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玉王萬兵
(1.灣沚區陶辛鎮農業綜合服務站2.灣沚區畜牧水產管理服務中心 安徽蕪湖 241114)
2018年來灣沚區陶辛鎮借助水利旅游風景項目實施,利用小型河溝、低洼地發展觀賞荷花種植面積達1.2萬畝,為充分利用現有荷花種植基地的水生植物、底棲動物等漁業資源,不斷提升藕漁綜合種養產業效益,促進一產、三產的深度融合發展,帶動農漁民實現共同富裕。2019年來陶辛鎮農業綜合服務站聯合區畜牧水產管理服務中心,依據《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第4部分稻蝦》(SC/T-1135.4-2020)總體要求,在觀賞荷花種植地塊實施了輪養小龍蝦技術試驗示范,并取得良好成效,不僅實現了種養產業提質增效,還有效地降低了荷花種植池塘生長的紫浮萍、螺螄等水生生物帶來的不利,促進了生態種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現將其試驗示范過程及成效總結如下:
1.藕田條件 田塊緊鄰水源充足、水質穩定的河溝,且土質為壤土,松散肥沃,富含有豐富有機質,PH值呈弱堿性,保水保肥能力強,進排水便利,交通便捷,漁需物資采購及產出產品銷售運輸暢通無阻。實施藕蝦輪養輪作地塊5個,面積120畝,每個地塊大小在20~30畝左右,田埂高而夯實,不滲漏水,便于水質穩定和生產日常管理。
2.田間工程 距離田埂1~1.2m開挖環溝,其溝上寬3~4m、下寬 1.5~2m,深 1~1.5m,部分田塊開挖田間溝,其溝寬2m,深0.8m,坡比1∶2.5,環溝與田間溝占地塊總面積的10%,利用開挖環溝的泥土加固、加寬、加高田塊,以利于保持水質、水位穩定,以滿足養殖小龍蝦和種植觀賞荷花生產管理的需求,進排水口分開設置在藕田的對角田埂上,有利于及時加注新水、換去老水,保持養殖水質穩定。
3.防逃設施 進排水口用雙層80篩絹網或尼龍袋扎牢,以防養殖小龍蝦逃逸和野雜魚等敵害生物進入,沿四周田埂用黑色雙層塑料網布建成防逃圍攔,其中埋入土中20cm,高出埂面50~60cm,每隔0.8~1m用水泥桿支撐固定。
4.種養前準備。上年度已種植觀賞荷花田塊,10月下旬排水積水,暴曬10~15天后,采用挖土機開挖環溝及田間溝,夯實田埂,清除過多淤泥,保持淤泥深度不超過 10~20cm,選用生石灰 50~75kg/畝化水全池均勻潑灑,以殺滅野魚雜、寄生蟲及病原體等有害生物,同時利于改良土壤,增加水體通透性及肥力,提高水體硬度,經10~15天浸泡后,再排干池水,達到氧化分解有害物質、疏松土壤的目的。
5.加水施肥 小龍蝦苗下塘前20~30天,田間環溝中加水30~50cm,然后追施經充分發酵的有機肥或氨基酸肥水膏+藻種源+復合芽孢桿菌,其中每畝池塘有機肥一次性使用量100~150kg,或每畝池塘使用氨基酸肥水膏1~2kg、藻種源0.1~0.2kg,再搭配少量復合芽孢桿菌,有利于培育水體浮游生物。
6.種植水草 藕田環溝加注新水,投施肥料后,沿環溝水體每隔8~10m栽插直徑為0.5~0.8m的伊樂藻一棵,經10~15天的定根生長后,加水至田面水位在10~20cm后,再每隔10~15m分區域栽插直徑為0.2~0.3m的伊樂藻一棵,或拋栽輪葉黑藻芽孢,待移栽的水草定根成活后,在水草根部投施顆粒肥料1~2次,有利于促進移栽的水草快速生長,且種植水草覆蓋范圍不超過田塊面積為30%~50%,藕田中移栽水草有利于小龍蝦棲息、避敵蛻殼、增加溶氧、凈化水質等成效,同時還可提供豐富的植物性餌料,有利于化解種養生產風險,促進養殖小龍蝦生長。
1.苗種下塘前準備 小龍蝦苗下塘前3~4天,選用復合有機酸解毒劑化水潑灑1次,有利于降解水體有害物質殘留,蝦苗下塘前1天沿環溝、田間溝化水潑灑應激VC產品1~2次,有利于降低下塘小龍蝦苗應激,提高成活率。
2.苗種下塘 選購投放本地培育的小龍蝦苗,運輸時間不超過1小時,且3月中下旬第一茬下塘規格為140~200尾/kg的蝦苗15~20kg/畝,約3000尾/畝,6月下旬第二茬下塘規格為100-120尾/kg的蝦苗為10~20kg,約1700尾/畝。小龍蝦苗下塘時選擇在上午7~8點前,以避開強陽光造成下塘小龍蝦苗的應激,有利于提高下塘蝦苗的成活率。
1.飼料投喂 小龍蝦苗下塘2~3天適應水體環境后,以投喂粗蛋白為30%~28%的小龍蝦專用顆粒飼料為主,投喂量按養殖小龍蝦體重3%~8%,小龍蝦苗下塘15~20天后,搭配投喂20%的黃豆,具體飼料投喂量還需結合水溫、水質及小龍蝦蛻殼生長等情況適當調整;飼料投喂時間分上下午各投喂一次,其中上午7~8時投喂飼料占全天飼料量30%,下午5~6時占70%;飼料投喂點主要分散投喂在水體環溝、田間溝及田面空白處,有利于促進養殖小龍蝦均勻攝食,同時每隔15~20天拌飼料投喂復合乳酸菌+強效多維,或投喂復合乳酸菌+乳汁生物離子鈣等產品,有利于小龍蝦促進生長,提高成活率及上市商品小龍蝦的規格整齊性。
