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杰
(黑龍江農(nóng)業(yè)工程職業(yè)學院,哈爾濱 150088)
黨的十九大向全體中華兒女許下了“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彰顯了黨對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必勝信念和決勝膽略,也為高校的教育事業(yè)指明了方向。而扶貧必須“扶智”,因此要走好中國特色的脫貧之路,就要求高校部門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矢志不移地奉行教育扶貧思路,并將其作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高山流水的情懷、高瞻遠矚的視角、高屋建瓴的決策,指引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步入正途、走向正軌,為解決好貧困大學生的困難出謀獻策、盡心竭力,推動高校資助工作全面落實、全面進步。
通過發(fā)揮十九大精神對高校教育工作的思想引領作用,有利于推動高校教育部門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繼續(xù)把讓人民滿意當成教學成果的試金石,始終秉持為民辦學的公益理念,以促進教育公平為引領,既不斷優(yōu)化高校教育的健康發(fā)展,又完善調整高校教育的工作重心,做好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幫扶資助工作,著力補齊困難學生這一“教育短板”,整體提升高校辦學水平,并持續(xù)加大幫扶力度,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扶貧工作有效銜接,堅持做好“教育扶貧、教育扶智、教育扶志”工作,促進共同富裕,實現(xiàn)高校教育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不但要滿足困難學生“有學上”的求學心愿,還要在此基礎上完成讓困難學生“上好學”的教育任務,促進教育公平,讓社會主義祖國的教育資源潤澤神州大地的每一個角落,讓教育發(fā)展成果、教育強國戰(zhàn)略、教育工作效度惠及所有人,讓每一個高校學子都擁有開拓人生版圖、實現(xiàn)人生夢想的均等機會。
高校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為社會各行各業(yè)培養(yǎng)并輸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因此開展高校資助工作,是堅定不移貫徹黨的教育方向的必然要求,是把困難學生培養(yǎng)成實現(xiàn)民族復興生力軍的必經(jīng)途徑,只有在高校資助工作中融入十九大精神,堅持“不拋棄每一個貧困家庭、不放棄每一個困難學子”的教育扶貧理念,才能貫徹好高校教學工作的根本任務,并且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領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把教育強國理念滲透到高校課堂上,使教育公平氛圍融入到校園生活中,讓困難學子匯聚到紅色黨旗下,同時更快地構建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在“一百年來未有之大變局”新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要在復興道路上開啟新征程,就需要一大批心系民族、心系國家,胸懷“國之大者”的優(yōu)秀人才。因此在高校資助工作融入十九大精神,是始終如一完善為國育才體系的堅強保證,能夠把一大批貧困家庭出身的困難學子從困窘無依、求學無望的絕境中拯救出來,繼續(xù)堅持為國育才,持續(xù)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育人體系,謀劃實施好時代新人培育工程。同時也有利于加強“大思政課”建設,有利于于通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鑄魂育人,深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頂層設計,統(tǒng)籌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有利于在高校中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發(fā)揮好高校教材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并促進高校學子的學業(yè)和思想全面發(fā)展。
堅持人民至上是十九大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目前我國共有約4183萬高校在校生,對這些學子的教育牽動著千家萬戶父母的心,所以高校教育可以說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這一國情也決定了我國的高校教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本色,必須初心不改奉行為民辦學理念,必須堅持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方針。因此高校資助工作融入十九大精神,有利于高校部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教育,保證高校教育的公平公正,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社會公平正義的熱切追求與期盼,有利于持續(xù)保證教育發(fā)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華夏兒女,有利于加快面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zhàn),縮小不同地域、不同群體的教育差距,使高校輟學問題得到根本性的解決,使人民的教育權益得到結構性的保障,使人民的教育獲得感得到顯著性的增強。
