般每7~10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注新水15~20cm,每隔10~20天潑生石灰一次,使水質保持“肥、活、嫩、爽”,盡量將透明度控制在20~35cm左右。一旦發現缺氧征兆,要及時加注新水,并及時開機增氧,增加水體溶氧。增氧機的使用堅持“三開兩不開”的原則,“三開”指晴天中午開增氧機、陰天次日清晨開、連綿陰雨半夜開,“兩不開”指傍晚不要開增氧機,陰雨天中午不要開增氧機。水質不穩定時,要及時換水或使用微生物制劑調控水質,保持養殖水環境穩定。
按照“四定”(定質、定量、定位、定時)原則進行投喂,要根據天氣、水質、魚類活動情況、載魚量、吃食時間和殘食量等情況靈活掌握,合理調整投餌量,一般餌料日投餌量為存塘魚量的3%~5%,以7~8成飽為宜,每次投喂的時間掌握在1~2小時吃完為宜,同時補充適量適口的天然餌料和免疫增強劑。投喂的飼料要新鮮、適口,既要滿足生長營養需求,同時也不能投喂過量造成飼料浪費,盡量減少飼料損失和污染水質。天氣晴朗多投,陰雨天少投,悶熱、雷雨天氣不投,上午、中午多投,傍晚少投,晚上一般不投。魚類爭食激烈正常投餌,攝食減少、食欲不強減少投餌。病害治療期間控制投餌量。
高溫季節是魚病的高發期,魚病防治應遵循“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則,做好水體消毒預防。除調好水質、科學投喂外,定期使用生石灰或含氯、含碘等消毒劑進行水體消毒。平時應經常投喂大蒜素、中草藥、維生素等內服藥物進行調理,增強水產養殖動物體質,提高水產動物的抗應激能力和抗病力,降低水產養殖動物發病幾率。一旦魚類發病,應先對魚病進行診斷,在確定病因后,再對癥治療,確保藥到病除不反復。在魚病防治中,嚴禁使用國家明令禁用漁藥,確保用藥安全。
持續高溫或天氣突變情況下,應注重安全生產,提高抗風險能力。一是加強巡塘管理。堅持高頻次巡塘,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并將每天的養殖生產、巡塘情況、病害防治等做好臺賬記錄,以便總結經驗教訓。二是落實安全防范措施。提前做好養殖機械、電線、堤壩等生產設施的整修、保養,及時收集病害預報、氣象信息,積極應對防旱、防澇、防風、防雷、防災害性天氣。三是提高安全意識。高溫室外作業時,要做好防暑降溫、用電設施、雨天防雷等安全防范,確保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