2.水草管護 4月上旬小龍蝦養殖田塊移栽的水草,根據其長勢情況進行適當的補栽或清除,當水體環溝及田面水草覆蓋面不足田面的20%時,需及時移栽和追施肥料,當水草超過田面40%時,需及時撈出水面,打通水體通道,保障水體流通,提升水體溶氧量,促進小龍蝦生長,4月底至5月上旬當水溫達30℃左右時,須及時割除伊樂藻草頭及根部發黃的水草,保持水草覆蓋率維持在30%,有利于打通水體流動通道,增加水體溶氧,減輕養殖小龍蝦的危害程度。
3.水位調節 藕田套養小龍蝦強化水體環境調控十分重要,既可滿足養殖小龍蝦生長需求,也可促進觀賞荷花的生長,水位調節的總體原則為3~4月保持田面水在40~50cm,5~6月為50~60cm,7~9月為60~80cm,具體水位調控還要根據水溫、天氣及小龍蝦蛻殼生長及種植荷花生長情況進行適時調節,一般3~4月每隔5~7天加水一次,5~7月每3~5天加水一次,必要時每天清晨需加水1~2小時,總體上每次加水10~15cm,且保持水位相對穩定,有利于化解小龍蝦養殖生產風險,保障藕蝦種養獲得良好收成。
4.水質管理 小龍蝦養殖生長周期短,飼料投喂量大,累積的殘餌、糞便及荷花秸稈等有機質易引起水質老化。在小龍蝦養殖過程中,需適時調節水位外,養殖前期15~20天需適時化水潑灑復合有機酸解毒劑和EM復合菌、光合細菌、復合芽孢桿菌等生物制劑調節水質,養殖中后期20~60天需每隔7~10天拋灑吸附性、氧化性及生物改底產品改底一次。
5.疫病防控 養殖小龍蝦的病害感染及危害程度,一般與小龍蝦苗種放養密度、水體環境及飼料投喂等因素密切相關,其主要疫病有腸胃炎、甲殼潰瘍及白斑綜合癥等,尤其“五月瘟”對養殖小龍蝦生產影響最大。防病過程中,在注重水質適時調控的基礎上,養殖前期3~4月化水潑灑一次復合碘溶液,并堅持每隔15~20拌飼料投喂高能VC+大蒜素,或強效多維+免疫多糖、強效多維+生物離子鈣等,盡量減少刺激性強的化學消毒劑和抗生素使用量和次數,可根據養殖小龍蝦蛻殼生長情況,還可每隔7~10天化水潑灑或直接拋灑離子鈣產品,加快促進小龍蝦蛻殼生長,盡量做到提前捕撈上市,有利于化解產出商品小龍蝦集中上市,銷售價格下滑帶來的不利影響。
1.捕撈上市 藕田輪養小龍蝦可分為兩茬,即3月中下旬投放一次蝦苗,至5月中旬采用蝦籠分批捕撈結束后,再于6月上旬投放一下蝦苗,直至8月下旬采用蝦籠分批捕撈上市,未達到商品蝦規格的留在藕田內繼續養殖,有利于為來年生產提供充足小龍蝦苗種,降低生產成本奠定基礎。
2.收獲結果 本次試驗示范藕田輪養小龍蝦池塘面積120畝,分兩次投放蝦苗4700尾/畝。3月中下旬投放的蝦苗經30天養殖生長后,經分批捕撈至5月下旬結束,獲體重為25~40g/尾的商品小龍蝦9600kg(畝均產商品小龍蝦80kg),獲收入30.72萬元;6月下旬投放的蝦苗經50天養殖生長后,經分批捕撈至8月下旬結束,獲體重為20~35g/尾的商品小龍蝦5400kg(畝均產商品小龍蝦45kg),獲收入19.44萬元。避開種植出苗期,輪養兩茬小龍蝦共計產出商品小龍蝦15000kg,獲銷售收入50.16萬元,扣去生產性成本28.56萬元,即蝦苗成本1280元畝、飼料成本500元/畝、水產動保產品100元/畝、水電100元/畝,田租400元/畝,合計畝均生產性成本為2380元/畝;實現利潤21.6萬元,畝均獲純收入達1800元。
1.實施藕田輪養小龍蝦模式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成效,符合發展生態種養產業,實現提質增效戰略目標。
2.在藕田開展輪養小龍蝦模式,有利于化解“五月瘟”及7~8月高溫熱害對小龍蝦養殖生產帶來的不利,同時還可減輕藕田中生長浮萍、水花生等雜草對觀賞荷花的生長影響。
3.藕田內輪養小龍蝦累積殘餌、糞便等有機質,經分解起到了增加肥力效果,可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為30%~50%,有利于提升產出小龍蝦及蓮子品質,實現了種養業生產尾水的循環利用,有利于保障土壤質量、水體環境修復,并可獲得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4.本次試驗示范結果表明,藕田內輪養小龍蝦如提前做好小龍蝦苗種的自行培育、放養,不僅可有效降低生產成本,還可顯著提升下塘苗種的成活率,對促進藕田輪養小龍蝦產業實現穩產增收意義重大。