十九大精神凝結著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歷史智慧,旗幟鮮明地指出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因此在高校資助工作融入十九大精神,是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需要,也是砥礪奮進構筑民族復興夢想的重要基石,有利于推動教育高質量發(fā)展,通過保障困難學子的教育問題,有利于為民族振興、社會進步注入新鮮血液,有利于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明確為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有利于持續(xù)健全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fā)展,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輸送更多合格的高素質人才。
高校要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通過加大輿論宣傳力度,爭取社會各界對于教育扶貧的高度重視和愛心幫扶,通過深入健全高校資助管理機構,以更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和多渠道的資助渠道,加大資助力度,深化勵志教育,形成以“獎、助、貸、勤、減、補”為主要方式的資助,為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構建全方位的資助保障體系,彰顯教育部門的惜才之心。一是設立合理的標準,成立困難生基金,增設更多的勤工儉學崗位,以多元化的資助形式充分保障困難學子的學習與生活,確保他們不會因為經(jīng)濟困窘而失去求學的機會;二是公平公正地發(fā)放各項獎學金與助學金。在發(fā)放過程中,高校要做到嚴格依規(guī),絕不克扣自留,保證每一筆資金都能及時發(fā)放到高校學子手中,尤其是那些專項用于保障困難學生基本學習生活的助學金,更要全程關注,及時交到學生手中,保障他們的基本學習生活。
教育資助并不能解決困難學子的所有問題,有時高校還要關愛他們的精神世界,通過制定合理可行的思想教育工作計劃,開展好對于困難學生的勵志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一是要做好深入調研,及時了解高校困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態(tài),第一時間解決他們內心可能存在的焦慮與不安,通過細致入微的心理輔導工作,讓高校困難學子充分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與人間的真情,不要把家庭困難或接受資助當成一種負擔,而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快樂學習,健康生活,盡快融入到大學生活之中。二是要培養(yǎng)困難學子的感恩之心。高校可以定期組織一批受過資助的優(yōu)秀困難學生代表,通過開展座談會、報告會等形式,宣傳他們的勵志事跡,將這些勤奮學習、堅強勇敢的優(yōu)秀標兵樹立為全體困難學子的榜樣,對困難學子們進行感恩教育,進而實現(xiàn)愛心的持續(xù)傳遞。
扶貧要扶智,更需扶志。當前我國高校的資助體系還屬于“輸血型”體系,更應該轉變成“造血型”體系。因為現(xiàn)有的資助體系屬于單向式的輸血幫扶,由于不求回報,反而容易適得其反,滋生“等、靠、要”等不良風氣,使部分困難學子養(yǎng)成依賴心重的毛病,平時連基本的勤工助學活動也不愿參加,而是單純指望“天上掉餡餅”,靠著各項資助維持生計,久而久之甚至可能無心向學,變成校園“懶漢”。因此高校部門應當以十九大精神為思想教育綱領,鼓舞困難學子的求學之心,使之深切體會到社會各界為教育扶貧傾注的心血與努力,讓這些學生自覺以“知識改變命運”的覺悟投入到學習中去,避免“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慵懶狀態(tài)。在具體操作中,高校可以提供有償?shù)拖⒔栀J,鼓勵困難生以“人助不如自助”的志氣自主創(chuàng)業(yè),自發(fā)“造血”,改變以往的資助模式,使困難生人窮志不窮,既愿意接受幫助,又敢于承擔義務,更加珍惜求學的機會。
我國的高校資助工作傾注了黨和國家對高校困難學子的無私關愛,是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有力體現(xiàn)。因此高校在思政教育以及校園生活中,要通過潤物無聲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十九大精神傳導給困難學子。舉個例子來說,高校可以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根據(jù)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系統(tǒng)科學地整理黨的百年歷程中那些重要的人和事,并以此為依托,開展好教育活動,開展形式多樣、規(guī)模較大、影響較深的建黨紀念活動,通過征文、演講、觀看紀錄片等方式,在高校圈中掀起一股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傳承光輝記憶的黨史學習新風尚,使之明白中國共產(chǎn)黨是民族復興的偉大舵手和勝利保證,激發(fā)他們奮發(fā)有為、砥礪前進的報國之心,并堅定信心,鼓足干勁,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一路披荊斬棘,以實際行動追求上進,通過積極參加各種類型的專業(yè)知識競賽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為學校爭取榮譽,以高尚的學風使自己的學術素養(yǎng)和思想境界得到全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